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阶段先秦文学之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应该就是第二段。可惜的是秦朝虽然经历了始皇、二世两个皇帝,但实际上只有短短的14年,再加上秦王朝的极端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对文化的摧残,因此文学创作呈现出空前冷落的局面,留下的文学作品极少。
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李斯,他的《谏逐客书》主要是为了说服秦王嬴政收回驱逐外国客卿的法令,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极力铺陈,列举大量的事实依据。文章具有纵横家的气势,逻辑性强,富有文采,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部《吕氏春秋》完成于秦统一全国的前夕,是吕不韦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保留了许多文献资料和逸闻趣事,吸收了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刘邦建立了汉朝,这是一个统一强盛的封建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大时期,总共四百余年。
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了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却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多样,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继往开来的景象。
汉赋
汉赋是汉代新兴的文学样式,也是汉代最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它用举世罕见的恢宏壮观的一种形式,记录了当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表现了我们民族在汉代那种伟大的创造气势。
从汉武帝到东汉中叶,这200年间是汉帝国的全盛期,也是汉赋的全盛期。
汉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西汉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甘泉赋》《长扬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都呈现出一种心胸开阔、气势雄伟的审美特征。
叙事散文
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传记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才完成此著作,这本书中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时期的三千余年历史,让大家可以充分的了解到之前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撰作宗旨,为大家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和传记文学名著,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文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史学。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班固撰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有较高的成就。
汉乐府和文人诗
先秦的诗歌样式是四言,这种体裁在汉代继续沿用,但已不再居于主导地位,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
五言诗是汉乐府民歌的创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是东汉末年的一批无名氏的作品《古诗十九首》,内容比较狭窄,主要反映中下层文人的遭遇和情绪,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平易简练,含蓄生动。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著名的《十五从军征》,写一位老军人回乡后的情景。《陌上桑》,记叙了一个民间采桑女子严厉又机智地拒绝“使君”的无理调戏,歌颂劳动者的反抗精神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最高成就,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民间五言叙事诗。揭露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罪恶,赞扬青年男女忠于爱情,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