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上》读书笔记1

作者: 姜文止戈 | 来源:发表于2018-04-26 23:27 被阅读3次

    二年级期末,毛姆做了门诊部的助理医生,曾为六十三个孩子接生。在这里,他看到了被剥去斯文和虚伪外衣的赤裸裸的生活,目睹了贫困、饥饿、疾病、苦难、失望和恐怖,同时也看到了勇气、无畏和希望。

    世界上许多不朽的名作都不是应景文章,而是作家非写出来不可的。

    毛姆在《人生的枷锁》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正当我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剧作家时,我又开始被过去生活中那些丰富的回忆萦绕了。它们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睡梦里,出现在我散步时、排演中和宴会上,以致成了我很大的精神负担。因此,我想,摆脱它们的唯一办法,是把它们统统写进一部小说里。”

    德菜塞认为,《人生的枷锁》不失为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并一直被当作一部重要著作来对待。简洁的经历、梦想、希望、忧虑、幻灭、破裂,以及一位饿汉的哲学探索,它是彷徨者的指路明灯。什么也没有遗漏,作者像是出自内心的喜悦而写作。作品具有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热切愿望的特征。

    德莱塞总结道:“毛姆所编织的菲利普的人生图案确实是这样的。人们觉得犹如坐在一块漂亮的夕拉兹(伊朗)地毯,或一块贵重的、花纹复杂的达格斯坦(俄罗斯)地毯面前,赞叹着,抚摸着,体味着它的色调。或者,犹如一名艺术大师,施特劳斯或贝多芬,刚刚奏完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其音符以令人难以捉摸的旋律响彻天空,悠扬着,消逝着……读者看到的,是一块编织着生活的苦与乐的地毯。实际上,我们可以跟一个扛着十字架的人边走边谈。

    毛姆说:“英国人总的说来是诚实的,他们不喜欢负债。可是有一项他们永远也无法偿还,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妇孺因怕德国入侵而逃到美国时,美国人民对他们的善意与慷慨。因此,我将手稿赠给他们,不仅代表我个人和家庭,而且还代表曾在彼岸避难的全体英国同胞。”

    《人生的枷锁》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小说家和最好的传记作者。现实生活每日、每时都在塑造着成千上万的小说和传记,只是生活本身并不去写它们,除非偶尔涌现出一位生活的塑造者来描绘生活,毛姆就是这样一位生活的塑造者。

    《人生的枷锁》仍属传统的小说,即所谓“教育小说”,其集中表现了两方面的主题:一是幻想与情欲对人生的束缚:二是“机会是盲目的,人生无常”,然而人生却能编织成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图案。小说的前半部分着重于表现“真与美”的主题,后半部分则着重于表现“善”的主题。

    菲利普经历过的人生枷锁包括家庭、宗教、情欲、金钱、职业芨寻求人生意义等诸多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情欲方面的感情枷锁了;其次是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宗教信仰的枷锁及有关金钱和寻找职业方面的枷锁;最后,是寻求人生意义方面的枷锁。

    应该说,囿于环境,菲利普小时候对宗教还是笃信的、虔诚的。他在公学里加入《圣经》联合会,每天祷告好几回。一天,他读到耶稣基督的这段话:“假如你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菲利普于是在祷告时便请求上帝治好他那只畸形脚,他甚至为上帝创造奇迹规定了一个日期。为了表示自己的心诚,祷告时他干脆掀起地毯,在光秃秃的地板上祷告。为了感动上帝,他甚至脱去睡衣,赤裸着身子祷告,可是上帝依然毫无反应。他大失所望,终于放弃这种努力,从此永远摆脫宗教的枷锁。

