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生于1932年,我1972年出生时,母亲已经40岁了。
母亲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定格在了她五十多岁。她很讲究,每次赶集或走亲戚,总是先把头发洗得干干净净,再梳得光光的,然后穿上白大襟布衫,黑裤子,再配上白袜子黑鞋。她干练的性格使她走起路来总是带着风,咚咚响。
我89年上高中。为了节省伙食费,上学总是背着馍和咸菜。学校离家有五里路,周三下午放学,我就紧赶慢赶回家背馍。
记得有一个周三下了大雪,地上的雪足有半尺多厚,我想雪厚路滑走不快,放学时间短,又不够用,就不回家了。出乎意料的是:下午放学,我一走出教室就看到漫天飞雪中,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母亲。我赶忙朝她跑过去, 大老远就闻到了葱花饼和烤红薯的香味。看到母亲的脸冻得通红,额头上却挂着汗珠,露在围巾外面的头发湿得一络一络的,发捎上冻得硬硬的,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雪水。看到这我是又心疼又担心,那时母亲已经快60岁了,摔倒了咋办?当时真想责怪母亲几句,但看到她眼中那自信又坚定的目光,我强忍住泪水,叮嘱她:天不早了,让她早点儿回去,路滑,走路小心点儿。
后来,我转学去了县城高中。我们的宿舍在顶楼,冬天洗脸盆里的水经常结着一层冰。有一天晚上,因为被子有点儿薄,半夜被冻醒了。周末回家的时候,我告诉了母亲。你猜怎么着?周二的时候,妈妈走了十几里的山路,给我送来了一个新里新表新棉花的新被子。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一个离家四五十里远的偏僻的小镇当老师。有一天早上,下课回办公室,看到母亲站在门口等我,身边还放着一袋足有四五十斤重的面粉。我不知道她是几点从家出发的?我也不知道她是如何背着那么重的袋子走完了那四五里的山路、接着又坐三轮车、再坐汽车、最后又坐三轮车才到的我们的单位?你要知道那时她已经62岁了。我带着母亲到校门口那家饭店给她要了一碗烩羊肉,她还舍不得吃,非要我吃了她才吃。
再后来,我调回了县城工作。母亲有一次来看我,背了两个十斤的壶,一壶是她榨的菜籽油,还有一壶是她酿的米醋。
每次看到母亲这沉甸甸的爱,总是让我又感动又心疼。看着她额头和花白的双鬓挂着的汗珠,我都会批评她:"这么沉的东西,背这么远,以后再这样,你拿来我也不吃,我再给你送回去。" 每逢这时,母亲总是看着我的脸,满脸堆笑地说:"也不太沉,以后我不送了。" 可她总是很不守信用,没过多久,她就又忘了。
这就是母亲,她虽然不识字,但无论儿女离她有多远,她都能走到。
这就是母亲,儿女吃不饱,盖不暖,她寝食难安。
这就是母亲,为了儿女,再大的风雪也阻挡不了她的脚步。
这就是母亲,为了给儿女送去那份爱,再沉的东西,拿得再远,她都不觉得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