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上》读书笔记3

作者: 姜文止戈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23:57 被阅读0次

    他的钱不多,仅有一千六百镑。他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十年之内,他不能指望挣到一个子儿。绘画史上,一无所获的艺术家比比皆是。他必须听任自己贫穷下去,假如他画出一幅不朽之作那还值得。可是他极害怕,自己充其量只能当个二流的画家。为了这,难道也值得牺牲一个人的青春、生活的乐趣和生存的种种机会吗?他很熟悉侨居巴黎的许多外国画家的生活,知道他们所过的生活是褊狭和粗俗的,他知道有些画家为了追名逐利而挣扎了二十多年,最后总是一事无成,一个个穷困潦倒,沦为酒鬼。范妮的自杀唤起了他的回忆。菲利普听人说过这个或那个画家为了摆脱绝望而自杀的种种可怕的情况。他记住了老师对可怜的范妮的挖苦式的忠告:假如她听他的忠告而放弃那毫无希望的努力,她就不至于落到那种结局。

    “我说呀,我希望你能来看看我的画,”他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不,我不干。”

    “为什么不呢?”菲利普红着脸问。

    他们都是互相请求对方看画的,谁也没有想到会被拒绝。克拉顿耸了耸肩膀。

    “人们嘴上要求你批评,可是他们要的实际上是赞扬。况且,批评有什么用处呢?你的画好或者坏有何关系呢?”

    “这对我有关系。”

    “不。人之所以作画,是因为他非画不可。它也是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其他的功能一样,不过只有少数人有这种功能。一个人作画只是为了他自己,否则,他就会去自杀。试想一想吧,天晓得你费了多长的时间,在画布上画了一些东西,把心血都倾注上去了,可结果呢?十之八九要被展览会退回来。即便被选上了,人们走过去也不过看上十多秒钟;假如你运气好,某个无知的傻瓜买下了它,挂在他家的墙上,那他也很少去看它,犹如他很少去看他的餐桌一样。批评与艺术家毫无关系。批评是客观的评价,但是客观与艺术家没有关系。

    “艺术家从所见的事物中获得特殊的感受,他非表现它不可。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用线条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犹如音乐家一样。音乐家看上一两行文字,某些音符的组合就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也不知道这样那样的词儿为什么会使他想起这样那样的音符。此外,我还要告诉你为什么批评没有意义的另一个原因:一位伟大的画家总是强迫世人像他那样观察自然,可是下一代另一位画家又用另一种方法来观察世界,而公众不是以他本人,而是以他的前辈的眼光来判断他的作品。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树的样子取决于画家如何观察它们。我们作画是由里及表的—一如我们能迫使世人接受我们的眼光,那么人们就称我们是伟大的画家:假如不能这样,他们就蔑视我们。可是我们无所谓,我们并不看重什么伟大和渺小。我们的作品以后的遭遇如何,那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作画的时候,已经从中得到了所能得到的一切了。

    近来,菲利普的脑际里老是想着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成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他并不认为成功只是获得金钱、名望。究竟成功指的是什么,他自己也还不太清楚,也许是丰富的经验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吧。无论如何,克拉顿打算过的一生,显然是失败的,除非他今后能画出不朽的杰作。他回想起克朗肖关于波斯地毯所做的古怪的比喻,他常想起它。但是具有农牧神似的幽默感的克朗肖拒绝把意思讲清楚,克朗肖再三地说,除非自己找到答案,不然就没有意思。菲利普在是否继续自己的艺术生涯的问题上的举棋不定,正是由于渴望自己的一生能获得成功的缘故。

     

    那个人为了用颜料在画布上表达人世给予他的情感,竟心甘情愿地牺牲一切:舒适、家庭、金钱、爱情、荣誉、责任。这是很了不起的,可是菲利普没有这种勇气。

    “你是个商人,”他对菲利普说,“你妄图将人生投资于统一公债里,这样可以稳稳当当地拿到百分之三的年息。我是个败家子,我把老本儿都花光了。我将在咽气之时花完最后的一便士。”

    菲利普惊奇地盯着克朗肖,这种动感情的场面,常使他觉得羞怯不安。他垂下了眼睑。他清楚自己正面临着一场失败的悲剧。一阵沉默。菲利普想,克朗肖这时一定是在回顾自己的一生。也许,他想到自己的青年时代既充满光辉的希望,也充满着失意,种种失意把希望的光辉渐渐磨灭;想到可怜的单调的欢乐和暗淡的前途。菲利普的目光落在那叠碟子上,他知道克朗肖的目光也落在那叠碟子上。

