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汉字活解《论语》学习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2·1 】——为政以德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2·1 】——为政以德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06:08 被阅读279次

    今天,我们开始进入《论语》为政第二。“为政第二”有24章。以论政教为主,主张“德治”。特别强调道德与政治,人的修养与从政的密切关系,主要内容有:如何谋官及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重点名句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不器。”“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等。

    “为政第二”形成的成语有:从心所欲 、当立之年、 而立之年、见义勇为、举枉措直 、 举直措枉、 犬马之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三十而立、 随心所欲、温故知新、 言寡尤,行寡悔、一言以蔽之、异端邪说、知命之年 、众星拱北 、众星捧月 、周而不比、 知命之年、因材施教等。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群星都会环绕着它而展布。”

    【感悟】

    一、人与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

    1.从人的本性谈起

    (1)孟子的性善说

    孔子用水的本性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

    ①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

    ②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

    ③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

    ④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

    ⑤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

    ⑥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

    ⑦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

    ⑧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

    ⑨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

    ⑩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

    ⑪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性恶》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3)善恶兼而有之

    还有人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的故事:伊甸园中有两棵分别善恶的树,上帝告诉亚当和夏娃,不能摘吃那两树上的果子。可夏娃在大蛇的诱骗下,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来到人间的亚当和夏娃,繁衍了数之不尽的后代。但是,由于夏娃把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同时吃了,导致繁衍的后代也遗传着善恶的基因,而且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普通的人难以分别,只有修行好道德,才能去恶扬善。

    (4)善恶的特点

    善者温良恭俭让,恶者以“自私”为准绳。“自私为万恶之源。”

    ①善者与善者在一起时,相互尊重,气氛是和谐的、温馨的;

    ②善者与恶者在一起时,会有两种情况:

    善者有强大的正能量,可以感化恶者;

    如果善者修身修得不够,也就是定力不够,就会被恶者欺负,根据“二八”定律分析,这种情况会占80%,很多人都担心,人太善良了,会被恶人欺负,会吃亏。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大障碍,我们的善的大气场就很难修炼出来。所以要坚持修德,坚信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③恶者与恶者相遇,如果有利益问题,那一定是两败俱伤。

    2.“德”是衡量人性、行为是否正当的观念标准

    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战争危机”,一切危机都是人性的危机。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德”。

    “德”是衡量人性、行为是否正当的观念标准,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社会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俭德”避难。“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这都是我们的祖先从几千年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肺腑之言。

    道德是一种由内而外发散的脱俗气质,有着对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让家人在生活中平安快乐,在情感上坦诚互见,不自骗不互骗,才能支撑社会的和谐,努力促进自身进步和社会进步,并会因此而快乐,因此而得福。

    二、孔子的“德”包括“德治”及“修善身”

    1、德治

    “德治”是孔孟儒学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是指有德的统治者以礼乐教化来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是自上至下对人施行“仁”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畏敬。

    孔子的德治思想由以下几个重点来反映:

    (1)德治重“礼(社会等级秩序及规范)”,但并不排除法治。

    (2)德治是主观的理想,还须其它很多客观的环境配合。

    (3)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因此一个持久且稳定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须的,必定是要经由好几位贤人持续接力式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回顾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德政与暴政的历史,德政流芳千古,暴政遗臭万年。

    本章用“众星拱之”形象的比喻出“德政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强调执政者必须强化自身人格的修为和能量,并通过教化,使民众明白事理,引导他们成为遵守社会法度的人。如此,这个国家就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这是孔子学说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体现出孔子教学的生动性。鲜活的比喻,让人容易感悟并铭记于心。

    2.修德

    为什么要修德?人做的很多错事,其实就是在一念之间。而人的善念修得不足时,往往会比“恶念”慢半拍,所以,当恶念闯了大祸之后,善念才反应过来,开始后悔。但就像泼出去的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如果希望有一个平安幸福的人生,就要“修德”。

    由恶德而来的快乐,在快乐之中仍能伤害我们;由修德而来的痛苦,在痛苦中仍能安慰我们,激励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即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二者密不可分。

    (1)在内为个人修养,即弘扬本性中善的、光明正大的品德;去垢显真,并达到美德(克己、爱人、仁、义、信、惠、恕、孝、忠、俭、无怨、直、刚、恭、敬、宽、庄、敏、慎、逊、让等)“优秀”的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

    (2)外化为德行,惠泽使人得之也。

    3、检验道德的标准

    检验道德的标准是“中庸”,即“互利互益互赢”。德由中庸而道,摆脱了非理性概念“天”的束缚,在广阔的理性意义上,开始新的思考。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政治的基本原则,到思维、信仰的最深处,由于德的这一概念的连接,而贯通为一。

    戚戚小人,因道德而诚惶诚恐;坦坦君子,因道德而执着天下和谐的信仰。美好的道德会顺应自己内心动听乐音的呼唤而汲汲有所追求,并非压抑自我的恶魔。

    学习《论语》可以净心、开灵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力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点赞哦,我们一起传播!

    如果希望能系统地看到“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就可看到啦!谢谢大家助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7f4cfed322a:德、行并举!
      • 乡野怡人:支持彭大姐,很赞👍
        祝你平安0578:彭放现在找桃心大容易了,一眼就看到😇🍑🍑🍑🍑
        教育参悟人:@乡野怡人 谢谢你!一直喜读《论语》,今不揣简陋,勉励抛砖,限于见闻和境界,望多提意见。
      • 刘克kk:道德是一种由内而外发散的脱俗气质,有着对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让家人在生活中平安快乐,在情感上坦诚互见,不自骗不互骗,才能支撑社会的和谐,努力促进自身进步和社会进步,并会因此而快乐,因此而得福。
      • 刘克kk:善者温良恭俭让,恶者以“自私”为准绳。“自私为万恶之源。”

      本文标题: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2·1 】——为政以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gx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