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之法
【学习素养】先看司老师“裸读”,后望诸君行动

【学习素养】先看司老师“裸读”,后望诸君行动

作者: 野径绿潭 | 来源:发表于2018-09-16 22:07 被阅读777次

    看司老师“裸读”,绝不是司老师脱光光读书让大家看,绝无此癖好,而是指不借助其他任何资料,只面对原文,只凭自己的脑袋里的知情意,去激活和升华那些死的文字,最终实现自我。

    “裸读”千把字,则动辄端坐几个小时,而心中电光火石,浊浪排空,思接千载,甚者几天或一周手不释文,可谓朝思暮想欲罢而不能。原文常被折揉破烂,涂无可涂处,写无可写地,不得不更换新纸,如是者三。“裸读”,非得读得熟透,读出个性,读出新发现,读出心动不可。我虽腹囊空空如也,悟性愚顽难化,但不辍此功。

    我窃以为,这是学好语文、享受阅读的苦功夫真功夫。当然,“裸读”之后,不妨再查资料,做对比探究,做取舍扬弃,这会让阅读更丰厚更灵动。

    不过,常见同行,文章还未读透还未读出感觉来,就竟然敢站到讲台上面对学生,理直气壮,慷慨陈词,我便觉得疑惑。平时,要求学生做阅读批注,常见有圈一圈画一画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应付了事的,便窥得其心浮气躁,不能沉潜文里,不能文我相融,便觉得遗憾。

    下面,是司老师从平时“裸读”的文章里选了几篇,尽量顾及了不同文体,期望“裸读”献丑给大家看,使大家觉出“裸读”的妙处,并能于闲暇时选心仪的好文章“裸读”,最好培育出这种妙不可言的阅读习惯。

                                                                                一、《翡冷翠山居闲话》

    翡冷翠【“佛罗伦萨”,从什么时候确定这种翻译的?如果徐志摩之后确定的,那徐译得有温度有颜色,三字一诗般;如果是徐明明知道有那么个“佛罗伦萨”,但他觉得俗,偏不用,非用得新奇不可,真是诗人本色。】山居闲话【“山居”二字,渗透着道家传统文化。“闲话”之“闲”,有拉呱亲切之感随意之性(文题确乎一致),而散文闲笔尤有耐人寻的意味。闲笔不闲。余秋雨有《山居笔记》,其“笔记”二字,太严正,太当回事,逊“闲笔”许多。】

    徐志摩

    在这里出门散步【“散步”,宗白华写过,龙应台写过,郁达夫写过,歌德散过,托尔斯泰散过,你散过,我也散过。“散步”精神,自由悠闲,自然本真。“散步”文化,是道令人神迷的风景,从古走到今。我要整理这方面的素材,用我的文字去“散步”,用心去“散步”。——可以直接写本《散步》了。】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向晚就是临近傍晚。学过,见“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我们常说“果园”,但徐间夹个“子”。可能是浙江方言,但更多的意味是,称起来听起来,那么亲巧。去“散步”,自然活泼。不过,梁实秋《雅舍》写过老鼠,但他偏称之为“鼠子”,这么一叫,那可憎可怖的鼠,倒有几分可爱了呢,不信,你看那“鼠子瞰灯”;这么一叫,这荒僻之所,这苦涩之感,倒生发出超脱不俗的雅趣来了。“子”事不小。】,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要我等庸俗人写,就写“树上长着果实”完事,优秀的写手就添上“很多”“圆的”“青涩”等,但志摩偏就避俗就新。挂着什么?哪里是果实,简直就是诗了。诗情“秀逸”,怎么叫“秀逸”?就是清秀飘逸,有风来果轻荡,才叫“逸”呢。这种诗情入骨的情种诗人,哪个女子不爱慕?】,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树要是高了,要攀援而上方可得,而不是“一伸手”就可以采用,能“满意”乎?性灵能“迷醉”乎?记得农村时在“果园”攀枝窍果,惴惴焉,结果被逮,被罚拔草补过,愧愧然。】。阳光正好暖和【huo,轻声】,决【“决”和“绝”有何不同呢?】不过暖;风息【我们惯说“风”,无“息”。“息”可联系《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吹也”,“息”即万物之呼吸。比一“风”更形象些,富拟人味。】是温驯【即“温顺”之意,但为何不用“温顺”呢?风桀骜,但因为我的到来,风息如猫,驯良了。词虽同义,但趣味不同。】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我们常说“吹过来”,绝少用一“度”字。“度”似乎多了一些沾染、渗透、发酵、融合的过程,好象是完全滋润着繁花的气息而来,是经过了一番回旋的波折,从大老远处,专为我而来。】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朱自清比这句写得好:“微风过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连着一息【用“一息”,而非“一阵”“一股”。如散发着淡香的姑娘在你耳边的那种呼吸,温雅美好,但绝不是香艳低俗。】滋润的水气,摩挲【即用手抚摩。“抚摩”而非“抚摸”。力度上,前者更轻柔些。为何弃“抚摩”而用“摩挲”呢?这一“抚”字见“手”,仍稍显重。“摩挲”则隐去“手”,更柔和见情。】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志摩如斯。--我的感觉去哪儿了?我与自然绝缘了。我的感官自闭了。我的心田干涸了。】;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霭”和“霾”长相如手足,但境界却大相径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君不见,志摩叙事描写,以“风息”和“风景”为主语,而不是以“我”。万物有灵,活泼有味。君不见,志摩文中无“我”,而说“你”。无“我”,而“我”处处在。用“你”,如与读者促膝而谈,对话和抒情都很方便,若写及事物,又有些拟人味。】

