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网站地图
美文美图
最新动态
你好,欢迎访问
好美文阅读网
个性皮肤
搜索
网站首页
美文
文章
散文
日记
诗歌
小说
故事
句子
作文
签名
祝福语
情书
范文
读后感
文学百科
美文摘抄
节日文章
名家散文
网名大全
座右铭
口号大全
面试技巧
说说大全
阅读答案
诗词默写
流言蜚语
节日祝福
好句子
经典台词
谚语大全
亲情故事
友情故事
表白情书
工作报告
活动总结
心得体会
专题汇总
美文网首页
金刚经讲解(共十四讲)
《金刚经》讲解第一讲
《金刚经》讲解第一讲
作者:
清流法苑
| 来源:发表于
2018-08-29 09:20 被阅读680次
《金刚经》讲解第1讲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0一八年八月二十四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今天开始我们来一起学习《金刚经》。《金刚经》应该说学佛的人没有没听说过《金刚经》的,很多人都念诵过。这个《金刚经》,从鸠摩罗什第一次开始翻译,到现在,我们中国的汉传佛教里面的翻译本,曾经出现过八个版本,期间有两个版本遗失了找不到,现存的有六个版本。那这一次我们学习,就选择其中三个版本对照起来一起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因为不同的法师翻译,他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合起来学习信息量比较大,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金刚经》的原义。
《金刚经》梵文原本呢,它是分成了32个部分的。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他也把金刚经分成了32分,估计应该是看到梵文原本这样分的。
我们先看一下鸠摩罗什法师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是十六国时期,其中一个国家叫后秦,历史上人们把它称为后秦,跟秦始皇那个朝代区分开来,那个叫前秦。这个秦文桓帝叫姚兴,鸠摩罗什法师是这个时代的人,是姚兴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了中国,弘扬佛法翻译佛经的。
那么距离罗什法师100年以后的元魏时期,又出现了一位法师叫菩提流支,他也翻译了《金刚经》,名称也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翻译过两个版本,其中一个丢失了。
后面又到了真谛法师,真谛法师,就是南北朝时候的一位法师,他也翻译了一部《金刚经》,也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在他后面几十年有一位达摩笈多法师,他也翻译了《金刚经》,他是隋代的人。他翻译的名称叫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再一个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玄奘法师,他在翻译了600卷《大般若经》,那么其中第九会当中有一品叫做《能断金刚分》。其实玄奘法师也翻译了两次,第一次是一个晚上就翻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快翻译出来呢?那个时候是在因为李世民老年的时候,想好好地来学学佛法,来积点功德。那就问玄奘法师,那我想修行学习佛法,从哪一部经下手呢比较好?玄奘法师就推荐他从《金刚经》下手开始了解佛法。但玄奘法师把《金刚经》从西域请回来还没翻译出来。李世民就说,好,那我就从《金刚经》开始学。所以玄奘法师就一个晚上时间就把《金刚经》翻译出来了。当然由于时间比较仓促,翻译出来以后,玄奘法师自己是不太满意的,但是李世民拿到以后,马上就叫人家传全抄,发到全国各地去,所以这样子也就用上了,用了一段时间。到最后翻译600卷《般若经》快结束的时候,就是577卷的时候,他又重新把这个《金刚经》翻译了一遍。这个《金刚经》就是《大般若经》里面的577卷里的,这个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一个。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玄奘法师第二次翻译的,是翻译质量最好的一版,他之前的那个版本也遗失了。
在玄奘法师后面几十年,义净法师也翻了《金刚经》。这个义净法师也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一位法师,经名叫做《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义净法师的介绍大家都看了一下吧,发给大家看了。他也去印度留学了很多年,也是去玄奘法师留学的那烂陀寺学习佛法,取回了很多佛经,然后开始翻译的。
以上就是主要的六个版本,那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我们所选的三位法师的翻译的特点。
