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心理学与佛学确实有共性。
有一种感觉,似乎所有的理论到最后,都逃不开玄学之圈。也许这个圈,从来就没有被打破过。
心理学侧重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解决大家遇到的问题;佛学侧重于进行自我的修行和悟道去排除问题。
说起共性,今天有幸听了一堂很实用的心理实操课,讨论了很多案例,以及很深刻的一些人生问题。
不过,讲课的老师不愿意自称为老师,觉得有骂人的赶脚。只是,当下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自称老师,只要是前辈,大家几乎都会叫老师。
但这个称呼,最早只属于教书的先生,还有德高望重的学者。如今,却被到处泛用,什么人都可以这样称呼。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研究成果的人可以尊称为老师,比自己厉害的人也可以叫老师。只不过,不能随便某个人都这样称呼。
到这里,似乎有些跑偏。
那么,到底讨论了什么内容呢?
“每个人的人生有自己的定义,每个人都要努力活出自我。”
“生活中的焦虑难以避免,关键要学会减压,不给自己赋予太多负面内容。”
“孩子对生死之事有过早的了解,算来也不是一件坏事,需要去了解,也需要去珍惜自己的生命。”
“共情是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你需要做出行动,哪怕递上纸巾,给她安慰。”
“真正的作弊是有智慧的。”
“觉察能力很重要。”
“担心是一道诅咒。”
“如果提醒三次都没有用,那就换个招。”
“相比较之下,灾难幸存者待在本地修复创伤的时间比在外地快。因为环境的塑造会对一个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适应能力。”
……
摘录了许多,感觉有些是有道理的,但有一些还需要考量。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不应该被固定的认知所束缚。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佛学,都在探究我们的内在世界,用殊途同归可以形容,并且两者之间可以进行部分互补。简单点说,有区别在于佛学走唯心论,心理学走唯物论。
可是,他们到底还是走在两条平行线上,有时候会相互交集,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轨迹。
轨迹那么长,感兴趣的人,或许会终身进行讨论。不管如何,能对自己的人生起到一定帮助,能够真正解答生活中遇到的疑惑,便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