    作客【“作客”与“做客”何异?可查词典。但下文既“扮”,又“装”,都是“作”,这“客”也是装模作样的。要用“做”,就呆板乏味了。】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不是“需”,见霸道,正见执著可爱。】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什么叫“摇曳”?是轻轻地摆荡。有种逍遥的美感在。志摩情感细腻,喜欢“摇”“荡 ”,还记得那首《再别康桥》吗?“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着一头的蓬草【“蓬草”“摇曳”,本不搭的两个词一组合,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意味。审美,也可审丑。】,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从今以后,不再有“胡子”,只有“苔藓”(马克思长的倒是“蓬草”)。】;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桀卜闪,装一个猎户【遥指杏花村的牧童,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莞尔而笑的渔父,把酒桑麻的农夫,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个“猎户”,扮装的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他们从自然中来,从诗词中来,是中国的自由人。国外的“桀卜闪”就更不用说了,美妙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无拘无束的。你还记得《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身后总跟着一只洁白的小羊羔的少女爱斯美拉达吗?对,她就“桀卜闪”。】;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我们会说“敞开自己的胸和脖”,但就没滋没味了。--别亏待自己的颈根和胸膛。自由万岁!】,你可以拿一条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人海如潮,真想戴个花头巾!】,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注意断句。拜伦,是浪漫主义诗人,追求自由,充满激情。埃及装是什么样?不清楚,但有一点肯定,是戴头巾的。】;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为什么鞋是最要紧的?这是旅行常识。可见志摩爱游山玩水。“最旧的旧鞋”,语意重复,是病句吗?“病”出了童趣和可爱,“病”出了平实真诚。】,别管它模样不佳,它们是顶可爱的好友,它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我们会怎么说呢?不说了。志摩是用了拟人,但拟人没有一种精神在,拟不起来啊。】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地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轻的女伴,那是最危险最专制不过【你得给她背着包,你得搀着她,或是奉献你的右胳膊供她攀援纠缠。你得充分地尊重她,听她的吩咐,供她的差遣,脸上要满挂着笑容。最危险的莫过于这种温柔的绑架了。】的旅伴,你应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的花蛇!【这真是句奇瑰怪异的比方。首先我不得不说,女伴你很美,腰肢曼妙,步姿风骚……然而,我怕,你是花蛇啊。《白蛇传》读过,《聊斋志异》里的《蛇人》读过,但那不是真的。但这是。可这么坏坏地说,却不会得罪女伴。她一听,心里一甜,就容你了。】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从事工作】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说得极是】,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平常说“我们永远拘束,我们永没自由”。志摩说法,亲切又机智。】【灵魂与肉体分道扬镳。现代分裂症。】;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这两个逗号改为顿号?或干脆去掉?去掉的话节奏太快,没有思考和品咂的感受;顿号则又太艮太挫,没有那种享受快意。还是逗号恰到好处,不急不躁,回味悠长般。】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单字。若加一“锁”,语气太低重】,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单字。与“枷”相对应。若前后都上“锁”,岂不拖沓如泥负重如蜗?】,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它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那种童趣和简单,那种明亮亮的精神,不光我们随着岁月蹉跎而亡,就是本应让我们羡慕的今天的小孩子,也褪色许多。读读丰子恺、王开岭、刘再复,看看你我周围的小孩子,在这个社会里,一场成人阴谋正戕害着那些宝贵的品质。】,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与“群山万壑赴荆门”之“赴”同妙。】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这“祼体”能去得?】