首先看鸠摩罗什法师,鸠摩罗什法师他翻译佛经,从他开始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在他之前佛经翻译质量不是很好,数量也不多。那从他开始,就是大量地翻译,而且是正规的译场,组织全国的优秀人才,包括西域来的、中国本地的,然后还是国家主持开展的。加上他自己本身对这个佛经非常熟悉,同时他的汉语,因为在中国待了十几年了,他的汉语学得也还可以,但是你说要跟中国本地的那些文人比起来那还是不行的。所以他翻译是怎么翻译呢?他就拿着胡本(不光是梵语本,还有其他语言的本)佛经,用汉语把意思表达出来,把意思表达出来以后,然后他身边很多助手、学生都是很有文化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学得很好,大文豪级的,便把他的意思用中文表述出来。所以他它翻译出来的佛经,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读,因为很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而且很精练,很优美,文句很流畅。所以他一翻了这个《金刚经》以后,就迅速地流传开来了,一直到今天还是他这个版本的《金刚经》流传得最广。随便去外面请一本《金刚经》回来,基本上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但是他翻译的版本存在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因为是意译嘛,就是把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嘛,所以有时候跟梵文的原本对照起来,有时候对不上,有这种情况。就是说那种忠实于原本的程度,不是很理想。当然,要看跟谁比,跟玄奘法师比起来这方面那还是有一点差距。
那我们看玄奘法师是怎么翻译的。玄奘法师呢他翻译就是特别忠实于原本,一句对这一句。同时他也不完全死板地对照原本,他也有一些意译的成分在里面。就是贯通一下这个语言差别,用汉语把梵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因为有些方面那个字是没办法直接对上的,这是正常的一个情况。但是他是以直译为主的,就是对着梵本直译,梵本怎么讲我就怎么翻。是以这种方式为主要的一个方式翻译的。所以他它翻译出来的佛经非常忠实于原本。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上不太适应,有些地方就是读起来没有那么流畅,没有那么朗朗上口。所以说虽然他翻译得很忠实于原本,但是传播的这个广度还是比不上罗什法师翻译的。
然后还有义净法师翻译的。义净法师因为是最后一个翻译的,他是吸取了前面几位法师的经验,参考他们的翻译,然后结合自己的一些处理方式。所以他翻译的版本质量也非常的好。相对于玄奘法师来说,要简练一点,没有玄奘法师翻的字那么多,句子要简练一点。同时比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又要忠实于原本。
那这样这个三个版本我们结合起来参考,就是说对照这三个版本来学习这个《金刚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刚经》原义。
学习金刚经之前,我们要了解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一个我们要知道判教,就是要知道《金刚经》是属于佛陀教法当中的什么地位?我们之前学过三时判教,——初时二时三时。初时是针对小乘人讲的,从那么二时开始就是对发大乘心人讲的,主要就是指《般若经》。那么《金刚经》是《般若经》,所以《金刚经》当然也属于二时教法。那二时教法主要是讲什么呢?这里就把回顾一下《解深密经》当中的关于二时教法的内容,我们来回顾一下。我读一遍:“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这一段文就是说《般若经》的主要义理和特点。从经文可以看出《金刚经》是为发修大乘心的人讲的。
那么开示的法义就是讲一切法皆无自性。大家想一想,是为刚发趣修大乘的人讲经说法,那么针对这样的人讲的一切法是什么法呀?就是刚刚发心的人的他们境界内的一切法,能理解吧?说直接一点就是我们凡夫境界内的一切法,这一切法,你只要感知到的,都是没有自性的。本质上没有出生过,没有消失过,本来就是寂静的,自性涅槃。就是它自性是空性嘛,空性就是寂静的意思,没有事嘛,所以叫自性涅槃。本来就是没有什么业障、烦恼啊、痛苦啊、生死轮回啊,生死轮回,不存在这个问题。是以这种隐密相转正法轮——只是说假的没有,凡夫境界没有。对吧?没有说真有什么。但是呢只要把假的给消除了,真的自然就会显现出来。所以是从消除假的这一方面来说法的。这样是很奇特的,很稀有的。
