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喜马讲书
茶道是对尘世琐事中隐藏之美的崇拜。
想了解日本茶道,《茶之书》是一个绝佳的选择。身为“明治奇才”的冈仓天心,为什么会用英语写出这样一部介绍日本茶道的书?这样一本《茶之书》,又为什么能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让不少欧美人成为“哈日族”?又是因为什么,让这本书在传回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东亚茶文化大国的时候,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想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好好了解这本书主要的写作内容,还有它的成书原因。
第一,日本茶道的形成过程:
冈仓天心认为,日本茶道继承了中国唐宋两代辉煌的茶文化,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继承者。
首先,在唐代,人们把茶从原始、粗野的形式中解放出来。陆羽还专门写了一部《茶经》。被派遣到中国的日本遣唐使中,不少佛教僧侣开始接受中国的茶文化,并把中国茶文化传回日本国内。
其次,在宋代,中国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被当作饮品的同时,也被士大夫和禅宗僧人们赋予了哲学深意。一个叫南浦绍明的日本僧人,在浙江的禅寺里感受了“径山茶宴”,并把茶文化的形式和蕴含的哲学深意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开端。
最后,在宋朝被蒙古人灭亡后,冈仓天心认为,中国文化的正统也已经在战乱中渐渐丧失,所以茶也不再具备高远的精神境界。日本茶道继承了中国唐宋两代辉煌的茶文化,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继承者。受到岛国这一地理特征的影响,日本文化更加注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日本人在茶道中也注入了这种精神追求,使得从中国传入的茶道,慢慢演变为日本茶道。
第二,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冈仓天心认为,日本茶道是对中国道家和禅宗文化内涵的体现。日本人还归结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和,追求的是人与大自然的调和;敬,指的是主客之间互相尊敬,同时对任何事物都抱有谦敬之心;清,是指心无杂念,令心意纯朴清静,才能领悟到禅意;寂,则又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无始无终之宁静感觉。
日本有一位“茶圣”千利休,他设计出了专门的茶道场所:茶室。广义上的茶室,由水屋、门廊、露地和茶室本身四部分组成。水屋用于准备和清洁茶具,门廊则是客人等候主人迎接的地方。作为佛教僧人,千利休也坚持茶道本身所蕴含的“禅意”,设计出了“露地”,露地是佛教用语,经过露地才能到达的茶室,是位于世俗世界之外,供心灵栖息的绿洲。
煮茶时,茶师会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再依次把茶献给宾客。
献茶时,茶师会把茶碗正面最美丽的图案面向宾客。
品茶时,宾客要按照礼节,双手接茶、致谢,而后三转茶碗,细细品尝,然后交还茶具。
品茶后,客人会向主人提出欣赏茶具。
最后,客人离开时,需要向主人行礼,跪拜告别,主人则会回礼,并热情相送。
另外,千利休生前还确立了茶道的七条法则:
第一,茶要泡得合宜入口;
第二,炭要好让水滚沸;
第三,花的装饰要如在野外般自然;
第四,准备好冬暖夏凉的茶室;
第五,在预定的时间要提早准备;
第六,非下雨天仍要备好雨具;
第七,体贴同行客人的心意。
他也在切腹之前的最后一场茶宴上,用生命践行了茶道精神。茶道和茶道精神,早就已经嵌入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茶道成为一种活的哲学,一种生活化的仪式,一种待人接物的伦理。
第三,《茶之书》的写作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宣扬日本文化的优越性。冈仓天心认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在蒙古人入侵中原后就不复存在了,如今只有日本继承了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日本人根据自身国家的地理文化特征,在继承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在冈仓天心生活的年代,整个东洋世界,只有日本生机勃勃,这正说明了日本文化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茶道是日本人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发展出的新的文化形式,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又代表着当时亚洲强国日本的文化。茶道既是一种生活礼节,又寄托了高远的精神境界,是日本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正好,当时西方人也爱喝茶,茶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是比较东西方文明的标准。所以冈仓天心选中茶道,来向西方人介绍东方文明。
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与西洋文明抗衡。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开始文明开化,甚至提出要“脱亚入欧”,冈仓天心感到非常不满。而且,他游历世界各国,发现当时的西洋人甚至宣传所谓“黄祸论”,诋毁东亚人。
冈仓天心说,西方文明虽然带来财富,但却导致人们利欲熏心,道德败坏,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反观日本,茶道的存在,说明东方有高雅、卫生的生活方式,品茶和其它茶道活动,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修行。对茶的崇拜正说明,在东方,有着比西洋文明更为高远的精神追求,也证明了,在有些方面,东方文明能够胜过西方。
但对日本文化优越论的鼓吹,也让日本人的野心膨胀,最终给亚洲各国人民带去苦难。所以,这本书既有它的优点,但也在日本国内,以及被日本侵略过的中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