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一个“单是”,一个“单就”,最基本最简单的“活着”“呼吸”“走道”“张眼看耸耳听”都幸福得流油了,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心静,情投,只聚情于你,忘了世界。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一见钟情是不是这样的呢?宝玉黛玉初见,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浑朴的天真【何为“浑朴”?就是朴实、醇厚。】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志摩爱“娇柔”。那首《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今天要拯救羞涩。学《琵琶行》,说到这琵琶女“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不由对学生们旁逸了三点:那种“抱琵琶半掩面”的矜持和羞涩,今天,好像和现代女性穿的衣服一样,是越来越薄了越来越少了;没了“羞涩”,不仅没了“身体的遮蔽物”,也会没了“天然的灵魂罩衣”;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心呵护自己的“差涩”。“羞涩”,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魅力的风景和瑰宝。不用说“荷花羞玉颜”(李白)、“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皇甫松)、“云鬟风颤,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顾”(柳永)等“羞”语,更不用说秀婉的西施、恬静的貂婵、冷艳的昭君和忧怨的贵妃这四大羞女,单课本中就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西洲曲》)、“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等一些含“羞”的诗句,就有崔莺莺、林黛玉、四凤、翠翠等羞美的可人儿。“羞”而动人的那些诗和人,不仅仅供我们涵泳把玩,恐怕还能照出我们的开放性的“无耻”来。——当然不要你“妆罢”“问夫婿”般地“低声”说话,不要你“掩口而笑”,也不要你“轻抿浅饮”,更不要你“细腰雪肤”“莲步款款”,也不要你“和羞走,却把青梅嗅”。学生羞涩感的日趋丧失,其实有着深刻的现代社会根源——越来越淡漠甚至抛却廉耻、道义、责任和良心,而片面追求金钱和地位。这种自我价值的导向必然令学生越来越远离了自尊、谦卑和自省的正途。同时,“开放性”作为今天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个体追求的生存和生命的存在状态,也冲涤掉传统美德中积极的成分。面对这些客观现实,学校德育在很多时候失语、无奈甚至是推波助澜。羞涩是始终建立在对肯定的自我价值的感觉上的,越能意识到自己的高贵,面对龌龊的东西,羞涩感就越强烈。这种羞涩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的救渡:反观自我的形象、检点自我的缺陷、发现丧失的良心和呵护高贵的尊严。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马克斯·舍勒说,羞涩是“爱的良心”,是人性中最高尚和最有价值力量的内在感情。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羞涩在今天已变成了一种相当稀有的精神资源了。加深对羞涩的认识,用美的高尚的精神养料滋养学生的精神,不让羞涩的种子被污风浊雨夭折。】【羞色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德国名画家丢勒所画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各用一片树叶遮盖着他们的生殖器官,标志着人类最原始羞色的产生。羞色是人类最天然、最纯真的感情现象。羞色是爱情的色彩。老舍说:“女子的心在羞耻上运用着一大半。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片话”。羞色朦胧,魅力无穷。康德说:“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但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伯拉克西特列斯的雕塑名作《克尼德的阿佛罗狄忒》和《梅底奇的阿佛罗狄忒》都是反映女性羞怯美的。】但在澄【“澄”字涵着明亮、洁净和安静的意思。空间如水。】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我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的《春》,会背诵不是本事,有这么一颗童心才是真本事。】,因为草的和暖【意即“温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回归童心,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凯旋。——刘再复】;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其实,志摩在那首《再别康桥》里,有句异曲同工的话:“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也有过这种感受:写文章时,打一首熨贴入心的曲子;过一会儿,你就会化入别一个美妙世界之;在这个世界里,你快乐地寻觅和言说。】,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有同学戏说,多个“流”,好像作者有点语塞呢。其实,是使节奏舒缓,过程放慢,由实而虚,诗意无尽。】 【是写景吗?是写感觉吗?是抒情吗?告诉你,我分不清。】