但是这个时候讲的法也就是这个二时教法呢,“亦是有上”,就是还有没讲完的。“有所容受”,还有空间。“犹未了义”,还没有完全彻底讲明了。“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会引发种种的争论,即不同意见。所以我们就要知道,既然《金刚经》是属于二时教法,它就具有这些特点。你看很多学《金刚经》的人如果判教不清晰的,他可能把《金刚经》当成了义教法的时候,当成了义教法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他对整个经义经文内涵义理的理解,这是必然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注意,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本经的教化对象就是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就是发心要自觉觉他的人,这一点先了解一下。
第三个要明了,二时教法是佛基于凡夫境界,以否定凡夫境界,这种遮诠的方式指向真实,即破妄显真。所谓“无相为宗,但破不立”。你要了解它的特点,它的宗旨就是破相的,就是破凡夫境界那一切相,以这个为根本宗旨的。而且只破不立,主要是它的特点。当然有些地方它会隐秘地说一些真实有什么,好像是在安立了成立了真实性。但是那个只是附带的,不是他主要的任务。主要任务就是要显示无相的道理,就是要破我们凡夫境界一切相。
第四个要牢记佛是以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二谛的角度说来说法,来深入开示法义的。世俗谛就是我们凡夫境界,胜义谛就是佛要引出的他所证到的真理。但是他要引出这个他证得的真理,他必须要借助于我们凡夫境界内的语言、文字。概括起来就是要利用我们凡夫五蕴身心这些种种的经验,这些种种的境界,要不然没法讲。所以有时候经典里面有时候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讲的语言,有时候是从胜义谛角度讲的语言,我们要清楚,不要搞混了。比如说《金刚经》里面很著名的三段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对吧?如果你不清楚二谛的这个角度的话,你就会听得一头雾水。如果你搞清楚了佛讲法的这种角度,就是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角度讲,你就知道他佛在讲什么了。
下面附带提一下,因为我们之前介绍过这个唯识的三自性嘛,那么我们利用这个三自性的道理呢,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金刚经》的内容。 世俗谛是对应于遍计所执自性的,就是假的,需要破除的,胜义谛是对应于圆成实性当中的那个遮诠的含义,就是五蕴没有。五蕴在真实性当中不存在这个含义。所以你了解了这个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自性它在般若经当中与二谛的对应关系以后,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般若经的这个《金刚经》的经文。
那么第五个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也比较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要记住,要以如梦观来帮助我们理解法义。当你看不懂、理解不了的时候,你就提起如梦观,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佛讲的道理。所以这几个要点呢大家可以熟悉一下,课中我们会慢慢地去学的。
好,下面我们从经题开始学习。这次我们学习就以罗什法师的本子为主,遇到不太好理解的地方,那我们就参考其它两位法师的翻译。因为他们都是根据梵本翻译过来的嘛,这样是没问题的。如果好理解的,我们就不看其他法师的,不好理解的时候,我们就看其他法师。
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经题什么意思呢?就是金刚啊是代表坚硬,无坚不摧,不会被其他的东西所破坏,但是它能破坏其他的东西。就是我们世界的钻石嘛,是吧?最坚硬的啊,就把这个金刚比喻成佛要讲的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呢可以摧毁一切的无明烦恼业障,可以到达涅槃的彼岸。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像金刚一样的智慧到达彼岸,这个是梵语的习惯。如果按我们中文的习惯,就是到达彼岸的像金刚一样的智慧。经就是通题啦,就是佛讲的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的像路径一样的,就是经,我们就不多讲了。
我们看第一句,这里有标数字。(第一段的第一句,“1-1”这个代表第一段的第一句,后面的“1-2”是第一段的第二句,),我们看一下第一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好,就到这里。
