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糟粕理论一直有人遵循。其实棍棒底下要么出顺服的臣民,要么出逆子,连人格都不完整,那是真正的孝顺吗?而且近几年家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手刃亲儿的极端案例见诸报端。
2019年1月3日晚,陕西武功县孕期母亲胡某因嫌儿子学习不用心,对其殴打。次日凌晨儿子呕吐,送医后死亡。经法医鉴定,郭某系遭受钝性外力多次击打头部,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呕吐,因误吸引起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8月20日,胡某因犯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判三年缓刑三年。
这种个案引人深思:辅导作业真的会要命吗?网传一位家长辅导孩子写作导致心脏装了支架,本人曾自我调侃:保住性命要紧,作业什么的就顺其自然吧。辅导孩子做作业要命听起来像玩笑,这次竟真要了孩子的命。

表面上看,是母亲因怀孕情绪激动误伤儿子,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胡某怀孕情绪容易波动,辅导孩子作业高难度极需耐心,但整篇报道孩子父亲或其他家人并未出现。这说明这个家庭很可能存在丧偶式育儿,胡某肩负育儿重任。胡某在婚姻里受的委屈,转嫁到了儿子身上。“你在婚姻里所有的委屈,终将由孩子帮你买单”。这一次,儿子郭某用生命买的单。
其次,郭某在家挨打已常态化。无论孕妇胡某情绪多不稳定,孩子的死因是遭受钝性外力多次击打头部,就不是一次性误伤。因为直接导致儿子郭某颅内血管发生破裂,这下手得多狠啊。虎毒不食子,胡某做出的行为反自然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母亲胡某心中有棍棒。对她来说,打孩子已成为一种习惯,自己出口气及树立权威压倒一切。直到孩子去世她入刑,两败俱伤,抱憾终身。她应该已经懂得了:孩子生下来是被爱的,不是来承受怒气的,更不是用来打的。可她已经来不及了,余生都要在痛悔中度过。如此极端的案例提醒我们:手中无棍棒,与心中无棍棒同等重要。内心没做到时,行为能先停止暴力。因为打孩子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大人借此出一口恶气,是反教育的。打孩子不但带给孩子身体上的疼痛,心理阴影更大,尤其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打孩子体现了大人心理失控,像个皇帝般独断专行,严重地损害了亲子关系,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种不良行为会上瘾,不好改。
有位读者来信跟我说,童年挨妈妈打的一件小事,让她记忆犹新:
我8岁那年,有天下午妈妈不知道因为什么事,狠狠地骂了我。饭后出去玩了一圈,我还觉得委屈。经过邻居家的门口,发现妈妈坐在那看电视,于是我走过去问妈妈拿了钥匙回家睡觉。没想到半睡半醒中,被妈妈一把抓住打了一顿,她还骂我说,我拿钥匙的时候没喊她一声妈妈。我承认当时心情不好,喊妈妈觉得别扭。可就这么点小事挨一顿暴打,值得吗?
还有一次,我跟姐姐吵架,妈妈拉偏架打了我。我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晚上7点又离家出走,目标不是常去的外婆家。由于太委屈,我直奔5里路外的小姨家。一路上我很害怕,因为两边村庄里的狗叫个不停。光线很暗,我没手电筒,哭着摸黑走过去的。到了她家又累又困,只说是在附近的同学家玩,倒头睡着了。从小到大,我很强烈的一个愿望就是:离开这个家,走得远远的。
可见,原生家庭的非打即骂,换来的是一时的顺从,留下了恒久的悲伤。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家庭的爱和温暖打散了,与教育相背离。父母当然会对孩子极力付出,可留下的伤害也是无法抵消的。内心的自卑感容易让孩子对别人家的孩子仰望: 那种在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 ,身上的那种自信和那种无惧的眼神是我一辈子模仿不来的。
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要学。「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养鸡养鸭养猪养牛都要看书,为什么养孩子不看书?父母学着爱孩子,提升爱的能力,才会慢慢消解权威意识。心中无棍棒,手中去棍棒,充满爱和宽容的教育,才能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