    并且你不但不需应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好长的句子。五个形容词修饰“思想”,四个表地点的词排用。节奏前紧促而后舒缓,张驰得度。课本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有些类似的句子,比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身船上,清明这季雨。”长句子有天然的音乐感,能很好地表达细腻缠绵而悠远的情思。】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来因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市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真是“不厌其烦”。郁达夫《故都的秋》里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关系比作“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鲁迅《秋夜》里也有一句“罗嗦”的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还有那首大家熟悉的《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对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木兰辞》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繁笔之妙!】——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很不幸。心上疮瘢,我长了,你也长了。】,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4个“永远”】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一九二五年七月

                                                                          二、《李将军列传》选段

    匈奴大入上郡[“大”字见严峻形势,非重音拖音不可。],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语气平淡,见从容不迫;中贵人本非将帅,却使其跟着李广学习带兵打仗,似儿戏;不言“使广领中贵人勒习兵击匈奴”,主次本分明,却先言次再缀主,更见“子不遇时”,隐应了上文。]中贵人将骑数十纵,[似乎应是“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仗势欺人,不谙战事,草率出兵,无视军纪,争功露脸。——但也不至于兵败。]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多被少败,死伤惨重,其可怪也欤?此三人,“华雄”也。——有“华雄”,就有“关云长”。]中贵人走广。[羞愧难当。主次又明。正是写广的陪衬物。]广曰:“是必射雕也。” [语言简洁短促,斩钉截铁,判断何其敏锐、自信!熟谂敌手,又见射雕人真神勇。]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作为一将,轻率出兵,岂不与中贵人同辙?从“百”骑,毕竟还不那么冲动;欲以“百”骑取“三”敌吗?]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为何?寡胜众,终究偶然]广令其骑张左右翼,[防其走也]而广身自射彼三人[以一敌三,主动以一敌三,但你我未及揪心,却见——],杀其二人,生得一人,[不见如何射杀,简到无从再简,却正见广神勇。“温酒斩华雄”,更简,愣连个“杀”字也略了去。请看:“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世说新语》写周处“杀虎”不写仅个“杀”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也就“那雪下得正紧”了事?]果匈奴射雕者也。[与“是必射雕也”相呼应,浑然一体。有解完全牛的庖丁“踌躇满志而四顾”之风味。]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形势陡然一转]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稍稍暂缓] [广审察到这点,才有下文奇崛之谋]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大”恐,理应之情。但情势又转。]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走不得]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早识得。见机行事,却可留得]”广令诸骑曰:“前!”[多一字就见冗赘。军令如山倒。]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未到”即差一点就到,近得令人窒息。]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又一军令。近乎自绝。]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然也。]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剑走偏锋,原来如此。气短者,勇促者,怎能出此一辙?]于是胡骑遂不敢击。[“于是”二字,承顺李广神算,一切尽在李广的掌握中。形势又缓下。]有白马将出护其兵,[形势陡转]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不写独一人,而是“与十余骑”,非妄大,实稳重。——但仍偏不细说如何射杀。但“杀”不离“射”,一是家族绝技,二是李广射石没镞,射虎射敌,“善骑射”。可这“射”字,不止是他制敌之术,也是他逞能冲动、执拗不阿的资本,又是短处。]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解鞍外,再纵马,又要卧,“示之”文章做在刀刃上了。]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广终“示之”,有人和,又恰逢天时,胡兵怪而不敢击,自然之道。]夜半时,[由暮到夜半,耐心战!]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不仅“不敢击”,还“皆引兵而去”,广之神勇妙算更升一层。好一出“诸葛空城计”。]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由“夜半”到“平旦”,再“坚其意”。若见敌去即走,岂不被识破?] [自然潇洒又从容。读者也算长舒一气。]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一语双关:既见其神勇有谋(似乎有点做样子给中贵人看的意思,其实骨子里应是给天子看的,有点执拗),又见其逞英语,大局意识稍差。]

                                                                             三、《童年的朋友》

    [前文“我因遭到失败而感到懊丧,便躺到包袱上,悄悄地哭起来,哭着哭着,噙着泪水就睡着了。”]我醒来时,轮船又[前文有“周围的一切在颤动”“我头顶上的吵闹声渐渐地静了,轮船已经不在水上噗噗地响,也不打颤了。”]颤动着噗噗[pū,学生易写错。拟声,可令人身临其境。]地响了。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明晃晃”,对应“醒来”。照应下文外祖母说的“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外祖母的话其实是哄骗人的,却见心疼。小外孙刚夭折,刚被埋了,再见这个外孙。],像一个太阳[这完全是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小孩子的眼光、语气和视角,是最具穿透力和表现力的(比如契诃夫的《万卡》)。父亲死了,小弟弟死了,母亲那么伤心,外祖母那么无奈……而我却那么无知,不懂事。]。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或许,不,应该就是在祈祷吧。为死去的女婿、小外孙,为活着的女儿、大外孙]。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小孩子的口吻,喜用叠词],泛着蓝光。[蓝光最容易被散射。][雕塑般立体写法。]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环绕]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小说开头第二段“她用那把我爱拿来锯西瓜的小黑梳子,把父亲又长又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到后脑勺……]梳进厚厚的发绺里;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什么是“光芒”?就是向四面发射的强烈光线。当然这儿用的是比喻义。而从词性上来看,“光芒”一般常用于褒义,如后文“愉快光芒”“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等。这种混搭、错搭方式,是源于“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的视角,好玩好笑,烘托出世界悲剧,更打动人心。],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可笑”,绝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令人耻笑的意思,而有“滑稽”之意。外祖母“样子很凶”,但“我”觉得“可笑”,有种“朋友”的亲切感。只有亲近之人,才觉得你的“很凶”的样子,很“可笑”。]。

    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好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还是用昨天”,这是阅读选文不好忽视的。建议读者去阅读前文,不长,就知道外祖母对我说话的语气,“温暖”“柔和”。]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

    “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外祖母的童话式的“谎言”。模仿惟妙惟肖。“我”当然爱听。对小孩子,外祖母具有天然的爱的本能表现。措词上,用“去吧”而非“吧”,有让你受罚,让你看着办,让你无可奈何,让你一直没办法……]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这一把马鬃[用常见之物,把自己的头发降格为马鬃,贴切而有趣。],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可”,增强了强调语气。“了”,则表示原来“夸耀”的想法现在改变了,是“诅咒”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这与前文“明晃晃的”,似有不符。疼爱之情毕现。“——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似乎可以删掉。破折号,表示思考和引出下句话,下句说得也很有童趣。不要忘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童话”的。最后是省略号,一是蕴含着那种疼爱之情,二是接下文,话被“我”打断。]”

