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书笔记一则

作者: 行走在乾县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17:33 被阅读5次

    乾州蕞娃

    《玄门道语》(2019年第一期,总第三十一期)是我在拜谒韩湘子庙时所得的一本季刊,由西安市万寿八仙宫主办,是内部刊物、免费交流,地址位于陕西省东关五道什字东街15号。刊物封面题词为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

    在这一期的“玄门寄语”为标注:文/辜鸿铭先生的《中国古典的精髓》文章。我不知道编者有没有完整的研读过辜鸿铭作品,有没有认真的研究过辜鸿铭,因为我发现了这篇文章纸质版和网络版的不同。纸质版直接在标注为文/辜鸿铭先生。而网络版,则多了这样的一句话,“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时间也显示为“2019-04-29 ”。(http://www.baxiangong.cn/) 想来这篇文章不能算是原创,也不能算是直接节选自原文。

    早年在大学求学的时候,不知道是哪位老师曾经提到过的一句对辜鸿铭的评价,这种说法的渊源及是否偏激不得而知,但从中可以看出辜鸿铭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现照原样摘抄如下:“他是民国的一个半大师中的一个,另外一个是钱穆。”

    按照这句话,钱穆只能算半个大师,那么我们先看看这半个大师是怎样一个人。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穆一生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了解了钱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辜鸿铭:360百科对于辜鸿铭的介绍为: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高的威望),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的辜鸿铭确实是一个怪才,对于辜鸿铭的奇闻异事网上很多,说他是“狂儒”也不错。他确实是有点与众不同,主要表现为“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一九二八年死的时候还留着)”,且以一句“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镇住了众多北大学子。还有他“关于茶壶和茶杯的”妻妾论,“爱莲说”(此莲为三寸金莲)都足以震惊天下人。辜鸿铭和嘉兴才子沈曾植的一段交往也堪称佳话。

    《玄门道语》中的文章虽然来自于网络整理,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的可取之处,比如说:

    “文明”的真正含义就在于“秩序与发展”,教育不是在于知识的积蓄而是在于知性的发达。有了知性也就可以有秩序,有了道德秩序,社会就会有进步。

    没有将教育的目的放在社会的改造和进步的欧美教育中,这和那些用来培养汽车驾驶员的培训学校没有什么区别,虽然它培养出了驾驶员,但却没能培养出一个设计制造汽车的人,没有培养出可以让社会得到真正进步和发展的人。

    乾州蕞娃(刘立军,亦称终南鲁人,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读书笔记一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pd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