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纪事丨前言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17:06 被阅读19次

前言:实业报国

一、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中国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解除内忧外患,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开始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的,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至中国洋务运动开始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860年后,在“借洋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后,当权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

洋务运动,又称“同光新政”,从1861年开始至1894年结束。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央是奕訢,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

爱新觉罗·奕訢,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异母弟,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后逃往热河,令奕訢留守北京,“督办和局”。奕訢与英、法订立《北京条约》。

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訢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訢与慈禧发动政变,除去以肃顺等赞襄政务八大臣,慈禧垂帘听政,奕訢为议政王,由此被人蔑称为“鬼子六”。。

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闲居。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奕訢力主曾国藩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代表人物。所以有人认为,如果恭亲王不死,可能会挽救国家很多的不幸。

洋务初期,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旗号下,通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生产枪炮炸药和轮船。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生产轮船,分拨海军和各省巡防缉私之用。

后期以“师夷长技以自富”为旗号,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创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以及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

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着手建立海军。到1888年,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具规模,北洋海军正式编成北洋舰队。洋务派还建设旅顺、威海卫军港等作为基地。同时,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校,还分批派遣了近200名出国留学生。

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从此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并开始兴起。但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满清统治。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复兴之路。更何况满清气数已尽,晚清最后三个皇帝居然都是绝后。

二、团练湘军

大清自开国之初,兵勇都是八旗和绿营,平时分散各省,由督抚统辖,调兵权在皇帝,粮饷由兵部、户部负责调运。1852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事,清廷八旗绿营毫无招架之力,迫不得已下诏由各地自行招募兵勇,粮饷自筹,一批汉官趁势崛起,成为中国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

曾国藩,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少时熟读诗书,后科举入仕,在京城历任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官至二品。

1852年,因母亲病逝回籍守孝。时太平军已兵出广西,攻入湖南。清廷命他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湖南团练乡民。随后他坐镇长沙,以“湘乡练勇”为名,招募兵员,扩编成为湘军。

1854年春,湘军水陆两军练成,全军总计约17000人,于长沙会齐后,向太平天国宣战。曾国藩统领湘军与太平军交战,咸丰帝甚慰。

1860年,清廷委派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又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官员悉归他节制,后又为协办大学士,权势显赫,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中央军。到1949年,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至此终结。但就个人而言,曾国藩算得上近代中国的开拓者。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称“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三、淮军的崛起

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即命李鸿章招募淮勇,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李鸿章,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世人多尊称"李中堂",安徽合肥人。少年聪慧,攻读经史。24岁入京会试,受业曾国藩门下,任翰林院编修。后回乡办团练,得曾国藩襄助,入湘军大营。

1862年4月5日,首批淮军搭乘英国轮船从安庆开赴上海。次日,李鸿章也登轮启程,二天后抵达上海。至6月13日,淮军全部抵沪。李鸿章率领淮军刚到上海,清廷就任命他署理江苏巡抚。

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一些帝国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

淮军初到上海时,芒鞋短衣,布帕包头,曾遭到在沪外国军队的讪笑。但不到一年,李鸿章“尽改旧制,更仿夷军”,除了洋枪队之外,李鸿章还建立了独立的洋炮队。后起的淮军超过湘军。李鸿章也以淮军势力,成为晚清又一重要人物。

直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办团练,再次重整淮军,把淮军改造成“新式现代陆军”,完全仿照德军建制,配备新式枪炮。最终造就北洋军阀。

相关文章

  • 民国纪事丨前言

    前言:实业报国 一、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中国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

  • 民国纪事丨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辛亥革命 第一回 帝国挽歌 西太后听政三垂帘 李相国出访抬金棺 第二回 行刺正阳门 康有为变法倡维新...

  • 百年共和 丨民国纪事

    第一部:民族觉醒(民国纪事) 前言:百年共和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一系列...

  • 温哥华创业纪事 - 前言

    2010 - 2012,于我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前后不到两年,换了4次工作。这期间,遇到很多人和事,看到很多不同背景...

  • 民初的几次宪政危机

    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1911-1949)》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以宪政的角度解读民国史,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本书...

  • 民国丨孤城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君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和项王歌》虞姬 上篇:华灯上 上海滩的繁华,总要上了...

  • 民国丨归

    文/柳青陵 有一些东西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 上篇:烽烟炽 1 “冰糖葫芦!卖冰糖葫芦咯!”稚嫩的童音在人来人往...

  • 情深几许丨目录

    情深几许丨前言 情深几许1丨秦叔,我回来了

  • 前言丨出游

    前言 结束一段旅程,开启新的征程。 动脑筋,巧构思,练笔头,变换体裁,继续前行...

  • 纪事丨雨夜漫步

    雾锁群峰亭自立, 氤氲岚河波不兴。 摩肩接踵今何在, 夜冷人稀步道长。 气温骤降,老友邀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国纪事丨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sg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