    “我不想睡!” [这不是反抗,不是不耐烦,而是小孩子的可爱的自由的撒娇。]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选文前有类似的语段。(埋葬父亲后),“你怎么不哭啊?”我们走出围墙,她问我。“应当哭一场!”“我不想哭,”我说。“不想哭,那就不要哭好了,”她悄悄地说。顺意,不强制。]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像一根弦[这个比喻很凄惨。外形最显著的特点是“直”,而且直得有些夸张。“直”是因为“僵”,是因为失夫继而失子的无言的悲痛。母亲完全被痛苦淹没了。由形到神,力透纸背。]。“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 [前文有写:“我走到门跟前。门开不开,铜门把拧不开。我拿起盛着牛奶的瓶子,使大劲儿朝铜把打过去。瓶子碎了,牛奶溅了我满腿,流进了靴筒里。”外祖母似有责备之意。“你小点声说!”,一是怕吵着可怜的女儿,也是担心女儿听着责备“我”,二是体现出提醒“我”的急切。]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外祖母本有些责备之意,而“我”却亲切地“化”掉了,觉得是“用心唱歌”,润物无声。这儿用了通感修辞,“字字句句”的听觉,比喻为“温柔”(触觉、感觉)“鲜艳”(视觉)和“丰润”(视觉、触觉)的“鲜花”,把外祖母语言的可心可亲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也把“我”对外祖母的“朋友”之情真切体现出来。]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露出牙齿”,用“快活”修饰。细节描写。看外祖母,什么都是美的。这就是儿童的“化丑为美”的艺术。牙齿,则用“坚固的”“雪白的”修饰,完全是“我”的审美发现。]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小孩子的口语,可惜之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用“大猫”拟之,亲切可爱。全文比喻和拟物修辞,有共通之处。] [表达上多转折复沓,儿童口吻和视角,童稚无邪,亲切如斯。]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双关义。]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改变了“我”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变得乐观而坚强了]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这种多重修饰,一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写外祖母的意义,二是突出郑重语气,强调其意义多重大。上段也中“……光芒”。]——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前几段是描写、记叙,本段则是议论了。]

                                                                                四、《春风》(林斤澜)

    春风[点小、具体,易写透,易写深。见"春风",我直觉想到"春风拂面”"春面不寒杨柳风”。如果下文这么写,就俗不可耐了,既便写得不华美,再艺术。]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云有脚丫,春有脖子。春的脖短,不止点明时间短,还把看不见的春形象地比拟为人,把北京人对春的责怪和俏皮劲也写出来了。既有意,又有趣,还有情。][南方人在北京]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起风、起风,不见别的。刮土、刮土,不刮别的,只刮土。风大,土大。一种厌倦的不耐烦的情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夸张,见情]”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隐隐预判,定是先抑后扬]“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醇厚],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俗而无奇]。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体贴,拟人,渐有意味]。[先春风细雨,再……]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写江南春风,真正目的是让北京春风对比。紧承着写,又放在一段里,结构紧凑,导向明确]

    后来我有了别样[与江南不同,看官且往下看]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上抑此扬]。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不管…只管…。冬雪不讲理,不理会季节变换,只是顽固地冻着。其实是言冬长而春短。]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潭溪见冰块,井台有冰砚,泉边悬冰溜,冰碴处处有。]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前文蓄势,此处笔锋一转]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一夜之间""忽然",时间短,意想不到。][叠词。有恢宏气势,有雄浑意境,有视觉、听觉。]从关外扑[猛]过山头,漫【阵势大】过山梁,插【锐利】山沟,灌【风足,不讲理】山口,呜呜吹号,【哀号慑人,过的是山沟、山口吧】哄哄呼啸【“哄哄”似乎与“呼啸”不搭。过是的山头、山梁吧】,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反复用“扑”字,漫天的风沙,强劲的风沙】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对偶着写,句式整齐。“轰”和“嘎”,拟声词,如闻其声。质疑:冰河开裂,是”轰“的声音吗?应该是脆的或深沉的撕裂的声音,是嘎吱嘎吱、咔嚓咔嚓、轰轰隆隆交错的声音,是震撼人心的声音。网友“候补农民”有首很有味的诗:“整个冬天/  河水和寒冷对峙着/  对峙成坚硬的固体/  表面上闪耀着银白的反光/  可只要吹来一股温暖的风/  就会动摇它那坚定的心 /  手中的盾牌猝不及防地跌落/  发出深沉的崩裂的响声 /    一条条裂缝四下延伸 /    使它脆弱得像一个瓷器 /    可瓷器的破碎是毁灭/    冰的破碎是回到自己的柔软中/    冰块相互撞击着 /  冷冽的水翻卷激荡着/    仿佛是一列火车/    一条静止已久的大河启动了 /    整个土地也跟着启动了 /    浩浩荡荡的水/    浩浩荡荡的绿草和鲜花 /    浩浩荡荡的整个世界"】。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这个想你太奇特了。如果风沙把房子吹到晃动起来的程度,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逃!我们不会萌生什么静静的美感。作者不一样。这就是艺术。这也是差距。把房子拟人化,房子有灵啊,冬眠醒来,舒活舒活筋骨呢。本来令人担忧的声音,却转化成了蠢蠢而动的春的生命曲。匪夷所思。】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冬天麦亩是灰绿色的,青天就成青绿色了。赞美这花那树的,太多了,不妨夸夸这霜冻里的麦苗吧。】,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寒苞,意味深长的词。凄寒侵身,形容枯槁,但却倔强地吐出一个个苞来,毛毛的,嫩嫩的,弱弱的。枯枝高傲挺拔着,像在眺望。一个桃花绚烂,草长莺飞的世界就要从这个小小的苞里,诞生了。】。清早,着大靸[sǎ草制的拖鞋]鞋,穿老羊皮背心[非皮袄,暗示天渐渐返暖了],使荆条背篓[简易],背带冰碴的羊粪[羊粪是一颗一颗一粒一粒的,是散的,此羊粪不是拾来的,而是从自家羊圈里铲来的],绕山嘴[山嘴,就是山口,但前者更有味],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拟人,与人们呼哧呼哧相应,即拟出春风的声响,又仿佛是春风因努力“帮助”抛撒粪肥而喘息一样。],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与“好不痛快”对比。前者多个“人”,多个文言语气词“也”,更得意,更拽,更淋漓。]

