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会到澳门进行授课,以大三巴为中心的澳门历史文化城区,几乎是每次必到的地方。不过阴差阳错的是,澳门的两个特色,一是妈阁庙,一是赌场,我却从未去过。上周末趁着稍微空裕的时间,便抓紧游览了没有去过的遗憾。
按照我的经验,如果时间非常紧凑,可以采取这样的游玩方式:从关闸出来后,直接坐公车到妈阁庙,看完妈阁庙顺着往圣若瑟修道院教堂的方向,可以参观两座历史悠久的天主教教堂,最后从圣若瑟修道院教堂出来沿着小路一直走,就可以到民政总署,过了马路就是历史文化城区,顺着路走就能买东西、品尝免费的猪肉干,最后到达大三巴牌坊,参观澳门博物馆和看炮台,有时间的话再绕到大三巴牌坊后面,看看著名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的墓地。
澳门妈阁庙“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他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他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资料来自于百度百科)
按照资料来看,澳门妈阁庙初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俗称天后庙,位于澳门的西南方,枕山临海,倚崖而建,周围古木参天,风光绮丽。主要建筑有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殿堂。据说,1553年葡萄牙人在庙宇前的古码头泊船上岸,向当地的福建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福建人误以为问的是庙宇的名字,说是阿妈阁。此后,葡萄牙人就用福建方言“妈阁”的谐音“马交”来称呼澳门,叫做“马交港”,这也就是Macau的由来。
妈阁庙其实规模不大,但是香火鼎盛,不少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进香拜祭,烟雾缭绕,十分的中国特色。沿着一条小山路往上走,可以看到不少石刻。在山顶的“太乙”字刻下,有着一尊观音像,同样也是跪拜者络绎不绝。一座小庙里既有妈祖又有观音,充分表现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包容空间,也折射出了中国海洋文化中对于航行安全和人丁繁衍的祈求与希望。
从妈祖庙出来,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走,便会经过圣老楞佐教堂和圣若瑟修道院教堂。澳门是天主教传教的重要基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遗迹,原本就是始建于1637年的圣保罗教堂,也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但这座教堂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建,到了1835年1月26日黄昏,圣保罗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毁,仅残存了现在的前壁部分。“三巴”这个名字是来自於“圣保罗”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又因为它的形状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所以取名为“大三巴碑坊”。如今我们已经无缘得见圣保罗教堂的恢宏,只能在遍布全澳大大小小的天主教教堂中,感受宗教的影响和力量。
圣若瑟修道院教堂我步入圣若瑟修道院教堂时,正赶上一场宗教活动,几位修女搀扶着两位年长的教徒正步上讲坛,旁边演奏着圣歌,唱诗班天籁般的歌声环绕着整个教堂。我站在教堂后部静静地感受。尽管我并不信教,但我能感受到这种轻柔却打动心灵的感触。修女和教徒们不时从我身边经过,并没有一种被陌生人闯入的不适与隔阂,他们很有礼貌地朝我微笑,并示意我可以坐下来参与这场活动。我也笑了一下,示意我只是游客,不便打扰,他们也非常通情达理,让我拍了几张照片。门外陆陆续续有不少游客在参观,有趣的是,进入教堂后大家都逐渐安静了下来,这与在寺庙和其它庙宇里的感受又大相径庭了。
圣若瑟修道院教堂内部晚上无事,与几位同事在海边吹风时刚好经过一间赌场,于是好奇便进去开开眼界。当然,没有乌烟瘴气的感觉,每张赌桌或多或少都有人在碰运气,而且不少还是上了年纪的退休人士。我们玩了两把猜大小,小赚了40块钱,顿时便能感觉内心那种蠢蠢欲动的赌性,于是马上打住,到赌场的餐厅吃了个宵夜便打道回府。后来和澳门的同学交流,才知道因为博彩业兴盛,不少年轻人高中毕业就到赌场去做荷官,一个月也能赚个万把块,但文化水平不高,发展空间也受到影响。事实上,我观察了一下,一些年轻的荷官明显就是不耐烦,发牌也好按骰子也好,目无表情、动作粗鲁,只是赌徒们眼光都在钱上,自然也是无关紧要。
去了几趟澳门,内心开始越发地喜欢这座城市。虽然城市不大,道路拥挤,但市民宽容大方的心态,让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充满了人情味。每次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过马路,汽车司机都会停下来招手示意行人先过,这个细节让我十分的喜欢与感动。一座能用脚量度的城市,一座没有太多政治争拗的城市,一座以博彩业为经济重心却并没有太多赌徒风气的城市,确实让我产生流连忘返的愉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