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800字,文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今天,我试听了一期马东团队打造的「好好说话」音频课程——要辞职,怎么说?主要有三个要点:告知去处,慎选理由,表示感激。套路虽好,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要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因为好好说话就是用爱的语言表达,而真正地学会说话,就是学会掌握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
1.学会用事实说话
我猜,大家看到这个标题可能就会想起那个地球人都知道的节目。没错,就是只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很多人大概和我一样都是看着这个节目长大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学会用事实说话了吗?让我们先来回想一下这样几个你可能熟悉的生活场景:
场景一:你真懒
某日清晨,当你被恋人催促着起床去做早饭时,你却还想再睡一会儿。于是,你装作没听到继续睡觉,半梦半醒之间你似乎听到恋人对你说:“我真不幸,遇到你这么懒的人,还不赶快给老娘滚起来!”
场景二:你好笨
某天中午,当孩子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跑过来问你时,你瞄了一眼题目,原来是一道非常简单的加减运算。于是乎,你就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场景三:你好冷漠
某天晚上,当你工作完一天回到家之后,想要和恋人亲热一番,于是你就招呼她到你身边来陪你聊聊天,但是她此时正坐在沙发上愉快地玩手机,对你爱答不理爱,于是你恼羞成怒地说道:“你这人真冷漠,我辛苦工作了一天,回来想和你说会儿话,你却爱理不理!”
这样的生活场景,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吧!我们在与他人说话时,多数人总是急于给对方贴标签,而且往往喜欢将一些评判性的语言强加给对方。然而,实际上大多时候我们的本意只是想描述观察到的结果,并非真的想要评价对方。不幸的是,由于主观臆断,我们经常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这会导致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2.不带评论的观察
显而易见的是,在上述三个场景中,如果你不带偏见地来进行换位思考,就能强烈感受到这些负面标签给双方沟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用“懒”、“笨”、“冷漠”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人时,会令对方感觉你在批评或指责他们,对方会随即开启心理防卫机制,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沉默不语(内心会有抵触情绪),容易使沟通陷入僵局,导致彼此疏离。
印度一位哲学家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而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准确地说出观察的结果,而尽量避免使用评论性的语言。例如在场景一中,如果恋人能够熟练区分观察和评论,她可能会说:“老公,你看现在已经八点钟了,你还没有起床,我担心你上班会迟到啊!”
其实,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会产生明显不同的沟通效果,而带有评论性的话语由于言过其实,很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发表评论也包含多种形式,像上述三个场景就直接使用了带有贬义性质的字眼,然而,像总是、一直、经常等程度副词也会隐含对他人的评论,比如,老师有时会对自己的学生说:“你总是喜欢找借口!”这类话语显然包含了某种评论(你懂的)。
评论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会使听者产生反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失客观或不负责任。我们经常会把预测、评论本身以及对他人的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作事实或唯一可能。例如,最近我和师弟一起做任务,由于他近来正值期末考试,延误了预期安排,我就很生气,打电话教训他,还说他的所作所为是“专业坑队友”,事后冷静下来想想才认识到:原来是我自己混淆了观察和评论,并且还把缺乏依据的评论当做事实。
3.评论须有时有晌
如果要求我们说话时不带任何评论,相信很多人都会被憋疯的,实际上大多数人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同时,非暴力沟通也并不是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沟通媒介,本身就是有缺陷的。语义学家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我们的语言是确定无疑的,有其固定的意义、样式、用法、规范等;而大千世界却充满无穷变数,包含无尽的过程、变化、关系、差别等。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因此,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换句话说,可以发表评论,但要有时有晌。例如,在场景二中,当你在评价孩子愚笨时,就是在用静态语言来捆绑动态发展,其实孩子只是此时此刻不太清楚加减运算而已,并不代表他将来也不懂。况且,会不会做加减乘除与一个人聪明与否并没有必然联系。
鲁思·贝本梅尔的一首歌里的一段歌词,就很好地区别了场景二中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 END >
话题讨论:哪些话,会使你感到正在“被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