    北国的山民[非农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非男人]。到得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侠气,义气,男子气,不拘泥小节,直率,刚烈,痛快。]。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与江南相比,小桥流水,吴侬软语,铜琶铁板,岂不痛快人也?]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三字式。一气呵成,有气势,痛快。]?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亏你想得出。“踢打”,拟人了,春风如有脚,用力地要找开北国冰封一样。也说明北国冰封时间漫长,迟迟不融化。]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霜雪,历时久,不化,“赖着不走”,拟人,有情趣。]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天气阴阴阳阳,要么就暖暖的,要么就彻骨的寒,不然,就会像李清照一样,难以休养了。]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比喻。阳光像牛角一样——什么颜色呢?暗的灰的?],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厌气十足!]。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结尾结得简捷痛快,不拖泥带水,立场坚定,有魂牵梦萦之感。]

                                                                                       五、《夏》

      [大题目,要写的角度和内容,实在多。就是写热吧,我可以写不同人群或个体的热,比如学生"我",可写"我"的学习挥汗如雨、夏衣之美之自由、打篮球之热中求热等,"我"可以爱夏,也可以咒夏……][大题目,要化小,化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化为具体的事件,化出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来,化得有意思,化出意义来]【好像题目也有写《夏感》的。哪个更好?】​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第一反应,这是个统领句、核心句。第二反应,这是个比喻句,夏天是季节,而旋律则是音乐术语,主要指曲调。曲调有节奏、音高、有灵魂。第三个反应,“紧张”"热烈""急促"三个词语是修饰旋律的,分别从感、情、节奏角度写。第四个反应,下文一定会从这三个核心词来分段写,最后收束,全文是总分总结构。真是这样吗?第五个反应,下文不好写。]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一句话,三个比喻。喻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亲切,通俗,易懂。实在妥贴准确。把草由"芊芊之细",到"密密的厚发",把"淡淡绿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用冷水伊始泛泡,再冒气,终沸腾,把过程变化写得形象生动。比喻句要推敲好"滋"和"凝"两个字词。"滋"是快速生长的意思,从长势上、面积上都有点不讲理。"凝”,则有结住之意,密不透风,无缝隙,像墙。而且是黛墙,也就是黑墙。"堵”字,好像就是那么不讲理地横在你前边,拦住你,堵住你。]轻飞曼舞的蜂蝶儿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前句是视觉,这儿是听觉。听闻蝉声却无觅处,长鸣声声乱人心,是谓“潜”。作者爱夏,却烦那蝉,似乎不一致,但作者却是烦而不厌之的。称"蝉儿”而非“蝉”亲切,"潜"句则有种喜悦的无奈感,蝉儿就像个调皮鬼机灵鬼一样。]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麦子夏熟。麦田如金黄瀚海,一望无际。麦浪翻滚,有气势,震撼人。"翻滚”"扑打"。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湾涌着一艘艘舰船。[费解]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嗅觉,无奇。]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热,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承上写麦田。本段写由春到夏的过程。不是写热。]夏天到了。[结果句][全段与首段"热烈"似有联系]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这个结论由上段承继而来,是写麦田的,而这儿却写整个夏天,未免以偏盖全。夏的色彩怎么会是金黄的呢?应该是热烈的赤红色,或是浓得化不开的黛色。而且与首段不相应。]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什么道理呢?且听听]春之色为冷的绿【绿,怎么会是“冷”的呢?绿色,既不是冷色,也不是暖色,属于居中的颜色。代表清新,希望。代表安全、平静、舒适之感】,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对偶句式。秋色,应是”金黄“,而夏才应是”赤“。赤,红色,热情、活泼、激情,鼓舞勇气,让人有热血沸腾。怎么会是“标志着事我的终极”呢?】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可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黄色,是中性色吗?查资料:中性色是介于红黄蓝三大色之间的颜色,不属于冷色调也不属于暖色调;黑白灰是常用到的三大中性色。"绿"和"赤"之间是黄色吗?再查吧。如果是,其象征义也就兼有二义了,又有对比意味。]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注意读音】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形象生动,既写形,又似乎能闻其宣言,耐得住揣摩,生发些欣喜】,那在地上匍匐【有些孩子,可是没见过什么“瓜秧”的。这种“匍匐”前进的可爱劲儿,就体味不到。】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而非“它们”。这不是简单的称谓,简单的修辞,而是一种物我平等的人文情怀。没有这种情怀,就产生不了美好的艺术】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而是在暑气的蒸腾【“蒸腾”二字,熨贴】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才和第一段呼应起来】,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怎么看出“紧张”了?一是用短句;二是重复,“快割”“快打”,“只是想着”“又想着”;三是措词,镰是”挥“的,腰是一直”弯”的,汗是一直“流的”。因此,读起来,要短促有力,节奏紧】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细节!不说听窗外有没有起风滴雨,而说“听听窗纸”,形象不说,还有风物在】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用农谚,口语化,“挑”字太形象了,写出了忙碌的紧张,既要收割打麦,还要为秋苗追肥浇水】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水波微微荡漾的样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东汉末年·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而夏呢,总是浸以苦涩的汗水里【“浸”,渗透之意。夏,是忙碌的,辛苦的】。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对比】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写夏,可写很多事物,但作者却偏爱选用田野、农村、农活。为什么?主题使然。】

