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想表达的东西硬生生憋到了三月份。
不是懒,而是每日的行程又紧满到几乎脚不沾地的奔波中。
元宵节的晚上,兴许是源于又要返校的焦躁,对微信一个学习群里总是拉票的C老师直言自己希望看到更多资料的分享而不总是被无关信息刷屏。
当下,群安静了几分钟之后一个人发了赞许的图片。
第二天起床上路,C老师依旧六点准时拉票,底下帮忙投票的也照跟了几个。
群主A老师出来申明了几条相关规则,B老师看到了说,我们帮C老师拉了这么多票,C老师找个时间给我们开个公开课呗?
C老师欣然接受。
至此,深叹自己情商还是太差劲。
老师曾说,所谓的相处之道,就是让别人过的舒服,如此,别人也才会让你舒服。然而,事实是,我总是表达不好自己的不舒服。
相较于B老师,自己以为的平实仍然显得刺耳尖锐,正撼动着三观是否应该改改时,群里的另一位前辈加我说,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
看到这评价后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愤怒。我问,那为什么在群里没人支持呢?回,这不是加你默默支持了吗?
突然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看客,以及六小龄童没上春晚后广大网民轻易被点燃的愤怒。
几千年中庸之道的教育让我们学会了平和,就连一向固执倔强的老刘在我进了大学以后也一再强调,学会隐藏锋芒。可是,你不能因为自己变成了一个不痛不痒的人,就去嘲笑那些爱恨分明的人,认为他们不谙世事,处理不好人情世故。也正是因为这些参差不齐的棱角,我们才得以成为不同的人,抗衡不同的非公平。老师说,当你习以为常身边的一切,认为本该如此,无力改变只能顺应,也不再愤怒抗争时,不是你长大了,而是你开始变老了。
如果与你自身利害息息相关的事都不能唤醒你的共鸣,只愿躲在看似“战争”无法波及的角落里苟且对方的孤军奋战能够胜利让你默默的分一杯羹,那么,除了卑鄙我也只能用懦弱来形容。
你所谓的求全,保护的不过是自身形象,而非真正中庸里与世无争的深明大义。
与此相反的是网民无时无刻的愤怒。个人觉得,如果六小龄童上了春晚被抨击的言论便会改口成如十二年前般的无新意。如今会上热搜头条也只是碰巧“愤怒的小鸟们”顺带燃起了广大同胞的童年回忆及民族自豪感。一件事能激起民族凝聚力固然是件很棒的事,可是然后呢?是纯粹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理应永垂不朽的传承,还是只是成为了话题热门的炮灰呢?
我想,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我还是该保有自己的棱角,一种出于抗争与自己三观中不协调之处而非借口伤人的棱角。这既是青春独有的张力也是如今的自己能够被原谅与值得被喜欢的缘由。
同时,作为一个半大不小尴尬又美好年纪的姑娘,我也该收敛好自己的愤怒,既不能被滥用成垃圾情绪的传递者,亦不能变成有诉求却沉默的看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