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交稿的deadline就在今天的午夜12点。
这个时间点的指针总是性感而狂欢的。但是现在,她披上了牧师催人做礼拜时的容颜。
急于寻找灵感的我翻到了呆在桌角的那本《局外人》。这书我倒不曾细读过,不过书名本身的疏离感,一直让我挺欣喜。故事梗概也很熟悉:主人公默尔索因为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后来因为失手杀人被审判,最终因为忠于内心不愿配合世俗而被判处死刑。再翻开这本书,我想了很多,趁此机会尝试整理下思绪。
①冷叙事手法
相比故事,我一直更喜欢体验文本自身的叙事风格。
《局外人》也是,就是那种我一直偏爱的清冷疏离叙事。以前很喜欢亦舒的作品,后来对《邮差总按两遍铃》这种短小的小说也很感兴趣,都因为如此。
之前只是简单觉得,这种写法很酷。总是有意避开一些本就无法辨别真伪的心理意识描写,用非常浅白、简单的语言写出一个漂亮的故事。多棒!后来了解到这是所谓的“冷叙事”风格,大概解释是:
以一种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笔调讲故事,尽量只描述人物的动作、语言,尽量不去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不直接点明人物的感情状态和行为动机,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阅读去感知或揣测人物的内心状态。
后来接触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深感异曲同工——“冰山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形象点说,这很像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没有着墨的空白处似乎比浓墨重彩更有韵味。无需铺陈,八分之一,也已然是全部。
写出八分之一,还能把故事写好。相信这是很多写作者的追求。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也很有意思。每每读这种小说或文章,我们都需要带上一种审视现实的目光。像是侦探在层层线索中寻找一个真相,非需要主动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理智等等进入到小说中不可。这是一种阅读的快感。(还有喜欢这种叙事风格的伙伴,欢迎咱们可以持续探讨)
②默尔索是谁?
从故事层间来看看《局外人》这个故事。
主人公默尔索他对周遭的一切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天空折射的阳光、铺满玻璃棚顶的夜色、如拂面轻纱的水波,都是默尔索细腻感知的见证;他也懂得人情世故,他知道女朋友想听什么话,他知道邻居想做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应该说点什么就能轻松解决众人对自己的审判。
他跟多数人的不同,可能只是在是否绝对忠于内心这件事情上而已。
如果默尔索如果生活在现在,应该是个有趣、让人想结交的人。但前提是,他不能出事。他一出事,想必境遇与书本的描写不会有太大的不同。简化一下小说思路,书中审判的法官、律师、朋友等,因为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而最终认定他是个冷血无情的杀人犯。解读这本小说的人总是逃不开用“荒诞”两个字来形容书中审判时层层递进的偷换概念。我不太喜欢这类的解读,因为其实这一点也不荒谬,这就是现实。
人类评判一个人好坏,就是喜欢从他为人处世的细节入手。亲人死了这么伤心的事情,竟然可以不哭,这是发生在自己老公身上,你多半都会觉得得重新认识一下这个人。还有“什么爱小动物的女人更有爱心”,“学琴的孩子不会太坏”等等,都逃不开以一副面孔认识另一幅面孔的这种漏洞逻辑。但是没办法,人类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彼此认识的。
身处二十一世纪,真正需要我们有那种大是大非大坚持的时候其实不多。蝼蚁众生,倍受挑战的往往是自己的种种小倔强。比如你坚持不结婚不生娃,喜欢躺平厌恶奋斗等等,但总有无数的“正道之士”会拎着你耳提面命不能如此听我一劝云云。想想过年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生的场景,你就大概懂得,我们和默尔索的境遇本质上并无不同,只是我们很少时候需要像默尔索这样付出生命的代价。
余华曾说过一句话:我的想象力,永远比不上现实,我很嫉妒它。其实荒诞也比不上现实。历史往回倒退,现代人奉为圭臬的“一夫一妻”忠诚伴侣制度,同样荒诞至极。
所以,荒诞的不是荒诞,而是现实。谁觉得现实荒诞,不能说明现实世界本身怎么了。只能说某一个人恰好接住了一滴时代的眼泪,这眼泪很小,大多数人看不清,唯有擦拭过的人,知道它划过脸庞的热辣。