    【写夏,不能只写夏,最终是写人。人,才是夏的灵。】

                                                                            六、《不亦乐乎二十四》

    流沙河这个人,我们前不久谋过面了,是在《锯齿啮痕录》节选的“红卫兵来了”“戴高帽子游街”。挨批挨斗,“右派”的帽子一戴就是差6个小时就20年,这个悲惨的人,却非常超脱。这个身高一米七,体重九十多斤的老头身上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解读《不亦乐乎二十四》,破解这个秘密,岂不快哉?

    第一则“不亦乐乎”之“乐”,从文字看,有五:一有树荫;二可小憩;三有凉风吹;四有水喝;五可细品咂摸。水,是桔子汗加几片水果切片,有色有味,量大实惠,加冰沁脾,另外,有麦秸随手可折用,饮起来极方便。作者用“噙”,弃用“含”,本俗事,却作雅态雅意,真是得意。一线泗瓜泗游走入口,旱口逢甘霖,桔味盈口,过喉结,直下食道,入胃,蜿蜒于九曲十八弯……由内而外弥漫开来,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凉爽通透。但是,如果现在给你一杯泗瓜泗,你会那么乐吗?不会。为什么?没有流沙河的苦啊。何苦之有?热!臭!累!穷!何见其穷?试看“摸”字。“摸”有“寻”的意味,囊中羞涩啊,也有轻轻抚摩的意味,舍不得。另外,“拉粪车”这三个字,其实很沉重的,一是流沙河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很爱面子的,拉粪车岂不是对他莫大的羞辱吗?二,从1958年起,他拉“架架车”断断续续也有八年有余。以苦为铺垫,由苦而乐,乐何其乐也!

    作者总是将个“苦”轻描淡写,抑得让你觉不出来。“雪夜读书”,或许寒风吹彻,“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或许寒冷侵骨,瑟瑟难忍,但只有把自己的体验激发,融入解读之中了,文字才活起来。苦中有乐,因有书可读。下文亦以“闲翻《史记》”为乐。我们知道,流沙河是自小酷爱读书,在那个非常时期,有书可读,岂不幸哉快哉?正如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写得那样:“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方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自由地读书,那是多大的惬意和满足啊。

    雪夜,有书读,亦有暖可取,用的是“烘笼”。木炭或木块燃烧后,红红的炭火,放到烘笼里,就地取材,成本低。烘笼是方言,文中除雅词外,还有不少类似的俗称,比如“泗瓜泗”“鱼烛”等。写温暖的过程,作者用碎笔,整句,使过程放慢,使享受更盛,远非“从脚心暖到脑袋”或暖遍全身所能比,要读出这味来,得慢读,享受得读才行。“直到脑海深处”又是何意呢?读过臧克家散文《炉火》:“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觉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诗人臧克家始终爱这炉火,原因在于“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诗人流沙河的“脑海深处”会不会也会有同样的闪光呢?这个,很可能有。

    读文章,非得知人论世不可,不然,就读不透。比如什么是“牛棚”?当然是养牛的牛舍了。在文革中有“牛鬼蛇神”,也就是邪恶丑陋的人。这些人得关起来,得隔离,得审查,得批斗,得让他们劳动,得让他们交代历史问题!关押他们的地方,就叫“牛棚”了。季羡林老先生就写过一本书《牛棚杂记》。既然是“牛棚”,就有朝夕相伴的“管教干部”,君不闻“齁鼾”声?流沙河对月诵《春江花月夜》,敢不“偷偷”“默诵”,谨之又谨,慎之又慎?什么叫“半夜睡醒”?什么叫“独对窗”?流沙河内心深处的苦有多沉重。但他看到皓月,竟然想到诗词!试想,要是换成咱,会怎样?“长太息以掩涕兮”,还是唱歌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要是非要想起诗,可能还是李白的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熟。流沙河也熟,《春江花月夜》我们也熟,但未必背过,就是背过,那情境下,也未必自然地流露出来。要触景诵诗,诗非要渗到骨子里不可。《春江花月夜》里有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家探索的是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啊。两相对照,我们想到什么词?大气,超脱、超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渐渐忘乎其境,竟至背出声来,不亦乐乎!