第一句佛经基本上都是如是我闻,为什么要以这个做第一句呢?因为当时佛灭度之前,有弟子问过佛,他说:“佛啊,您圆寂以后,将来我们集结您说的这些经典,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头呢?”佛就说:“就在经首安立‘如是我闻’四个字就可以了。”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如是”就是这样,“我闻”就是我听到。就是像我这样听到的,不是我自己说的,是我听来的。为什么佛要求经的前面要安这四个字呢?其实就是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告诉弟子们,对于我讲的经,我怎么讲的,你们就怎么记。你不要添,也不要减。
为什么有这个要求呢?因为佛是彻底圆满觉悟的圣者,他讲出来的东西也是圆满的。那么作做为后人的弟子,来结集他讲的东西,如果你去变的话,你去改的话,就可能会违背了佛的本意。因为后面的弟子都是不圆满的,你不圆满的人去改圆满的人讲的东西,这个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所以就安“如是我闻”。那么弟子也很听话,佛怎么讲他怎么记。同时结集经典的时候,阿难坐在上面。阿难号称一遍记,听一遍就能记住,就能背的,天才。然后他在上面背,五百个阿罗汉在下面听,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那这一句就不要了。所以说很严谨地把它记录下来的,佛经就是这样子结集下来的。
第二句:“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印度人对时间的概念不是太重视,他们认为时空都是虚幻的。某年某月某日没有意义,只要讲有那么一时就行了,所以一时就是指那个时候。佛就是释迦摩尼佛,在舍卫国。舍卫国其实不是一个国家,是一个城市,叫舍卫大城,或者室罗筏城。那么为什么这里叫国呢?因为舍卫城它所处的国家叫做北拘萨罗国,舍卫城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城市,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以大家就以舍卫城代表拘萨罗国了。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国际上称我们中国为北京方面,就是同样是一个意思,北京方面就是指中国方面。
那么佛在这个地方前后待了二十五年,弘法利生。待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一个城市。那个城市有个祇树给孤独园。祇树给孤独园是一个精舍,一个花园,佛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这个花园怎么来的呢?祇树就是祇陀太子,就是波斯匿王的儿子,叫祇陀。祇陀太子供养的树,给孤独长者供养的花园。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花园本来就是祇陀太子的。但是这个给孤独长者是(一个老人),他听说佛要来讲经说法,他就发心要把这个花园买下来,给佛来弘法利生的。
他就跟祇陀太子讲,你把花园卖给我吧!祇陀就跟他开玩笑。我这个花园这么好,很贵的,一般人我不会卖的,除非你用黄金铺地,把花园铺满,我就卖给你。给孤独就把黄金打成金箔,就把整个地给铺起来了。铺起来以后他就找祇陀,说:“我已经铺好了,你现在给我了,已经是我的了,黄金你拿走。”祇陀太子说:“可以,但是那个树你是没有铺起来,花园里面的树铺不了,他说那这个树还是我的,树不给你。”给孤独也没办法了,后来祇陀就问他:“你干嘛要花这么多钱买这个花园呢?”给孤独长者就说:“我是要买来供养给佛陀的,佛陀是一个大圆满的人。”祇陀一听这个话,就说既然佛陀那么伟大,那么圆满,那我也发点心,那这个树就算我供养佛的。然后他们两个一起把这个花园供养给佛了,是这样来的。
当时佛在给孤独园,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和一千二百五十多个人在一起,当然都是他的出家弟子,大比丘。这里其他法师翻的都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义净法师翻译的除了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以外,还多出来“及大菩萨众”。那么据考察呢,梵文本原本里面有及大菩萨众这一句的。这就说明什么呢?说明这部《金刚经》是大乘佛法。因为在讲小乘佛法的时候,里面是没有菩萨众的,甚至连菩提萨埵四个字都没有的。那么从这一点就看得出来,《金刚经》是大乘的教法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一点特别要注意。
第二句:“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里讲的“世尊”,和前面讲得“佛”,其实都是讲佛,只是换了一个名词,让我们多了解一下佛的名号。世尊的意思就是世人、世间所尊重、尊敬的人,叫世尊。那么到了要吃饭的时候了,世尊就开始披着大衣、拿着钵去到舍卫大城里面乞食,说白一点就是去要饭。