因此,默尔索是你,是我,尤其是我们的某种坚持被集体否定的时刻。
③我们都是一头羊
如果将《局外人》从个体意志和群体意志对抗的角度再往深一点解读,我们不用看到故事的最后都能知道结局。
在金融市场,有一个“羊群效应”。大意就是——
我们身处金融市场的时候,就像羊群里的一只羊。我们的很多观点或行为,表面上是自发产生的,其实只是被市场共识“同化”的结果。而很多变幻复杂的金融现象,背后其实都能看到“羊群的共识”。
以上这解释出自一本书《羊群的共识》 。
本书作者解释说,羊,是一种“眼睛余光从不离同伴”的动物,它们的情绪和行动完全取决于其他羊。比如,有一只羊看到一根绳子,以为是蛇,很惊恐;旁边的羊感知到了这种惊恐,也会变得惊恐,尽管它们并不清楚那只羊到底在怕什么。结果呢,就是整个羊群都开始惊恐,然后乱挤乱撞,一片混乱。
金融市场只是社会的一面。在社会的任何一面,人类的“羊群效应”其实都显而易见。从众当然不见得最有收益,但是特立独行却必然伴随危险。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不是没有,但更多时候,我们依然只是羊群中的一只羊。就像废墟墙头上的那株草,无法避免随风而动的命运。我们不懂即将面对什么,但只要不是独自面对,人们就总能心安一些。
最能说明这个道理的,我想就是咱们小学课文上的《皇帝的新装》。“这太华丽了!美!真是棒极了!”大家异口同声,但没有一双眼睛看到任何东西。人们像是开展了一场沉默的合谋,即便事实私底下谁都清楚,但大家就是心照不宣,就是谁也不说。英语中有个谚语叫“房间里的大象”,就用来形容这种沉默的羊群共识。
默尔索不想成为羊群里的那只羊,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逃离那座“共识的监狱”。
④分阶思维的出路
默尔索像极了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每个人。但我们毕竟不是默尔索,至少我不是。但是我肯定也不想做羊羊众生中的一只羊。该怎么办?我自己给自己想了个出路,就是去思考,多思考。怎么思考,我觉得下面这个分阶思维很有意思。
王烁曾经用捡钱阐述了分阶思维,简单明了,一看就懂。看到地上有100块钱,你伸手去捡。这是一阶思维。发现机会就行动,大多数人都这样。而二阶思维是这样的:他会多想一层,如果地上真的有钱,那早就被别人捡走了,所以这不是钱,不去管它。
以此类推,当二阶思维升阶到三阶思维时,会发生什么?——大家都和我一样使用了二阶思维,那么就算这个钱是真的100块钱,他们也不会捡,所以这个钱是真的,我可以捡!这是三阶思维。在此之上,如果再继续升阶到四阶:如果其他人也用了三阶思维,那这个钱就会被捡走,但这个钱还在这里,所以它不是钱。
到这里,我们发现:一阶思维捡钱,三阶思维也捡钱,二阶思维不捡钱,四阶思维也不捡钱。可见,同一个行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但背后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那现在我们用这个分阶思维再来看看《局外人》的故事,我认为默尔索不死也是可以获得自由和解脱的。众人想让默尔索说点什么为自己辩护,默尔索一清二楚。他已经站在二阶思维上。他可以用众人喜欢的方式为自己辩护获得人身自由,只要他知道自己的辩护服务于自己的精神自由,这就是三阶思维。这样一来,默尔索看似妥协,其实他收获了更大的精神自由,他能成为自己世界的主人。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给出过一种解释,他把金融市场比喻为选美赛场:猜中哪个美女会获得冠军,就能拿到大笔奖金。你会怎么选?聪明的做法是,不要选你自己认为漂亮的,而应该选大家认为最漂亮的那个。也就是说,要胜利,不是选择你认为对的,而是选择大多数人对于“对”的共识。你得让自己站在智商生态链的顶端。
以上所想皆仅表个人观点。
人活一世,各有坚持。大多数时候我们并非不懂哪条路是对的,但是走与不走,怎么走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全部。
「闻香识女人」史法兰中校说的: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我从不走,因为太苦了。
的确,正确的道路,往往也是最艰难的道路。所以一往无前、头破血流,不撞南墙不回头是一种勇敢,而静水流深,不动声色地去浸淫去曲线博弈,何尝不是另一种躬身入局的勇敢。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我们都是英雄,只是我们热爱的未必是生活,我们爱的应该是自己才对。因为爱自己,所以愿意爱生活,即便生活一地鸡毛。
不羁红尘,也不弃红尘,说到底都是因为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