    真正的画家、作家和音乐家身上,有一种驱使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力量。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让生活来服从于艺术。由于屈从于一种他们从未认识到的影响,他们只不过是被主宰他们的本能所愚弄,而生活从他们的指缝中溜走了,好像忘却他们过去曾经生活过一样。但是他有种感觉,认为生活是为了体验,而不是为了描绘;他要体验纷繁复杂的生活经历,并每时每刻从中汲取生活所提供的一切情感。

    他心里希望福内特看着他的画,脸上浮现出难得的笑容,还握着自己的手说:“不错呀,继续干下去,小伙子,你有才能,真正的才能。”一想起这些菲利普便心花怒放,这是多么大的安慰,多么令人高兴啊!.现在他有勇气继续干下去了;只要他能最后获得成功,艰难、贫困和失望又算得了什么?他一直很用功,假如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那未免太残酷了:7突然,他心里一惊,记得范妮。普赖斯曾经也正是这么说的。

    再没有比不断地为自己的生计操心更丢脸的了。我蔑视那些瞧不起金钱的人。他们不是伪君子就是傻瓜。金钱好比人的第六感官,没有它,你就无法充分地发挥其他五个的作用。没有足够的收入,生活中能办到的有一半你就办不了。唯一须加小心的是,不要入不敷出。你常听到人们说,贫穷是对艺术家的最大的鞭策。其实,他们从未亲身体会到其中的严酷,他们不知天高地厚。他们不懂得贫穷使你变得多么小气,使你蒙受无穷的耻辱。它砍断了你的翅膀,像癌症一样地吞噬你的灵魂。人们并不要求巨富,只要求足以维护人的尊严、不影响工作,做个慷慨、直率、自立的人。我真心地可怜那些纯粹靠艺术糊口的艺术家们,不论他们是作家还是画家。

    “要是你问我的忠告,我会说,拿出勇气来,在别的方面去碰碰运气吧!这话虽然逆耳,但是恕我直言:当我处于你这样的年纪时,假如有人给我进这样的忠告,而我接受了,那么,我将愿意把我在这个世界上所拥有的一切都献给他。”

    只有当你追悔不及之时才发现自己的平庸,那才是令人痛苦的,才是可怜的啊!

    放弃艺术是明智的,因为他深信自己在这方面不能超过别人。遗憾的是,似乎只有自己才这样想,在别人看来这是承认失败,而他不想承认失败。他生性倔强,明知自己某方面没有天才,却偏偏想战胜逆境,往这方面努力。朋友们的嘲笑,他可受不了。这也许会阻止他采取决然的方式放弃学画。可是不同的环境使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像许多人一样,他发现横渡了海峡,使原来似乎是很重要的事变得微不足道了。曾经如此迷人的他舍不得离开的生活,现在似乎是愚蠢的。对那儿的咖啡馆,对饭菜做得很糟的饭馆,以及他们那伙人过着的那种寒酸的生活,他感到厌恶。他再也不在乎朋友对他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了:能言善辩的克朗肖、正经体面的奥特太太、装模作样的鲁思,查莱丝、争吵不休的劳森和克拉顿,所有这些人,他统统感到反感。

    其实他主意的改变,还多亏自己的脾性倾向于轻率呢。他已开始意识到双亲的早逝,使他蒙受了多大的损失。这就是他一生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他不能像别人那样来观察事物。父母对孩子的慈爱是唯一无私的感情。在陌生人中问,他尽最大的努力总算长大成人了。可是极少有人能耐心和宽容地对待他。他为自己的自制力感到自豪,这自制力是在同伴们的讥讽嘲笑中磨炼出来的。到头来,同学们反而说他愤世嫉俗、冷漠无情。他己养成了镇静自若的举止,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不露声色。因此,现在他能使自己的感情不随便流露出来。人们说他缺乏感情,可是他明白自己完全受感情的支配。偶尔得到谁的帮助,他会感动得什么似的,有时连话也说不出口,以免声音里露出内心的激动。他回想起学校里痛苦的生活,他所受到的侮辱,同学们的嘲笑以及这种嘲笑使他病态地害怕自己成为别人作弄的对象。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直面人生,由于自己想象力活跃,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幻想。但美好的幻想和现实生活两者之间的悬殊太大了,致使他感到了孤寂、幻灭和失望。尽管如此,他还是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并且一笑置之。

    “老朋友,”克朗肖说,“抽象的道德是没有的。”