这里稍微讲一下,我们佛教传统上吃饭的时间一般是日中,日中一食,就是每天吃一顿,时间就是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吃完。佛在世的时候,他是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来的,所以那个乞食时候应该是上午。上午到了要吃饭的时候,佛就要着衣持钵。着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穿上佛要求的大衣,我们也说叫九条衣、二十五条衣,至少是九条,就是袈裟。因为出去乞食,对于佛教来讲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也是一种修行,所以需要威仪具足。按照我们的理解,你可以把它理解要穿上最隆重的礼服,入城去乞食。这种衣服一般就是去城里面乞食要穿,去王宫给国王讲法、去应供的时候要穿的。
穿好了以后,拿着钵。钵就是佛吃饭的碗,就是应量器。吃多少,你饭量多大,你拿多大的钵,不要超过你的饭量,那个钵一般是不超过我们的饭量的。钵一般是用瓦陶制和铁制的两种类型。拿着钵就去到舍卫大城乞食。从这里看得出来,祈园精舍,祈树给孤独园应该是在城外。一般佛陀修行、讲法的地方,都在阿兰若。阿兰若是什么意思呢?阿兰若就是说在安静的地方,距离城市一般是说以牛叫的声音刚听不到为标准。不能离城市太远,也不能离城市太近。太远不利于你去到城里面托钵。太近又嘈杂、又吵闹,不利于修行,所以就取一个适中的位置。入城乞食一般是要挨家挨户地乞食,不能挑。比如说,今天从这一家开始乞,那么就挨着这一家乞,只乞七家。超过七家,如果还没要到的话,这一餐就要饿肚子。就是这样子,不能超过七家。这些后面的都没有太大差别,接着往下看。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那么于其城中次第乞到了以后,就托着钵回到祁树给孤独园,开始吃饭。不能在路上边走边吃的。吃完了以后,佛就把衣钵收起来,整理好,再把脚洗一洗。为什么要洗脚呀?因为古代印度人走到哪里都是打赤脚。那么去到城里面走了一趟回来,脚上沾了很多灰尘、泥土,所以要洗一洗。洗好了以后,就把他平时坐的座位敷一敷,整理好。就坐上去,在那里静坐。
下面的一句,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是缺少的。那我们看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的。“时,诸苾刍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义净法师的差不多一样的,不读了。就是说佛坐好了,开始坐在那儿静坐了。“诸苾刍来诣佛所”。 苾刍简单讲一下,就是比丘。出家的、受了具足戒的比丘,一般要年满二十岁以上才受比丘戒。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弟子,来到了佛的处所。到了以后,就“顶礼世尊双足”,印度人顶礼是把头碰到顶礼对象的脚的,以头来顶他的脚,来碰他的脚的,就是把最尊贵的头来顶礼你最卑下的足,这是代表了最极尊敬、最尊重的意思。顶礼以后还要怎么样?还要“右繞三匝”,还要围着佛走三圈,那我们中国人可能不习惯,他们当地的礼节就是这样的。所以他也不会说不习惯,这是表示一种恭敬尊重,然后开始就坐到一边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就是那个时候大家都坐好了,那长老须菩提,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就是对空性的理解是最深最到位的弟子,解空第一。他就在大众中,他也跟着那些弟子一起过去了。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须菩提尊者,他就从坐就开始站起来。“偏袒右肩”,为什么要偏袒右肩?就是把右肩膀露出来,光着右肩膀。这也是印度的一种礼节,因为冷兵器时代,打仗都是用右手,所以把右肩、右手袒露出来,代表着一种信任,一种尊重。就是我对你没有设防,也代表了这样的一种礼节,不光是出家人偏袒右肩,他们老百姓去见重要的人物都会偏袒右肩的。那么“右膝着地”,就是行礼。“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合掌恭敬就跟佛讲话。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就是说真的很稀有、难得,佛、世尊,就是跟佛讲,说佛很稀有,就是赞叹佛的意思。赞叹他什么呢?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前面是佛,这里是世尊,这里成了如来,看到没有?其实讲的都是释迦牟尼佛——换个名号讲。“善护念诸菩萨”,就是善于护念诸菩萨。什么意思呢?这个护念诸菩萨,就是说怎么样去保护、去做,对这个菩萨有利益?佛都很清楚该怎么做。其实这里善护念诸菩萨是指善护念那些已经是登地的菩萨。
后面一句我们看又不一样了——“善付嘱诸菩萨。”这里的善于付嘱那些诸菩萨是哪些菩萨呢?是我们末世的凡夫,这些菩萨。付嘱就是嘱咐,就是嘱托!就是跟你们讲,你们该怎么做该怎么做。我们讲遗嘱嘛!这个护念、善护念,就是当下、随时都在护念你。这样的菩萨只有是登地的菩萨,他才能随时见到佛。那么付嘱,就是指末法,佛已经圆寂了,看不到佛的这些凡夫菩萨。所以佛就照顾到了圣者菩萨和凡夫菩萨,都照顾到,都有利益他们的方式。一个是随时护念,一个是付嘱、嘱咐,留下种种的嘱咐。