    毛姆认为,地毯织工在编织图案时并非出自什么目的,只是满足自己的美感罢了。因此,人的一生也可以像织工那样度过。一个人也可以这样来看待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只不过是一幅图案而已。从一个人的生活、行为和思想感情的五花八门的事件中,人们可以设计和织造出有规则的、精美的、错综复杂的和色彩缤纷的图案。有一种最清晰、最完美、也最赏心悦目的图案,在这一图案中,一个人诞生、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生存而辛勤劳作,最后默默地死去。然而,也有其他式样的图案,在这些图案里,幸福不涉足,成功不问津,但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乱人心思的雅趣。还有一些人生图案尚未织完,便被冷酷的命运切断了(如海沃德、普赖斯)。还有如克朗肖提供的那种难以仿效的图案。由此可见,人生幸福也罢,痛苦也罢:事业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本身是微不足道的,无论发生什么,都只不过使人生图案增加复杂性罢了。后来,毛姆在《总结》一书中又进一步地阐述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享乐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因为我一生遭受的痛苦多于乐趣。使人生变得有意义是有其价值标准的,就是使人们摆脱人生束缚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就是“真、善、美”。

    长大成人是件漫长的、痛苦的事,如今跟过去一样艰难。在此,我不禁记起高尔基在他的《童年》中描写他与同伴打赌,在教堂旁边的棺材上睡一宿之后,他外祖母对他说的话:“孩子,什么事都得靠自己去发现,否则,没有人会教你的!

    生活中,不少人采取永远地停留在舒服的、未成熟的阶段来逃避困难。对于其他一些由于基因的作用而被迫趋于成熟的人来说,生活是不舒服的,甚至是痛苦的,直到他们与生活妥协为止。菲利普解决苦恼的办法不管多么富有浪漫色彩,但即便是今天也不失是个好的办法。

    当然,也有个别评论家认为毛姆是“商品化作家”。对此,毛姆曾辛辣地回答说:“与我的作家同仁不同,我除了手中的一支秃笔外,没有别的谋生手段。我没有那个福分,未能娶个足够富裕的妻子来养活我:也没有一个好爸爸,其产业既能为我提供收入,又能为我提供讽刺的素材。”

    普劳斯特要求法国某家杂志发表一篇对自己的大部头小说加以评论的重要文章。他想,评论作品,除了作者自己,别人很难写得出色。于是,他便决定亲自动笔,请一位年轻的文人朋友署名,然后寄给编辑。青年人照此办理了。几天之后,编辑把青年人找去,对他说:“我必须谢绝您的文章,假如我发表了一篇对马塞尔,普劳斯特的作品如此粗糙而又冷漠的评论,他将永远不会饶恕我。”尽管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是敏感的,对不当之评论也易于被激怒,但毕竟还不至于自我陶醉。他们知道,纵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写出的作品也往往与原先的意图差之千里。一旦深思熟虑之后,他们那种因不能完整地表达原意所引起的烦恼,就远远地超过对某些自鸣得意的章节所表露的喜悦。作家总企求于艺术表现的娴熟,结果他们发现这一目的并没有达到。 

    他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习惯一一读书的习惯。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来就为生活上的一切痛苦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使现实的世界成为痛苦、失望的源泉。

    初生的婴孩绝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有异于周围事物。因此,他摆弄自己的脚趾,就如同摆弄旁边的拨浪鼓一样丝毫不感到它们是属于自身的一部分。只是经过痛苦之后,他才逐步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一个人要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非得经历同样的痛苦不可。差别在于,虽然每个人同样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有机体,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样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的存在。这种离群索居的感觉在青春期尤为明显。可是这种感觉,并没有发展到使个人和同伴之间的差别达到令人一目了然的明显程度。只有像蜂巢里的蜜蜂那样自我意识很少的人,才是生活的幸运儿,因为他们最有机会获得幸福。他们集体行动,群起群居,而他们的欢乐也只因为大家共享才成其欢乐。

    降灵节那一天,你可以看到他们在汉普斯特德希思跳舞,在足球比赛中大喊大叫,或是从蓓尔美尔街俱乐部的窗口为庄严的仪仗队欢呼致意。正因为他们这些人,人类才被称为群居动物。

    菲利普已经从童年的天真,过渡到因跛脚引起的嘲笑而产生的痛苦的自我意识。他的情况是如此特殊,因此他不能沿用通常情况下行之有效的现成规则,他不得不独立思考。他读过很多书,脑子里充塞着各种各样的念头,由于只是一知半解,这倒给他以发挥想象力的机会。

