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今年最后一批90后大部分奔向成年了,最早的一批也28岁。而我,刚好25,当了妈不久,有个八个月的女宝。
一
去年10月,我们挑了一个日子把女儿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的,挑!到了孕晚期,做过一些措施包括跪床和熏艾,宝宝还是太调皮了,脑袋一直不转过来,脐带又绕颈一周,才不得不选择剖腹产。一开始医生建议我尝试外倒转手术,成功的话就回家等宝宝发动,不行的话就当场剖。虽然我也想顺产,但是回去查了资料看了不少人的产程日记,心里发毛了,我是个很怕痛的人,那个手术的疼痛度是顺产时的一半,要是手术成功,好,临产的时候再一次经历比上一个手术要痛一倍的过程;要是倒转失败,管你做没做好心理准备都要立马剖。而且这个过程,我们母女俩还有可能存在着生命威胁。虽然我努力劝自己要相信医生,可是,我依然怂了,直接跟医生说干脆给我一刀吧!不,准确来说是两刀!
为了缓解我的焦虑感,手术前先生带我吃了两次牛扒,疯狂地吃,导致第二次去的时候,那个餐厅经理都认出我俩了,点完餐之后,他用惊讶的眼神跟我们确认了一下菜单,好像在问,是不是点得有点多了?不多!您面前这两位,一位是胃口超级好且即将上“战场”可以放肆吃喝的孕妇,另一位是自称舍命陪君子的好吃牛肉狂人!于是,结账时经理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笑脸欢迎我们下次光临。入住医院的前一天,先生开始陪着我,晚上还一起吃了个披萨才安分地听医生说第二天的手术安排。
最终,女儿有惊无险地出世了。整个手术过程中,我流了两次眼泪,一次是我在手术台上蜷缩着身体让麻醉师在我脊梁处打麻醉时,嘎达嘎达的声音像打孔那样,第二下痛到怕的时候我问操刀师可不可以抓着她的手,她反抓着我,最后我还是痛得受不了掉泪了,身体还要保持着不能往回缩。麻醉药效来了,身体下半部分完全没有任何知觉,看着头上亮着的灯,听着医生们的交谈,肚子任凭他们处置,当中还很清楚地听到一些器官还是血水撕拉的声音······当医生把女儿掏出来的时候,我听到她的哭声,医生说,是个妹妹哟!我当时流泪了。我的孩子,她终于平安出世了。医生把她抱到我眼前,凑到我脸上让她亲了我一口,说实话我记不太清她当时的样子,只记得她是红扑扑的,头发湿乎乎的。医生看我哭了,哎哟一声,帮我拭去了眼泪。
二
自从了有了孩子,两人的生活不只有浪漫,更多了鸡飞狗跳、鸡飞蛋打、甚至鸡毛蒜皮的时候······人好像也一下子从云端坠入了凡间,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以前总觉得那是将来的生活,现在它提前到来,于是我们每天过得像打仗似的,但也因为这个小人儿,再琐碎的生活也不乏乐趣。
现在回忆起来,当初进手术室之前感觉自己依然是个小女孩,心里紧张到不行,需要鼓励,需要安慰,也需要拥抱。直到孩子出来以后,似乎潜藏在身体里的母性经过这六个多月的时间,正在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已经完全习惯了日复一日的带娃模式:喂奶-哄睡-陪玩,尤其是头两个月像闹钟般地每隔三个小时喂一次奶,开始了和起夜作斗争;习惯了每天或者隔天与屎尿屁的斗争;熟悉了女儿日渐形成的脾性;也喜欢上了女儿对我的完全依偎和信赖。我知道,孩子的成长是瞬间的,所以,现在特别珍惜和她待在一起的每一个当下,珍惜她还能在我怀里吃奶、睡觉的时刻,甚至有时候害怕她成长得太快,哪天不需要我抱抱了,那我该有多失落呀!
