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情境产生了一种连接感,这种连接感产生了极大的积极能量和高水平动机。
竞争可能会破坏学习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竞争产生的更多的往往是对自己的成绩与他人成绩比较的关注,而不是对任务本身的兴趣。
除了竞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动机。例如,简单的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不是工作过多、时间过少和奖励过少,而是无力感——知觉到的对所做的事情缺乏控制感。强有力感——自我决定感——影响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总体的健康、负责人的行为、亲社价值观和血液成绩。
合作是john dewey 民主教育观念的核心,她认为如果儿童要学会在民主社会中生活,他们必须体验课堂生活的民主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儿童有实实在在的活动机会,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并建立一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同情为基础的有效关系。
通过同伴互助,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学到很多他们不可能从成人那里轻易就可以学到的东西。同伴提供了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助于对冲动的控制。
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教学方法,他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从事积极的活动,而不是消极的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从合作学习的内涵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它既是一种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教学活动,又是一种学生之间互帮互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所实施的合作学习方式或策略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有五个基本的要素构成。
1.主体的愿望。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只学习者感到单靠个人的经验、已储备的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某项任务或在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时,他才能产生合作的心理需求和合作欲望。没有合作的意愿、欲望和品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者应有积极的合作愿望和心理需求,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已达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2.可分解的任务。这是合作学习的载体。组织合作学习时,对于合作学习的内容、组员应承担的任务应做到细化,小组成员应清楚明了,掌握所分配到的任务。如果成员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或乱参与的群体活动,甚至出现逃避合作的“责任扩散”现象,从而降低合作的效率,甚至会因为某一个成员的不负责任而使整个合作前功尽弃。只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群策群力,在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学生才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乱,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合作。
3.有共享的规则。这是合作学习的保证。要做到合作学习“形散而神不散”,就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小组其他成员负责,对整个小组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教师要向学生作出合作的规则要求,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补充、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讨论等。
4.有互惠的效益。这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得到好处和积极的评价是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催化剂。所以,学生参与了合作,就要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满足,以使合作者在活动中能相互促进、彼此学习、有所收获,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在同伴的欣赏中促进个人成长。互惠的效益是合作的内在驱动。
5.有社交品质和技能。这是合作学习的保障。学生的交往品质和社交技能决定着合作的质量。小组成员必须具备参与小组学习的人际技巧和小团体技巧。如学会彼此认可和相互信任、相互之间能真诚沟通、彼此接纳和支持、建设性地提出意见和解决问题、以大局为重等品质。
微信公众号:《新课程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