    在他痛苦的羞涩背后,他身上正在滋长某种新的东西,他迷迷糊糊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但他也时时为自己的个性感到惊讶;他做事情,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事后回想起来竟连自己也茫然。

    他不知不觉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魔鬼时刻等待着要攫取他不朽的灵魂。虽然,他并不比多数孩子更诚实,但是他每扯一次谎,事后总要后悔的。

    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真诚地被捏造的谎话所打动。从自己污秽的脸上淌下来的眼泪是真诚的眼泪。

    这正如保姆过去常讲的关于盐的故事一样:不管什么鸟,只要把盐撒在鸟尾巴上,你就可以把它捉住。有一次,他真的带上一袋盐到肯辛顿花园。可是,他无法挨近鸟儿,以便将盐撒在鸟尾巴上。不到复活节,他就放弃了这一努力。他埋怨伯父骗了他。那段关于搬走大山的经文,无非是说的是一回事、指的又是另一回事的无稽之谈罢了。

    热情乃是缺乏教养的表现。热情绝不是绅士风度。他们联想到救世军那种吹吹打打的热闹场面。热情意味着变化。

    “恐怕你对自己的不幸过于敏感了。你难道没有想过该为此感谢上帝吗?”

    “如果你违心地去接受它,那只能使你感到羞愧。但是,假如你把它看作是上帝看到你双肩结实,堪以承受,才给你肩负一副十字架,把它看作是上帝恩惠的象征,那么,这将成为你幸福的源泉,而不是痛苦的根源。”

    一个念头一直在折磨着他。他知道他将独自一人走过圣坛。他害怕在大庭广众面前暴露出他的跛脚,不仅暴露在参加仪式的全校师生面前,而且暴露在从城里前来观看自己的孩子行坚信礼的学生家长这些陌生人面前。然而一旦那个时刻到来时,他突然觉得能安然接受这种屈辱了;当他一瘸一拐地登上圣坛时,他在巍峨的大教堂的拱顶下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残疾当作一份献给爱他的上帝的祭品。

    由于他深切地感受到信仰之美,由于自我牺牲的渴望之火在他心中灼热地燃烧,放射出宝石般的夺目光彩,所以他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猛烈的激情使他疲惫不堪。他的灵魂突然变得毫无生气。他开始忘记过去似乎无处不在的上帝。他虽然照样准时地做礼拜,却只是流于形式罢了。起初,他责备自己对宗教的背离,加上对地狱之火的恐惧,驱使他恢复宗教热情;但这种激情消失了,同时,生活中又有别的兴趣逐渐地分散了他的心思。

    虽然,他千方百计地疏远其他同学,但内心却渴望有人缘,这对某司学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他暗中高度称赞这些人。尽管他对他们比对其他人讥讽得更无情,而且常常拿他们来开玩笑,然而无论如何,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换取他们的地位。他确实乐意跟学校里最愚笨的、四肢健全的学生调换位置。他养成了一种怪癖:常常想象自己是某一个他特别喜欢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灵魂掏出来,装进别人的躯壳里去,用自己的声音来说话,用自己的心来笑:他想象自己做着那个孩子所做的一切,他想象得如此逼真,以至于一时间好像自己真的换了一个人似的。这样,他享受了许多短暂的异想天开的幸福时刻。

    菲利普升入了六年级,可是他如今实在讨厌上课,由于已失去抱负,不管学好学坏,他都无所谓。清晨醒过来,他心情沉重,因为又得熬过沉闷、无聊的一天。由于事事听任安排,他也懒得做事;学校的各种限制使他恼火。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合理,而是因为它们是清规戒律,他渴望自由。他厌倦重复做那些已懂得的东西,也厌倦教师为照顾愚钝的学生,反复强调自己一开始就懂得的那些内容。

    他应该懂得,他们费尽心血,全是为了他好,而且他们的年纪比他大得多,更能够判断什么对他有利。菲利普捏紧拳头。这种话他听得多了,看不出这些话为什么会是真的。他们并不如自己了解情况。为什么他们如此自作聪明地认为年纪越大就越有智慧呢?