就像当初怀孕的时候,遇到熟人总会问上我一句,你几个月啦?六个月了、八个月啦、快十个月了······当然,问的是我肚子。而每个月去产检的时候,都像去交作业那样,听着医生如何分析自己的现状。甚至特别期待每一次的B超,那样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宝宝的情况,先生每次陪我等B超结果的时候都说,好像在等派发成绩单那样。现在,跟当初一样,每个月陪孩子做体检或者打预防针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时间真的过得飞快。每次都会暗暗感慨,又一个月了啊,女儿又长大一点点了。从最初的学抬头、到咿呀学语会“嗯咕”、会抓东西、会翻身、会坐会爬,到现在像个小大人似的坐着吃米糊等等,每一步的成长,妈妈都记得。
三
初为人母,少不了接踵而至的花式挑战,一开始会感觉新奇,充满力量去迎接每一天,但时间长了,再喜欢的工作也会遇到瓶颈,更何况是母亲这份24小时都要随时待命的工作。除了要有过人的身体素质外,心理素质也要过硬才行,不然就会一直活在死循环中,走不出来。
先生陪我坐完月子后,他也该回归工作了,我便开始了一个人带孩子的历程。我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身边总会有个长辈帮忙照顾着。所以孩子所有的日常起居都是我一个人一点一滴学着去照顾,还要照顾好自己,时刻叮嘱自己不能生病,不然就没人照顾孩子了。毕竟,孩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月,是没有母婴分离之说的。在孩子还处于吃睡阶段时,我经常会吃饭不定时,即便饿着也要先喂好孩子,把她哄睡了才敢做其他事情;刚好可以休息一会儿,她叫了又要立马过去哄,一旦哄不好,神经就开始崩溃。很多时候,实在忍不住了才打电话跟先生抱怨,尽管我知道他在外面工作也很累,想懂事一点但又很需要安慰和鼓励。更有甚者,当所有的耐性磨掉之后,想着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会渐渐地让自己走入死胡同,脾气变差,会因为一点小事跟先生闹矛盾,抑郁值不断增加,会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孩子哭了哄不好就会觉得她不喜欢我了,失落、难过、无助……所有不好的感觉随之而来。
幸好,先生没有厌烦我,一直忍让着我的坏脾气,就算他也被我弄生气了,最后还是把我哄好。也幸好,孩子并不是不喜欢我,只是她一直在成长着,通过哭的形式跟我交流而已,而我要更加有耐心去读懂她的“语言”,理解她的成长痛。把负担变成爱的陪伴,当她现在会跟我撒娇,会完全信任我依赖我,当所有人都哄不住她而一看到我就展现笑容时,我心里是相当欣慰和满足的。
每到深夜把孩子安顿好之后,属于我自己的个人时间才正式开始。前些天在读《母语:我爱极了做妈妈》,里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Be a woman , then mother. ” 当时给了我当头一棒。前段时间的我之所以感到压力大是因为我过于执着和专注于做好一个妈妈,时刻告诉自己要尽全力照顾好孩子,绝对不能倒下,虽然每天都会忙得累死累活的,但心里依旧掩饰不住暗藏的空虚感和无力感。我似乎忘记如何把控好作为母亲与自我的关系了。
经过先生的劝解和一轮思想斗争之后,我慢慢找回自己的价值,其实我只要明白,我的陪伴就是孩子现阶段以及将来最大的财富,我要学着享受这段时光,而不要感到自我压力或者责备就行了。别人说,养育孩子是一份费精力耗时的工作,孩子会把所有的私人时间都占据,从而失去自由。但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这其实是一次让自己回到婴儿时期的珍贵机会,跟孩子一起从头开始享受这个成长的过程。把“看护”变成“陪伴”,人也跟着“稚嫩”起来,会更容易感到快乐。
所以,现阶段,孩子越来越好带了,趁她睡着或者自己玩的时候,我一有时间就马上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看书写字学画,学烹饪学烘焙学养生,练口语健身学花艺学经营……当了母亲最大的收益就是清楚地知道如何高效运用时间,养娃和自我提升并不冲突,而我在不断地践行着。要求自己,做不成最好的妈妈没关系,但也要做一个更好的妈妈。毕竟,我们养的不是宠物,而是一个孩子,除了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还要考虑她之后的性格形成和教育问题,父母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这就促使你不得不去多途径地完善自我,从而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东西,我和先生都不希望她像我们以前那样,想要的想学的,努力了还不一定能得到。
四
因为生了孩子,带着孩子,感受到养育的艰辛,所以对于父母,会比以往更带着一份感恩的心活着,女儿的到来成了我现阶段最大的动力,把自己变好,日益积淀下来,日后才能给孩子和父母最扎实的依靠。
今年过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母亲节,看着一点点长大起来的女儿,我很想骄傲地说,我是一位妈妈了,一位90后仍带点儿孩子气的妈妈;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不断把自己变好的妈妈;和绝大多数妈妈一样,永远爱着自己孩子的普通妈妈。
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孩子的妈,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内心的瞬变会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愿那些跟我一样才上道不久的妈妈们,“努力地向美丽生长”,成为自己孩子最强大而温暖的依靠,也愿孩子慢慢长大,咱们不急,慢一点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