这里再结合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的讲一讲。那玄奘法师讲的是:“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他这里就是讲付嘱,这个如来、应、正等觉同样也是佛的名号。那么这里我们着重了解一下,最胜付嘱是什么意思?最胜就是最殊胜的意思,这个付嘱是最殊胜的,内容最殊胜,利益也最殊胜。比如说我们世间人,父母有孩子,孩子出门了,父母也会嘱咐他,付嘱他嘱托他要注意什么什么,如在外面要注意安全,吃饭要注意卫生,怎么样怎么样等等。这个也叫付嘱,但是那个不是最胜付嘱。最胜付嘱应该是什么?就是要修行圣道、觉悟圣道的这个付嘱才叫最胜付嘱。不是世间那些婆婆妈妈的付嘱,那个不称为最胜付嘱,所以要知道这个差别在这里。
后面:“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那这时候这个须菩提弟子,他就问佛,他说“善男子善女人”,什么是善男子善女人呢?其实说直接点就是修行佛法的人才能称为善,不修行佛法的人没有什么称得上善的地方。这个善就是指出世间的极善。世间的善法,不能在佛法里面称为善的,所以佛法里面的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修行佛法的男女才称得上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在座的诸位是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的。那么这些人发了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梵语音译,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什么叫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满成佛。发了要圆满成佛的心,发了这个愿的。那么发了这个愿了以后该怎么安住呢?怎么降服那颗不安的心,烦恼心?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的,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里面只有两问,其他的五位法师都是三问,梵语原本里面是三问,这个地方有一点这个差别,我们了解一下,就是多了一个“云何修行”。这个一问也很重要的,为什么重要?我们看一下,下面有个要点,这里提出来的。就是说只要发了圆满成佛的这个大愿,要发圆满成佛的大愿以后,首先要面临三个问题。这里须菩提尊者就帮我们问出来了,第一个就是怎么安住于菩提心的问题;第二个是怎么行菩提,就是怎么修行。这就是须菩提尊者在罗什法师翻译本里面少提的一问,对吧?云何修行,怎么修行的问题,其实就是以六度来实际修行;那么第三个,在修行过程当中,如何降伏种种的烦恼业障。这个三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整个大乘佛法修行的三部分重要内容,就是三大块。首先你发了这个成佛的心,对吧?发了这个愿,你怎么安住在这个菩提心上,因为我们凡夫的心不是那么听话的,不是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三心二意的,自己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心,所以需要佛教导的方法来安住。安住了以后,去实践,实际去以六度去行持的时候,又会遇到种种的烦恼业障,那这个时候怎么降伏烦恼,所以其实大乘佛法修行,主要就是这三个问题而已。
好,我们看下面:“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就说好啊!好啊!须菩提,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来”就是佛,“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好懂,下面的翻译也差不多。
再看下面:“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里同样的还是少了一句,下面翻译中都有的,就是它这里少了这一句,大家有留意到就可以了。那么佛就说,你现在要认真仔细地听,我为你来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以后,该怎么安住,怎么降伏其心?加上这一句,如是修行,该怎么修行?就是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然后后面:“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这里就是须菩提回答佛。 “唯然”意思就是唯唯诺诺,其实就是说很恭敬地回应对方。就是世尊我很愿意、很乐于听闻!这个(乐)一般来说读“lè”字比较好,但是有人读“yaò”,好乐。其实乐(lè)更适合用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呢?我很乐(lè)于听你说。“yaò”“ 好乐”是成了一种爱好,跟这个乐(lè)还有点不一样。
