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期中考试的作文题“不一样——”,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基本上将写作的要素都写出来了,达到了彭老师预期的期待,均分和高分都还不错。
但这几天我把同学们的作文又反复地翻了翻,单纯地从普高层面来说,同学们能写成这样,是够了!
但是,从更高阶的写作目标来看,问题还是很多的,总体而言,发现几个很大的共性问题:
(1)写作对象狭窄化。
我们班绝大部分都写的是“不一样的他”,这个“他”基本都是指的是同学和老师。
其实,“不一样的-----”这篇文章,从写作内容上来看,既可以是写人,也可以是写事,还可以是写写人记事一体,并不是只单纯地写人。
其次,即便是写人,大家的生活中,也不是只有同学和老师可写吧?
(2)写作手法的模式化。
很多同学在写作此文时都用到了对比手法,但手法僵硬,基本上是遵循“某种情景下----众人怎么做------他怎么做-------抒情议论”的套路化在写作。
这是课堂上,我讲过的,建议的写作流程,能这样的写的同学值得表扬,说明你听讲了;但同时,彭老师对你又有了更多的期待:能不能在这种“套路”下,思考一些更优质的写作方法呢?我们的学习,要带着大脑去思考。不能总是死搬硬套老师的“套路”,老师教的“套路”是在没有办法下的无奈之举,如果你的思维能活跃一点,悟性更高一点,可以在“套路”的基础之上,创作更有新意,更好的作品出来的。
鉴于以上写作困境,今天彭老师再教大家一招:将我们的课外阅读文本转化为写作素材。
1.以教材上的文本为例
《秋天的怀念》可以是“不一样的秋天”,“不一样的母亲”;《散步》可以是“不一样的散步”,“不一样的傍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是“不一样的百草园”“不一样的三味书屋”“不一样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可以是“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一课”;《纪念白求恩》可以是“不一样的医生”;《植树的牧羊人》可以是“不一样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是“不一样的爸爸”“不一样的爬悬崖”“不一样的朋友”;《猫》可以是“不一样的猫”,“不一样的养猫经历”;《皇帝的新装》可以是“不一样的新装”“不一样的皇帝”“不一样的小孩”……
大家看,经过彭老师这样一展开,是不是发现可以写的素材太多了?
不过,不幸的是:我们平时的记叙文习作,是不能改写课文的,课文只能作为议论文素材来用。切记!切记!切记!
2.以《课堂作业》上的文本为例
课文上的文章不能改写,课外的阅读文本可以呀!
以离我们最近的《课堂作业》为例吧:
(1)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选集《遇见》,金城出版社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三次偶遇,揭示了“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的主题。
三次偶遇中,塑造了把日子过得从如花似的老妇人,技艺高超、诚实守信的手艺人。这就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啊。
如果你善于利用,你就会发现,我们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写“不一样的-----”的切入点。
蒋语诺、涂博闻、王芯蕾三位同学,从“老妇人”入手,写出了很漂亮的习作,请欣赏
刘睿轩、徐皓博、李彦颖、缪子涵同学从“手艺人”入手,也创作了新的习作。
(2)冯骥才《歪儿》
这篇散文,通过写我们欺负残障儿童歪儿的故事,表达了友情、关爱和尊重的主题。
肖祥鹏同学,也结合“不一样的-----”写出了不错的习作,请欣赏
那么,思考题来了:这些聪明的、有悟性的同学,是如何将阅读的文本,改成自己的作文的呢?是照抄原文吗?他们经过了怎样的处理?
当然,改写课外阅读的文本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也并不是什么高明的写作方法。毕竟,这有抄袭之嫌。阅读文本中的故事和情节,其实来源也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也只不过是写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罢了。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其高超的素材处理、精巧的布局谋篇、精湛的语言表达的等等。
这个方面的技巧,彭老师我教不来,得靠你们自己去悟,带着脑袋去读书,多给自己灵魂三问: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啊!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有哪些地方我可以学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