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31、32章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04-14 18:21 被阅读32次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31、32章

文:Recycler

41/241.4149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大意】

本章继续阐述对战争的看法。战争是不祥之物,有道者不会使用它。不得不用时,要淡然处之,得胜不必有喜色,逞强好胜是得不到天下的。

【译文】

战争呵,这是不吉利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去接近它的。

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打仗时以右边为尊贵。战争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是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了不起,如果洋洋得意、自以为了不起,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就不能在天下取得成功。

吉庆的事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这就是说出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战争杀伤众多,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参加,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我思】

古代以左为尊,这是常识。就像我们抱拳一样,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战争的残酷是我们可以理解,但是难以想象。眨眼的功夫数万人就这么没了。战争虽然残酷,虽然伤及百姓,缺点很多。至少在历史上每一次政权的交替都是因为战争。发动战争的目的无非是夺得政权。旧政权是好是坏,是贪腐还是平庸,都有可能存在。新政权是为民为己,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都可能存在。要面子的就是出师有名,脸皮厚的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各种目的获得新政权。除了父子之间的继承,就是尧舜禹之间的禅让。这些还算是朝代间的和平过渡。朝代的兴亡,政权的兴亡,没有不是因为战争。战争坏吗?确实坏,殃及无辜,生灵涂炭,家破人亡。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如果没有战争,商纣的遗毒一直到现在,这个也难说,说不定商纣王的后代学习了孔孟之道,也许会成为好领导。历史不能更改,未来不得而知。人民忍无可忍,也许只有战争是获得温饱的唯一出路。战争还有个“优点”,减少人口。如果没有战争,人口自由发展。如今的地球会是怎么样?人类在地球上几乎没有天敌,也只有靠自相残杀,才能减缓人口的发展速度。人类会不会自己管控人口呢?不得而知,也许伴随着智慧的增加,会认识到人口的重要性。

传统战争刀枪大炮,目的是为了夺得政权夺得土地夺得自由,细细想来,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利益是什么?最原始得利益就是食物,现在的利益多是指钞票。只要有钞票,不管谁当政,不管多大的领地,只要有钱,目的就达到了。甚至钱可以换来自由。现在战争不在是动刀动枪,只要几个指令,就有万亿的流水。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断资源,就可以让对方无资源获得,从而达到消灭对手的目的。经济的战争虽然无刀但是伤亡面却是巨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个战争中。正如二十九章所说,强盛过后就是衰老,只要有盈余就意味着强盛。面对这场战争,弱小的国家先衰老,强大的国家后衰老。虽然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但是至少富裕了一代人。

不论是刀枪还是钞票,有人胜利,就有人失败。国家也是如此。有的国家强盛,有的国家走向衰亡。如何面对这些无政府无能力自救的人们呢?是救济还是让他们自生自灭。如果打败对手,还要救济对方。那打败对手的目的只是为了一时痛快吗?还是为了让对方服软称臣?还是为了不让对手过于强大?如果打败对手,就任其人民自生自灭。没有一点仁德的国家,只会不断找事,增添祸端。我们要实力强大,要有强力的防御,要有强力的回击。但是不能有进攻之心。发起战争,即使胜利,对于人民来说,受到伤害大于利益的获得。

我们处于经济战争中,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自身的利益都受到别人的牵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个人若想生存,若想让家族存在。只有强大自身,主动的控制资源,防止资源被别人掠夺后而出现损人利己的事。自己最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控制住资源,才能把握资源的流向。强大自己,虽然经历磨难,虽然要忍受欲望。唯有此,才能在纷扰的社会保存自己。老子的那一套顺其自然思想,再也难以保存自己。在金钱面前,任何资源都在争夺,我们无处躲藏。唯有努力进取超越自己,还有一线生机。随着土地的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人口的增多,生存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即是信奉老子的思想,也难以生存。连口活命的饭都得不到,如何潇洒?因此要不断强化自己,才有生存能力。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用兵是出于不得已的,若是为了除暴救民而用兵。应该恬然为上,战胜了不要得意洋洋,得意洋洋就是喜欢杀人。

若果不得已而应战,要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可见老子不是一个愤世嫉俗、不顾是非曲直的人,更不是一个对现实漠不关心、一味避世不争的人,实际上老子说的都是治国的方略,他对现实、政治、人民深切关心,所以对战争并不是一概排斥、全盘否定。只要是为了救助百姓,出去暴乱,那就要迫不得已地进行战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无论何种战争,都不可以胜为美,沉醉在战争的胜利之中,更不得以杀人为乐事。因获胜而洋洋得意,更以杀多少人为骄傲,这就不是有道之人的正义战争,这样一来,原来正义的战争性质就变了,变成以杀人为乐的邪恶战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在天下得以伸张的,就是说他这样做是不得民心的,最终会走向自我覆亡。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即使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战争本身是不得已而为的凶事,而且是凶事中凶事,因为战争会使大批的人死亡或受伤。如果因为在这种凶事中取得胜利而兴高采烈,这种人该是多么残忍啊。这种残忍的人不会得到天下,也不能让他得天下。因为掌管天下的人即使在战争中取胜,也将这个不得已而为的战争按照丧礼的习惯结束。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大意】