那么:“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先把这一段和后面两位法师译的差别处先讲一下,这里罗什法师翻译的是“如是降伏其心”,后面两位法师译的是“应当发趣如是之心”(玄奘法师)、“ 当生如是心”( 义净法师的)。义净法师和玄奘法师的差不多,意思是一样的。但是罗什法师这个翻译了是“降伏其心”,降伏的意思就是应该去掉那个不该有的心,对不对?但是这里回答的恰恰是应该要发起的心,对不对?所以这个前文和后语有点不恰当,但是后面两位法师翻译的是一致性的,而且梵本原文里面也是发心。所以这地方,或者说这个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什么问题,传抄出现什么差错都有可能,我们不管他,那我们就是结合其他的翻译和原本,尽可能地帮助我们理解金刚经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跟后面的不一样。这一点是“诸菩萨摩诃萨”,就是诸大菩萨,看到了吧?那么这里是“诸有发趣菩萨乘者”,这里就不一定是大菩萨了,就是可能刚发菩提心的凡夫,对吧?所以这里也是有差别的,不管他什么样,反正只要发了菩提心的都应该干什么?“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啊,所有!“所有”和“一切”是重复的意思,看到了吧?这里就是一种强化的意思,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是说所有的一切的众生,包括哪些呢?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生命出生的四种形式:胎卵湿化,没有第五种。那么卵生大家知道,要先产卵,然后那个卵再孵化,对吧?胎生呢,就是直接在胎胞里面的,怀孕,像人啊、哺乳动物啊。那么湿生呢,其实湿生按照我们现在的了解来看,也是很多虫子产卵在那个水里面,然后只是那个卵比较小,我们看不到。然后它发育,慢慢慢慢地,突然从水里面有生命生出来了(有这种情况,但不是所有的湿生都这样,有些就是有潮湿的条件就能出生)。化生,化生就是不需要那个什么产卵,或者胎生,而是直接突然出现。比如说天人,那你往生天道的时候,就是在父母的膝盖上突然出现,就是一个小孩的样子,这儿童的形态,就是化生。还有鬼道也是化生,地狱道也是化生。只有人道和有些畜生道众生有胎生。生命出生的形式、方式,基本上就是这四种方式了。
那么还有一种生命的形态有什么呢?“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有色”就是有形色,有身体的,有这个看得见的、有形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形色,人道的众生,畜生道它也有色,其实鬼道众生也有色,地狱道众生也有色,它都有色相可见的。那么“无色”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色相可见,只是一个纯精神存在的状态。比如说无色界的众生,无色界就是三界里面最上面一层,他们就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形式存在的,他没有物质的身体。“若有想”,有想就是有第六意识,会动脑子,会有心念的。“若无想”,还有无想的吗?有,比如说无想定,无想天的众生,他第六意识就不活动了,停下来了。还有一种“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就是没有想,然后非无想,你不能说他没有想,就是还有一点想,就是说他那个想的形式,那个想的状态非常非常的微细,若有若无的状态,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他们就是处于这种状态。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形态的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我”就是要把他们渡到涅槃里面去。本来涅槃就可以了,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个灭度?无余涅槃跟灭度也是重复的,含义也是重复的,其实也是起到强化的作用。这里有两个强化,一个是“所有”和“ 一切”;一个是“涅槃”和“灭度”。就是说你发了菩提心,你该怎么想、该怎么起心动念安住,你的心理状态怎么安住?就是要发度一切众生入涅槃的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心念、这样的心态,这个就是该怎么安住的问题(就是一直要把心思放在度一切众生的问题上)。
