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想
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由节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晋文公把寒食节(思念爱臣介子推)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自古以来的民间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近现代以来,清明节也是祭奠先烈、为先烈扫墓的日子。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浸谷种,谷雨下齐秧。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丧葬文化和祭祀文化。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很早以前,不论是官家,还是平民,都会选好墓地,讲究风水,并根据自家的生活水平,选择合适的陪葬品,富人厚葬,穷人薄葬,且仪式复杂。古代许许多多的坟墓里的随葬品,既显示了死者身份的贵贱与贫富,也记录了历史和科技的发展。
作为健在的后人,至少要上溯四代,即父辈、祖辈、曾祖辈和高祖辈,知道这些先人安葬在什么地方。每年有三次祭祀仪式,也就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岁末。每一次祭祀都是在寻根问祖,都是在回答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与地下的先祖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祈求先辈们能够福荫后嗣。同时,也是通过这些活动,传承中国的祭祀文化,让后辈子孙感恩祖先,对得起列祖列宗,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安定祥和作出贡献。后辈的子辈、孙辈、曾孙辈和玄孙辈都要代代传承。其上四辈、自己这一辈及其下四辈就是我们所说的九族了。
中华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不断发展,博大精深,也包括了丧葬习俗和祭祀文化,这是西方国家所不懂的文化,却是我们国家能够强势崛起的内涵所在之一。当然,中国的祭祀文化中的冥币也开始影响西方了。因历史原因,有一段时间认为这个是四旧和迷信要予以破除而中断了几十年。但从十几年前的2008年开始,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可见国家相当重视,如今年的清明节包括周末在内,放假三天,且高速公路免去七座和七座以下的车辆的通行费,体现了文化自信!
清明节扫墓祭祖活动,宜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开始,后四天结束。前三天可以在祖辈的墓地去除杂草和灌木,培培土。当然,时间最好是太阳升起以后至下午两点以前,因为上午为阳下午为阴。还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火灾,以免烧坏山林。再就是没有满六周岁的孩子不宜参加这个活动。
现在,由于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天气的允许,也有好多人提前二十来天就开始祭祀了。随家人一起去祭祀的同时,正是踏青的好时机,还可以釆摘一些时令野菜如野葱等,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很多在远方工作和学习的朋友,不惧路途遥远,不论是乘火车还是汽车,也要回到家乡凭吊先人,也有的是为了参加族人的祭祀活动。
在我们那里,还推荐女儿女婿祭祀娘家去世的父母亲及伯叔父母,并且娘家的兄弟还要以好酒好菜招待,这也是联络姊妹感情的好时机,因为父母在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后姊妹之间就是亲戚了。
根据天气预报,今年的清明节前后,天气与往年不太一样,几乎是天天细雨绵绵。对于有小车一族来说,不是难事,现在整个黄梅各地的道路基本上硬化了,也大都刷黑了。现状让人感叹,四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变化多么巨大。
作者简介:李文华,中学退休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