    化俗为雅是作者爱用的手段,上文提到几个,不妨再说一二。比如第十二则,“方才各自回家去也”,这个“也”字,加得妙,既表停顿,又示雅趣和得意。第十四则,女子“擎大伞”就极妙。“擎”是“托、举”之意,有力度,雨大,伞大,似来拯救我。用“撑”字就不妙。戴望舒《雨巷》云:“撑一把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撑”字虽浪漫了,但却少了“我”之喜悦。后用“大伞”而不用“油纸伞”,实在是因为雨大则伞大,恰可“投靠”,而油纸伞小,宜于烟雨蒙蒙时。说到“投靠”,除有投奔依靠之意外,还能感觉作才想入非非的狡黠。妙乎“靠”哉!还有第第四则的“厨馔”。馔者,精美珍贵的美食也,然邻妇则非也,不过是些普通食物罢了。而以“馔”呼之,反语之。“倾听”,用心听,欣赏着听,其乐自见。再比如第十四则的“幸蒙嘉纳”,像是许仙说的话,文刍刍的,又有点拽。“嘉纳”何意?就是赞许并采纳,这儿有些化用,意为很好地接纳。既见“我”得意之色,而女子音容亦宛然在。另外,“嘉纳”多用于上对下而言,真会说话。说到化用,另有第二十一段“环境寂静可爱”,就化用了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立,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流沙河的文字很接地气,生活味足,特别容易引发共鸣。随举一例,如第十五则。“大报告”,说得煞有介事,实为反语,充满憎恶。像第十八则,“终于(长吁)挨(熬)到退休,从此可以公然(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不去开会,免得再随大流表些假态,不亦乐乎!”像第十一则“花花公子”宣讲“精神文明之重要性”,真是荒诞可笑。“闲话,套话,大话,空话,废话,假话,混话”连篇!所以,“我”“躲入会场一隅”。这种会,今不逊昔。接下来,作者写“小广播”与“多嘴婆”。这种称谓既形象生动准确,又见“我”之狡黠。不由想起梁实秋对女人说话本领的很好的描述:“女人的嘴,大概是用在说话方面的时候多。女孩子从小就往往口齿伶俐,就是学外国语也容易琅琅上口,不像嘴里含着一个大舌头。等到长大之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等到年事再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万一堕入‘喷壶嘴’型,则琐碎繁杂,絮聒唠叨,一件事要说多少回,一句话要说多少遍,如喷壶下注,万流齐发,当者披靡,不可向迩!一个人给他的妻子买一件皮大衣,朋友问他‘你是为使她舒适吗?’那人回答说:‘不是,为使她少说些话!’”

    “自午至暮,喧噪不已”,似乎写得不形象。正好有流沙河《一大乐事在书室》:“皆能说长道短,互相笑傲戏谑。时有噪声,不免惊扰邻室,误以为书室内在吵架。”不妨加一个“不亦乐乎”。但若邻居是梁实秋,他一定会很生气地说:小声些!“说话的声音时常是尖而且锐,声量是洪而且宽,耳膜脆弱一点的人,往往觉得支持不住。”

    流沙河有着悲惨的经历,他完全有理由诅咒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吃人的人。但他偏偏就没有,而是用智慧和超脱调侃那个荒诞的时代,在冤曲和被虐中发现快乐,在烦琐的生活中寻找诗意。上文提到的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也是这样,比如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我现在在批斗方面好比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眼。这次批斗就是如此。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小时喷气式。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他们何以能如此?有人说,因为他们爱读书;有人说,他们历经磨难;有人说,和他们的修养有关……有人说流沙河爱看天象,有人说流沙河爱研究庄子。也许都有,也许还有。

    读着《不说乐乎二十四》,不由想起苏轼在徐州的“快哉亭”,一查资料,不得了,徐州有,密州有,黄州也有;忽然想起,读过的梁实秋散文里边有篇《快亦不哉》,一查,人家第一句就把金圣叹的《三十三不亦快哉》告诉咱了,自然就查了。“不亦乐乎”应该是种文化现象!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我们能否也真正“不亦乐乎”呢?

    读文章,要读得慢点,慢慢走,欣赏啊;读得细点,字词推敲推敲,句子揣摩揣摩,别猴急,粗枝大叶得读不好;还要读得深,怎么深?就要多联系你体验过的,多联系你阅读过的,要读出精神来,读出自己的味道来。是谓“慢、细、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蝶化文澜:一口气读完,我肺活量还可以吧😜
        这种方法还真不错,想问:一开始如何操作的。
        蝶化文澜:@教育散步司庆强 然!实践,需要具体化,这个很费神,但,也值得
        野径绿潭:@蝶化文澜 娃娃就是想走,开始让人扶,后来挣脱别人手自己走,摔了,磕了,哭了,还走。走得好了,就跳,就蹦,就舞,就溜溜跑起来。从走到跑,多么艰难又自然的过程。裸读,学习,亦然。

      本文标题:【学习素养】先看司老师“裸读”,后望诸君行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gf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