那么这里度众生的心,是作为一个菩萨的基本条件。你不具备度众生的心,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或者说大乘的行者。那这“一切众生”,包括了我们所有的一切生命体,包括了你的冤家,也包括了你的亲人,所以这个心应该是非常的广大的。如果这样广大的心发出来了,还有什么婆婆妈妈的事情纠缠不清吗?应该没有了,至少我们跟身边的人相处,就不会有太多的矛盾了,不会有太多的障碍,是吧?因为你的心量广大了,你要度他们一切众生了。所以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一天到晚纠缠在身边的人际关系当中,那就说明你没有发起菩提心,是吧?这些都需要去举一反三的,那今天时间差不多了,那我们学的就先学到这里,有什么问题,下面提一下。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这里说那个要发菩提心,那比如说我发了菩提心,我就是得要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那达到这么一种状态,也就是说我要让那个他人也要发菩提心,而且让他也要那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我才是圆满的,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否就是这样子?我就是理解这个“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则金法师:好,请坐!这个无余涅槃,我简单把它意思再说一下,因为刚才没说。无余涅槃,它这里是指大乘的涅槃。同时小乘人,他也用无余涅槃的。小乘一般是讲无余依涅槃,就是指证得四果阿罗汉,这一期生命消失,身体没有了以后,入的那个涅槃,入灭尽定。那么大乘的无余涅槃比他更加的高,大乘的无余涅槃就是说证初地以上,证得初地了,见到生命的真相,破了无明,这样的涅槃才叫无余涅槃。入了无余涅槃而灭度,要把众生度到这样的境界当中去,你当然要告诉他大乘佛法的道理,就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就像那个灯一样的,一盏灯传一盏灯,传一盏灯,无尽地传下去,就是要把大乘的佛法,大乘的道理,觉悟生命真相的这个道理、方法要不断地从在你的手上把它传播出去,传出去,一盏传一盏,这样不断地传,无穷无尽地传下去,这样子才是真正地度众生。并不是像小乘的涅槃一样把你度到灭尽定,度到涅槃里面休息去了,大家都去休息了,不是度到那个境界。这是大乘的涅槃,一定是觉悟宇宙生命真相,一定是这个境界。 所以大家脑袋里面不要有一个概念,说度到涅槃里面去了,就把所有的人都把他引导到那个生命不起作用,入到定里面休息的那个状态,不是这样子的。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发起真实的菩提心,然后开始不断地修行,走上自觉觉他的道路,最终证得初地。证到初地以后就不需要你去操心了,他自己就可以直接就不断地去成佛了。
这个问题就先到这里,还有问题吗?这个《金刚经》,因为确实说《金刚经》确实不是很好懂的,它的那个语言表达方式,完全跟我们的经验是不一样的,跟我们说人话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慢慢慢慢地适应的过程。同时多把它读诵,多念一念,把经文多熟练熟练,需要反复地去复习学习才行,光听一遍真的不够。
我们回向一下: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金刚经讲解(共十四讲)
本文标题:
《金刚经》讲解第一讲
本文链接:
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chwftx.html
延伸阅读
那年盛夏诗歌
环境监察队工作总结范文
优秀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华胥引的读后感300字
《Its red》教学反思范文
农资购销的合同范本
竞选中队委优秀演讲稿
辞金蹈海的成语解释
《世纪宝鼎》公开课教案设计
因为爱你,所以牵挂
今生今世红尘醉——美到
一个90后的内心独白
致已逝去的高中年华
深度阅读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阅读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情人节
母亲节
重阳节
清明节
端午节
植树节
元宵节
妇女节
愚人节
圣诞节
父亲节
教师节
儿童节
劳动节
青年节
建军节
万圣节
平安夜
光棍节
中秋节
国庆节
感恩节
腊八节
更多话题
栏目导航
金刚经讲解(共十四讲)
摄影
故事
互联网
读书
旅行
热点阅读
73班1组20180828作业汇总
『童话』汤小白进城(二十一)除夕夜
总有一个人住在你心里
致郭总
妈宝男,请你离我远点!
养鱼趣事
那一年,师父教我献身
GMAT OG2019语法新题解析730
让厨房一尘不染,聪明的女人值得收藏!
初稿
金刚经讲解(共十四讲)
《金刚经》讲解第一讲
《金刚经》讲解第三讲
《金刚经》讲解第4讲
《金刚经》讲解第5讲
《金刚经》讲解第6讲
《金刚经》讲解第7讲
《金刚经》讲解第8讲
《金刚经》讲解第9讲
《金刚经》第10讲
《金刚经》讲解第11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