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总是有些人找我说话,谈论思想或者辩论。
记得有一次讨论的主题是,爱比恨更可能毁灭我们所拥有的事物。
当时我站的立场是,人性包含了善与恶的集合体,恨是爱的对立面,但恨代表了更多的破坏欲,恨更多的是激情式的,瞬间破坏式的毁灭事物。……
恨比爱更能毁灭我们所拥有的事物。
这个时候有位同学说,破坏和激情真的是一种恨吗?如果没有爱哪里来的恨?……
在当时我那可怜的学识完全没有办法抵抗他用佛洛姆学说的压倒,脑子里面一团乱麻。不过那时心里不怎么难过,毕竟好像确实说不过他。事后我们在一起吃饭闲聊的时候,会提到这个。
他说,辩论里面没有对错,其实只是你不想反驳而已。
那天,想了很久。
我想说,在我看来无论爱还是恨都是一种极端。

大概是受了佛教“莫向外求”的思想影响,总觉得反驳我的声音,都是对的,久而久之变的刻意找自己的问题。
记忆里刚进入寺院的时候,无论做的对还是做错,都会被寺院的师父训诫。被训诫完,还要感恩。
《霸王别姬》中有一段张国荣对徒弟的训诫、训练方式,与寺院的训诫制度一脉相承。也难怪影片最后他徒弟获得了思想解放,逐步开始释放内心的愤怒。作为旁观者和参与者,感同身受。
在剧组里被老师骂的怀疑人生,之后还要在微信里和老师说,感恩老师的批评,请多批评。
朋友看到之后,问:
为什么不反驳,因为你本身就不了解这些。
这个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内心态度的选择列表里,“莫向外求”已经被诠释成功利主义的谦逊。这种谦逊,让一些不明所以的人产生了厌恶。原因在于,“莫向外求”太难实现了,人需要一个出口。仔细想来,这已经是违背了“莫向外求”这个佛教艰深且深邃的思想,伪装的自己,看起来谦虚的外表,其实内心的态度已不是曾经。
在经院派中,“莫向外求”其实是一种内观,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遇到什么事,好的、坏的、可爱的、可憎的,内心都会有波动。在这个时刻,抓住内心的感觉,观察它,这是修行。因其超然的思想,叙述了人在世界的行走状态。
伴随着“对方有我要学的东西,所以我忍着”,“对自我价值产生厌恶,去做很多惩罚性的事情”。无论是暂时性的接受,还是等价交换,更或者是消解内心的矛盾,都已不是本来面目。
走的越远,越不是自己。

之前遇到一个女孩子,她从小到大,就活在怀疑自己的状态中。无论做了什么,面对的都是批评,后来有了抑郁症,自杀过几次,索性被救了回来。但自从第一次自杀未遂后,父母对她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从肆意批评、爱理不理变成了小心翼翼。
有一天她和我说,她恋爱了,遇到了一个“让自己变得不讨厌自己”的人。
她对我说:“我一直恨讨厌自己的,觉得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会坏事,是一个很丧的人,丧到可以一天发很多朋友圈来证明自己的失败。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一脸丧。但他总说我笑起来很好看。现在我会和他一起走在外面,大胆的笑出声来。这对我来说,很幸福。”
她症状的加重和减轻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所以很看重别人的看法和对待,也不会反驳,只是照单全收。这也是大多数人没有主见的状态,如果还继续这样,会越来越不像自己,同样越来越脆弱。

我身边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很有自信,每说一句话都很掷地有声,不允许任何人的怀疑。同时他们也很珍惜自己,省着用自己的身体,早起早睡,不允许别人伤害自己的感情,在有苗头的时候,就及时离开。
他们也不会自残,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做,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内心充满了梦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公众号,去评价对错,把气撒在对方身上。
但也因此,他们少了很多内观的时刻,缺乏了内心的感受。
只有不断被怀疑,否定的人才会真正反思自己,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投入进一件事情中。
我们往往把自我怀疑,讨厌自己,作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要排斥,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被修正的状态,固执的认为自我认同,积极向上是需要被一直去追求的。

凡人的世界只有凡人。也许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可以通过“不断的追溯自己的内心”来成为神。但大部分是普通人,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是那种偶尔还需要“饮食男女”来维持生活的人。
然而,在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因为“掷地有声拒绝怀疑”,或“极致的莫向外求”导致了精神病或抑郁症,有甚者自杀。
我们会因为想从对方获得东西来伪装自己,会因为讨厌自己而无法反驳,会莫名其妙遇到批评、羞辱,会被人在背地里面说道,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转而想明白后,反而很坦然。
希望你们也能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又或是可以遇见一个人,成为修正自己的解药。
不过,我是那种嘴巴上骂不了,那么就写文章骂的人。
- END -
本文摘录自:[大妄语](微信公众号)
因参加日更计划,开始发一些过去写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