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恶”

作者: 笑之瑳 | 来源:发表于2022-06-10 20:47 被阅读0次

    读《论语》感悟(184)

    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书中译文:

    孔子说:“憎恶紫色夺去红色的光彩和地位,憎恶郑国的乐曲淆乱典雅正统的乐曲,憎恶用巧言善辩颠覆国家的人。”

    我的感悟: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混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老师就是看不惯,尤其是憎恶三种现象,即“三恶”。

    一.“恶紫之夺朱也”。

    恶(wù):厌恶。朱是大红色,在当时属于正色;紫属于杂色。依照周礼,诸侯穿大红色,其他人也想穿,又顾忌礼制,就穿上和红色接近又艳于红色的紫色,以假乱真,孔子把这种行为称为“夺”,意思就是这种行为是非法的、不合理的。就像乡愿和圣人,看起来像,其实本质不同。所以,孔子厌恶“紫之夺朱”。

    二.“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郑声:郑国的音乐;雅乐:正统音乐。

    孔子也讨厌郑国的音乐,曾说过“放郑声,远佞人”,意思是少听郑国的靡靡之音,远离那些道德败坏的人。

    郑国的音乐我没听过,但我背诵过《诗经》,“郑风”非常熟,里面有好多优秀作品,如将仲子、大叔于田、女曰鸡鸣、东门之墠、风雨、子衿、野有蔓草、溱洧等,尤其是“子衿”大家都很熟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好美!“野有蔓草”中的句子更是迷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女曰鸡鸣”中的句子,常常被婚礼现场引用,如“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美好的诗句都是孔子整理过的,他为什么不喜欢呢?

    孔子作为著名音乐家,曾评价过宫庭音乐《韶》和《武》,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意思是《韶》的词曲尽善尽美,所以他听了“三月不知肉味”;而《武》是词写的不错,但曲不太完美。我估计郑国的歌曲调调难以让他接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迪斯科,节奏强烈,热情似火、劲爆,催人奋进,年轻的我就很喜爱,而大部分老年人却讨厌。

    孔子说“郑声淫”,这里的“淫”可不是你想的意思,而是撩拨人心。可能郑国的音乐比较前卫,节奏感强,有冲击力,类似于现在的摇滚,不同于当时的“雅乐”,作为老年人的孔子,心脏承受不起,撩拨得他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所以他认为好好的音乐被“郑声”糟蹋了,那些美声、民族等高雅音乐也被“郑声”搅嚯坏了。

    音乐的确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你看张国荣生前唱的都是些悲悲戚戚的情歌,结果抑郁了,跳楼了;歌唱家郭兰英唱的都是“一条大河波浪宽”,越唱心越宽敞,九十多岁了还在唱“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活成了“老不死”。

    所以,孔子恶靡靡之音有一定道理。

    三.“恶利囗之覆邦家者”。

    “利口”就是能说会道,油嘴滑舌,巧言令色。

    其实,能言善辩、左右逢源、口吐莲花也没什么不好。在谈判桌上侃侃而谈,维护自身利益,又不损害他人利益,通过真诚沟通达成双赢,真的是一种有效沟通的能力。

    可怕的是,“利口”者善于花言巧语,不干正事儿,甚至鼓动唇舌,造谣惑众,蛊惑人心,轻者扰乱社会秩序,重者祸国秧民,那就成了孔子说的“佞人”,要远离,一定要远离。

    当年孔子开班带学生的时候,努力培养仁义礼智信的君子、贤人,以德为主,德才兼备。而同时代的少正卯也办学校,他教学生的是如何投机取巧上位,如何以残忍的法家思想治民,孔子认为他误人子弟,教人学坏,把青少年带入歧途,腐蚀学生的灵魂,祸害了一代青年,比恐怖分子还危险,所以,他当官掌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少正卯,为民除害,为国除奸。

    可见,孔子对“利囗之覆邦家者”是如何的一个“恶”字。

    《论语》“阳货篇”第18章,孔子在这里提出“三恶”,即“紫之夺朱”、“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就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让人们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扶正祛邪。

    这个紫,我不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三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wb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