本章阐述道具有强大的作用,它虽小却能统率一切,君主若能运用它就能使天下归附。道是博大的,如江海可容纳百川。

【译文】

“道”永远是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它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人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保有它,万物将会自动地服从。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没有令它均匀,它却自然均匀。

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产生,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道”为天下所归,正如江海为一切小河流所归一样。

【我思】

这章节也是解释道。道虽然看不到,人们也无法支配。只要人们能从中领会到一些精髓,就可以懂得万物,相当于可以驱使万物。

道既小又大,小到虚无,大到包罗万象。我们能想到的事物都可以归结为道,都可以从道中找到规律。已知的和未知的都遵循道的规律,已知的少,未知的多。由已知的总结道的规律,再由道的规律应对未知的事物。这是道给我们的启示。

我喜欢吃面包,但是我没吃过鲍鱼。能否从面包找到吃鲍鱼的规律?总结什么样的规律?做成美味的烹饪方法是不一样的,唯一的规律煮熟了可以填饱肚子。但是我们的前提知道未知的鲍鱼是可以吃的。对于其他未知的东西,我们怎么知道可以吃呢?已知和未知的通用道理,就是从无到有,再由有到无。分解后组合,组合后分解。这是万物的通用道理。各大类事物又有各自的规律,各种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只要明白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为我所用,但是我们无法操控规律。

规律能不能操控呢?老子认为不能,只能顺从。我怎么认为可以操纵规律呢?我说的规律并不是改变生死的关系,而是改变生死的时间。这算不算操控呢?我们可以决定某件事物的出生时间,可以决定某件事物的灭绝时间。例如电话的诞生,我们可以决定它什么时候诞生,什么时候被取代。这种权利是对发明或者决策者来说的。但是电话这个物件的诞生或灭亡,就算没有贝尔,还会有其他人发明电话。时间早晚的问题。也许人们会直接跳过电话进入网络时代,或者电话根本不曾出现。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未曾见过的事物,可能会出现,可能会不曾出现。但凡见过的事物迟早会消失,这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能看清这点,就不会执着的认为,某真理是绝对的,是永存的。就不会执着的认为,某事物不会存在,因为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人到底能不能控制规律呢?既然出现是偶然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也是偶然的,因此说消失也是偶然的。人都是不可控的。未知的事物能不能出现也是不可控的。我觉得规律也是不可控的。

以上,自己都有点晕。还是需要总结。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这原始朴质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定名分,设官职,处身行事就有着适度规范了。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我们就拿一个企业来说,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制定法律、法规,要有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那些名称已经有了,那就一定要知道它也是有所限制的,即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要以为制度一旦制定就可以一劳永逸,你知道了他们的有限性,就不会有危险。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认为世界的混乱起源于将特定的价值观确定为传统,并试图将所有百姓整合到这一传统之下。如果使用某一标准,世界总是以这个标准为根据进行划分,在这种划分过程中会产生排斥和压制,最终导致冲突。在这种社会,一些人努力实践预先设定好的被社会所认同的“善”,但有无法达到这个“善”的标准,只能被强行要求按照这个标准行事。

老子认为,不得已按照名分划定了职责,就应该在这个职责范围内清除地了解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不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或者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并严格遵守这个界限。了解界限并遵守这个界限就不会陷入危险境地。这里老子不是主张孔子式的“正名”,而是主张满足于自己分得的蛋糕,并强调只去这份蛋糕的朴素净胜,即不是说要确保自己的那一份蛋糕。确保自己的那份蛋糕,无异于无限制地扩大尚未划分的那份蛋糕。

上天造人时,使人能够思考和了解超越自己能力的事物。之所以使我们陷入危险并破坏人的纯粹的自然性,大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欲望超越我们自己的极限和能力。而且这个欲望大多受到人为形成的某种价值体系的支配和引导而喷发。提出一些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主张,或过分热衷于非自己分内的事物,都是忘记自己能力范围的、招惹危险的行为。

~~~~~~~~太长不看~~~~~~~~~

简版:薛定谔的猫,老子的道,都是未知的。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抄与思考31、32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nl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