    当菲利普不再信仰基督教的时候,心里顿感如释重负;基督教使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对不朽灵魂的安宁负责,一旦抛弃掉对每一行动负责的责任感,他感受到了强烈的自由感。可是现在他明白,这是一种错觉。他是在宗教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抛弃哺育过他的宗教时,却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观念。因此,他决心独立思考问题,不受任何偏见的支配。他把关于德行和邪恶的陈腐观念,善与恶的现存法则,统统从脑子里清除出去。一心为自己寻找另一套生活的准则。他不知道生活中的准则是否必要。这就是他想探究的问题之一。显然,世界上许多似乎是正确的准则之所以正确,只是因为从幼年时人们就是这样教育他的,不外乎如此罢了。他读过许多书,但这些书对他的帮助不大,因为作者都是按照基督教的道德观著书立说的。甚至那些再三强调他们不相信基督教义的作家们,最后也满足于按照基督登山训众的戒律制定出一个伦理道德的体系。如果只是为了随波逐流,像别人那样安身立命,那实在不值得去读那些洋洋洒洒的长篇巨著。菲利普想弄清楚,自己究竟该如何为人处世。他认为自己能够不受周围议论的影响。可是他还得继续生活下去,因此在建立一套处世哲学之前,他为自己制订了一条临时性的标准:

    “随心所欲地去做,但要适当地留神拐角处的警察。”

    他开始任意阅读。他怀着兴奋的心情涉猎各种体系的书籍,希望从中获得某一能够规范他的行为的指南。他觉得自己犹如在陌生国度里的旅行者。当他不畏艰险,向前推进时,他也被这种进取精神迷住了。他像别人阅读纯文学书籍一样,充满激情地阅读着这些哲学著作。他在高尚的语言中发现了自己朦胧可感的东西时,心里就怦怦直跳。他的思想是具体的,因而一迈进抽象领域便步履艰难。然而,即使他弄不懂作者的推理,也可追随着作者迂回曲折的思路,在玄奥艰深的学海边缘上敏捷穿行,这也有一番说不出的痛快。有时,大哲学家们的话似乎对他没有什么意义,可是有时他又在他们的著作中辨认出一个他感到舒适自在的思想。他好比是深入中非腹地的探险家,突然进入一片广阔的高原,高原上有参天的树木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此,竟使人恍如置身于一个英国公园里。他喜欢托马斯,霍布斯的生动又通俗易懂的见解,对斯宾诺莎则充满了敬畏。他以前从未接触过如此高尚,如此质朴严峻的思想。这使他联想起他热烈推崇的罗丹的雕像“青铜时代”。另外就是休姆:这位可爱的哲学家的怀疑论曾引起了菲利普的共鸣。

    一个人是天生的柏拉图主义者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主义者,是禁欲主义者还是享乐主义者,这都是天生就注定的。

    司每个哲学家的思想是与他的为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了解这个哲学家的为人,你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猜出他所阐述的哲学思想。看起来似乎你没有以某种方式行动,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思维:实际上,你之所以用某种方式思维,是因为你是用某种方式造就出来的。真理与此无关,根本不存在“真理”这种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哲学。而昔日伟人所苦心经营的哲学体系,只是对作者本人才有效。

    那么,关键问题是,只要发现某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哲学体系也就昭然若揭。菲利普认为,需要查清三件事:个人和他生活的这个社会的关系,个人和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关系,最后是个人与他自己的关系。

    生活在国外的好处是,通过具体接触你周围人们的风俗习惯,你可以从外部来观察这些风俗习惯,从而看出那些被当地人虔诚实行、信以为真的风俗习惯,其实并无遵循的必要。你一定能够发现,你认为是不言而喻的信条,在外国人的眼里却是荒唐可笑的。

    世间的一切事物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无非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罢了。读了《物种起源》,这本书似乎为许多使他困惑不解的问题做出解释。他像个探险家,推断出某种必然出现的大自然的特征。他沿着大河溯源而上,果然在那儿发现他所预料中的支流。那儿有人口稠密的肥田沃野,再远处是连绵的山峦。每当伟人有了某种重大的发现,世人后来总是感到惊奇;这一发现为何当初没有立即被人们所接受?为何对那些承认其是真理的人,竟然也没产生任何重大影响?《物种起源》的第一批读者们以他们的推论接受这本书,可是作为他们行为的基础——感情,却未被触动。

    他心里想,“是啊,强权即公理嘛。”社会为一方,它是一个有其自身生长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机体,而个人为另一方。凡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就被称为美德;凡是对社会有害的就被唤作邪恶。善与恶无非就是这个意思。而罪恶更是自由人应该摆脱的一种偏见。社会在与个人的对抗中有三件武器,这就是法律、舆论和良心;前两件可以用狡诈来对付,狡诈是弱者对付强者的唯一武器。当公共舆论宣称罪恶己被发现时,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可是良心是内心的叛徒,它在每个人的心里为社会打仗,致使个人败阵投降,成为敌人繁荣的牺牲品。显然,这二者是不可调和的,国家和个人各自都明白。社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个人,当他反对它时,就将他踏在脚下;如果他忠心耿耿地为它服务,便以勋章、养老金和荣誉来奖励他。个人一方呢,它的唯一的力量只在于自身的独立性,为方便起见挤入社会,他得提供金钱和服务,但他毫无义务感和责任感。况且,他不在乎奖励,只要求别人不要干涉他。他是不受约束的旅行者,为了消灾避祸而使用库克的车票,可是对于亲自陪伴的随行人员却投以愉快、轻蔑的眼光。自由人的行为谈不上犯错误。他随心所欲地干他喜欢干的事——假如他可以的话。他的权力就是他的道德观的唯一标准。他承认国家的法律,又能够违反这些法律而毫无犯罪感。可是,假如他遭到惩罚,他也毫不怨恨地接受惩办。

