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无限延伸的道路前面谈到纵向超越所达到的目标“同一性”或普遍概念,哲学史上认为它是一种无限性,特殊的东西是有限的,普遍性概念则是无限的。同样,横向超越所讲的不在场的东西,也是无限的。但是,这两种无限的含义却大不相同。这就是本章要讨论的主题。
黑格尔把无限分为两种,一种叫“真无限”(又叫,肯定的无限,或理性的无限),另一种叫“坏无限”(又叫,否定的无限,或知性的无限)。
(一)坏无限
坏无限的特点就是对有限者的简单否定、简单抛弃,但有限事物的有限性并没有真正被否定,而是重复发生,用有限的事物来推断无限事物,以至于陷入死循环,因为这样的变换都离不开有限性的范围,无限就变成了永远不能到达的彼岸。例如,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无限,可以用数字来表示,1之外有2,2之外有3,3之外有4,……(不断重复),以至无穷。
(二)真无限
真无限则不一样,它不是某物与别物彼此处于外在的关系之中,不是某物在别物之外,而是在别物中、在某物自身中。换而言之,任何一个某物都是以别物作为自己内在的构成因素,从某物过渡到别物不是过渡到自己以外的东西,而是和它自身在一起,是在别物中返回到某物自身。
(三)两种无限的关联
如果把坏无限比作一条永无止境的直线,那么,真无限就是一个完满的圆圈。
黑格尔关于“真无限”和“坏无限”的划分,直接来源于斯宾诺莎。斯宾诺莎区分“思维的无限者”与“想象的无限者”,数学上的无穷系列就是一种“想象的无限者”,相当于黑格尔的“坏无限”,而“思维的无限者”是绝对无限的、无上圆满的、唯一的“实体”,这种无限者之外绝无其他任何限制,斯宾诺莎将之称为“绝对的肯定”。
黑格尔赞赏斯宾诺莎的划分方法,但是,他也认为斯宾诺莎的“思维的无限者”缺乏主体性、能动性,即精神性。黑格尔把真无限认为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四)“真无限”与人的关系
黑格尔的“真无限”是主客的对立统一,是“纯思维”,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绝对精神”。黑格尔在精神哲学部分把人的精神分为三大阶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指的是个人的精神。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大体上就是个人的意识从最原始的、与禽兽共同的、低级的、模糊的主客不分状态经过区分主客到达初步的主客统一的过程。
客观精神,是人从个人有限的精神到绝对精神之间的必经之路,是个人精神的外部表现,如法律、道德、社会等。其中,国家是客观精神范围内最高的主客统一、最高的主体性和自由。
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人与“绝对精神”同一,有限者的个人达到了“真无限”,这样的人乃是最真实、最完满的人。绝对精神也包括三个小阶段,先是艺术阶段,即以直接感性的形式把握无限的绝对,然后是宗教阶段,以表象的形式把握无限的绝对。最后才是哲学阶段,以概念的形式把握无限的绝对。
(五)“真无限”的局限性
黑格尔的“真无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 “真无限”的绝对完满性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2. “真无限”仍然保留了人与万物之间的限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