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苦就是,始于自己之手,终于他人之笔。
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费尽心思写了很久,掏空想法做了很久的东西,被他人全盘否定。如果对方态度好些,会劝说“你这东西需要再考量再打磨”,如果对方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一句“这是什么垃圾”,把你的热情一下子踢到了北冰洋,瞬间结冰。
痛苦的可能是一个方案,PPT,也可能是一篇文章,逐字稿等等,没改过十八百遍的,怎么能算好的作品?除非你下笔如神,一气呵成,不然注定要接受长时间打磨。
可是打磨真的很痛苦。
最近在写逐字稿。刚开始信心满满的,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拿给别人看,逻辑混乱,结构不清晰,层次不分明,太啰嗦,内容有问题……被批的体无全肤,只差把它揉成一团纸,丢进垃圾桶。
最后改了又改,改的自己没了信心,打字的时候,都是各种犹豫,这里这么写对吗?那里这么安排是否有误,这读起来会不会拗口,听起来会不会太平淡,总之不管是脑袋的,还是手指头的,每一根神经都饱受着折磨。
还有一种郁闷就是,自己明明觉得讲的或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可听的人或看的人却像听天书,稀里糊涂,不明不白。
用户反馈都已如此,你不得不改。
改着改着,拆筋扒骨,剥皮削肉,完全大变样,连主题都不知道对与错,甚至觉得一开始的选题或方向就是错的,内心各种被暴击,心中有着各种不确定,怀疑等等。
是严重的挫败及无能感。
有次问老师,讲的不好或写的不好,是因为题目没想好吗?
老师说,没有不好的选题,只有没讲好,没写好而已。
人人都想当珍珠,但是没那么容易,没有打磨,怎么可能大放光彩。
不要听别人说谁谁之前一般般,现在如何如何成功,也不要相信一个人轻而易举的成功,或者不可思议的神转折,那些除了神话就是故事。要知道能把事故活成故事的,多少有些虚幻。人们往往看到成就之后的喜悦却总会忽略打磨的过程。打磨的艰辛艰难,成功的人不会告诉你,最多一句话带过,曾经有多艰难,现在就有多成功。而期待成功的人更喜欢看到成功之后的样子,因为他们害怕艰辛的过程,更害怕打磨带来的打击。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也是经过很多次反复修改,才会呈现它打动人的一个版本。
一节好的课程,也是经过不断打磨迭代升级,才会满足学员的各种需求。
一个好的方案,并不是一锤定音,一个决定就万事大吉,也是经过不断的讨论,挣扎和思量才确定最优的方案。
哪有那么多一蹴而就,哪有那么多水到渠成,没有经过千千万万打磨,十弯九曲的曲折,也许就没有最后的惬意,更没有惊艳的风景。
接受打磨吧,不管是文章,工作还是其他的,只有在不断打磨中,才能精益求精,做出最好的作品。
后记:用心打磨,这也是自己最为欠缺的,所有的作品,工作只有最初的粗制,没有后期的打磨,所以才显得太粗糙,经不起推敲细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