    如果对于个人来说,没有所谓的正确与错误,那么,  良心也就失去了它的约束力量。

    可是,他并不比先前更懂得人生的意义。为什么有这个大千世界,人来到这世界上究竟为了什么?这一问题仍如从前一样地费解。但可以断定,一定是有某些原因的。他想起了克朗肖对“波斯地毯”所打的比方,他说这是对人生之谜的解答,还神秘地加了一句:除非你自己找出它,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答案。

    生者和死者之间仿佛有无边无际的距离:他们似乎属于不同的物种,想起来也觉得很奇怪。不久以前,这些人还在说话、走动、吃饭、嬉笑呢。死者身上有一种令人恐惧的东西。可以想象,死者会给活人带来一种不祥的影响。

    他曾幻想过爱情是销魂的,一旦他堕入情网,好像整个世界都像春天似的。他期望着心醉神迷般的幸福,但这并不是幸福,它是灵魂的饥渴,是痛苦的思慕,是他以前从未尝过的极度的痛苦。他试图回忆这种感情从何时开始。他不知道,他只记得,经过头两三次以后,每次上茶馆,心里总有着莫名其妙的痛苦的感觉。他还记得,每当她跟他说话时,他便感到呼吸急促;每当她离开了他时,他便感到怅然若失;而当她又回来时,他又感到失望。

    他像一条狗一样在床上伸着懒腰,不知道如何忍受这无休止的灵魂的痛楚。

    他为自己爱上她而感到厌恶和悲哀。

    其实,他无能为力。他觉得犹如中学时偶尔受一个较大的男孩欺侮时的感觉一样。他跟强者进行搏斗,直到使尽全身力气,无力地屈服——他记得那种四肢无力,好像瘫痪一般的感觉——因此他根本无能为力,犹如死了似的。现在他也感到同样的虚弱。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女人,因此,他知道之前从未曾爱过谁。他不计较她在人品和性格上的缺陷,甚至连这些缺陷他也爱上了;无论如何这些缺陷对他都算不了什么。他本人似乎也并不关心这件事,只觉得有股力量在支配他,促使他违反自己的意志,违背自己的利益。而且,由于他渴望自由,他憎恨束缚他的锁链。当他想到他渴望体验无法控制的情欲时,他嘲笑自己,咒骂自己,因为他向它屈服。他想起了这件事的起因,要是不跟邓斯福特上茶馆,这一切就不会发生。这全该怨自己。要是没有自己那可笑的虚荣心,那么他是绝不会为这个撒野的婊子烦恼的。

    无论如何,当天晚上发生的事已把这一切都了结了,除非他完全丧失了羞耻心,否则是不会走回头路的。他渴望摆脱掉缠住他的爱情的羁绊。这是可耻的、可恨的。他必须避免再想起她。

    他庆幸自己坚强的性格。他遭受的痛苦不再是极度的痛苦,而是隐隐作痛,犹如从马上摔下来免不了的疼痛。虽没有骨折,但遍体鳞伤,震荡受惊。菲利普发现他能够好奇地观察几周来的处境。他饶有兴趣地分析自己的感情,觉得有点好笑。有一点使他深有感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理智是多么的无足轻重!他得意扬扬构思出来的个人哲学体系竟帮不了他的忙。他感到迷惑不解。

    菲利普不愿沉溺于这样的恋情中,它使自己变得憔悴不堪。他直面人生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因此,这种恋情总有一天也会熄灭的。他热切地盼望这一天的到来。爱情犹如心脏里的一只寄生虫,依靠他的生命之血来滋养维生。爱情如此强烈地吸引他,以至于他对其他的一切都毫无兴趣。

    种爱情简直是折磨,他怨恨自己堕入情网,成了爱情的囚犯。他渴望自由。

     

    世界上再没有比又是爱慕又是鄙视更痛苦的了。

    尾巴:

    世界上最危险的事莫过于把闹钟关掉又闭上了眼睛。只是目前人类唯一可实行的穿越方法,闭眼5秒钟就能成功抵达2个小时后的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枷锁上》读书笔记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an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