    当然,学校是向智力一般的人开设的。反正洞都是圆的,不管钉字是什么形状,无论如何都得钉进去。除了应付一般水平的人外,谁也没有时间去应付其他的。

    你明白,向愚笨的学生传授知识是件乏味的工作。然而,当你不时有机会遇上一个聪明的学生,你的话几乎还没有说出来,他就领会了。嘿,这时候,教书便成了世界上最令人振奋的障了。

    当你可以随心所欲时,事后是否又后悔呢?

    你知道,生活中有两件乐趣: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在法国,你可以有行动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事而无人干涉。可是人家怎么想,你也得怎么想。在德国,人家怎么做,你也得怎么做。可是你可以乐意怎么想就怎么想。这两件乐趣,我个人还是喜欢思想自由。可是在英国你两者都得不到。陈规陋习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既不能无拘无束地思考,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因为它是个民主国家。我想美国更糟。

    假如有谁比菲利普拥有更完美的想象力,那么,就会想象杜克罗兹当年是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因为,他在1848年想必己进入成年期。那年头,国王们对法国兄弟的下场记忆犹新,诚惶诚恐地四处奔走。也许,席卷欧洲的那股渴望自由的热浪,正荡涤着它面前的诸如专制主义和暴政这些1789年革命以后重新抬头的反动逆流,在每个人的胸中燃起更炽热的火焰。可以想象他热心追求人类平等和人权理论,同别人讨论着、争辩着,在巴黎的街垒后面战斗,在米兰的奥地利骑兵队前面驰骋,到处遭到监禁和放逐。他所期望和坚持的也还是那似乎具有魔力的两个字:自由。直到最后,他饥寒交迫,年老多病,再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只好教书,在穷学生身上挣几个钱。他发现自己在这座表面整洁的小城镇里遭受独裁专制暴政的蹂躏,比在欧洲任何城市都厉害。也许,他的沉默寡言,正掩盖自己对人类的轻蔑,人类已经抛弃了他年轻时所追求的伟大抱负,如今他沉迷于懒散舒适的生活,庯庸碌碌,苟且偷生。或者,三十年的革命使他懂得人是不配享有自由的。他想,他己花费了一生去追求毫无价值的自由。或许,他己精疲力竭,只是默默地等待死亡的超脱。

    受惠者知恩图报的心理比施惠者要淡薄得多。

    任何一个比菲利普更老练的人都会看出海沃德喜欢别人倾听自己说话。他那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给菲利普留下很深的印象。菲利普不禁怀着敬畏的心情称赞这样的人:他蔑视许多菲利普视为近乎神圣的东西;他对运动不盲目崇拜,把热心于各种形式运动的人斥为“以奖品为唯一目的的运动员”。菲利普没有意识到,他这只不过是以一种迷信代替另一种迷信罢了。

    我们着眼的是希腊人的精神。威克斯就像这样一种人,他跑去听鲁宾斯坦演奏,却又埋怨他弹错音符。弹错音符!要是他弹得足够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菲利普对这番议论印象很深,他不知道有多少无能之辈,正是从这种无知的埋怨中寻求安慰。

    我属于英国国教。可是我喜欢罗马天主教教士身上穿的金线绸缎,喜欢他们的独身主义、忏悔室和炼狱。置身子意大利昏暗的大教堂里,香烟缭绕,气氛神秘,我诚心诚意地相信弥撒的奇迹。在威尼斯,我看见一个渔妇光着脚丫走进教堂,把鱼篓扔在身边,跪下来向圣母马利亚祈祷;我感到这才是真正的信仰。我怀着相同的信仰和她一起祷告。但我也信仰阿佛洛狄特、阿波罗和伟大的潘神。

    但什么是批评呢?批评纯属破坏性的。任何人都会破坏,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创造。

    人们只是由于顽固或是自身的利益才坚持信仰的。他们心里都知道这些信仰是假的,却故意欺骗别人。

    尾巴:

    为什么有的人喝啤酒会猛长肉?

    四个人,一件啤酒。100串烤筋,100串烤肉,一把烤鸡翅滴着油,8个烤饼,一人一份炒河粉加蛋。

    怪啤酒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枷锁上》读书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ev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