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优秀管理者具备整体视野

优秀管理者具备整体视野

作者: 薛定谔的猫0218 | 来源:发表于2020-08-23 10:22 被阅读0次

数数看,那些优秀企业的掌舵人都有什么特点呢?比如巴菲特、马云还有任正非,他们最迷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于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也在于超出所有人的预判和把握机遇的能力。表现在具体的管理中,就是一种卓越的宏观计划的能力。他们总能系统地把握市场,看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然后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并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的高管却放弃了这些应该做好的工作,转而去操心琐碎的事情。有人是细节专家,忙着做细节规划;有人是投机家,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有人是操心命,哪里忙就冲到哪里,和员工一块忙在一线;有人是急性子,什么事情比较急就处理什么……如此一来,时间没多久,企业的整体战略和发展方向就变得十分模糊。当由此遭到重大损失时,企业甚至完全丧失战略规划的能力,进入不可逆转的困境。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林银行遭遇的致命危机,和它的管理层在战略层面规划的失败是密不可分的,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 格局:综合判断的能力

哈德罗在向我解释什么是高级管理者的格局时,提到了FBI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主管——创始人埃德加·胡佛。胡佛在被任命为调查局一把手时只有29岁,但他一上任就看到调查局的管理体制已是穷途末路,立刻着手改革。胡佛的激进改革计划显然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可他为什么能够成功呢?

“因为他知道联邦调查局的使命是什么。”哈罗德说,“对于一个缺乏新鲜血液的组织来说,如果不能快速补血,注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失去它应有的机能。所以,胡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退那些没有作用的特工,转而招募受过大学教育并且拥有一定执法经验的新人。这决定了FBI的未来。他看到了这个组织的明天,而不是被过去的陈旧传统所束缚。他也指出了联邦调查局应该具备的工作风格,那就是严厉地打击犯罪。”

格局就是指导方向的能力,管理者应该使自己具有这种特质,认清那些中下层员工无法看到和理解的东西,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然后告诉自己的团队应该争取的未来。

我们知道,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实力再雄厚的公司也经不起频繁的失误和任性的折腾。管理者在重大的经营决策中,如果判断出现失误,导致企业把宝贵的资源投到了错误的领域,就会遭受损失,遇到难以想象的挫折。如果短时期内连续出现判断失误,企业还可能被竞争对手打败,从此一蹶不振,面临倒闭的危机。

这决定了管理者必须能够站在宏观的战略高度,成为一个合格的舵手。他要为企业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要带领中层管理团队组成企业的精英决策层,要统领全体员工走向一条光明大路。因为下属总是需要上司的指点和引导,他们具有天然的服从性。管理者的决策不管错对,其后果都只能在事后才能验证。所以,管理者在战略高度不能出错,一定具有宽广的视野。看得远,方能走得远。

高级管理者另一个必备的特质,就是综合判断力。怎样为企业作出最有利的决策?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站在宏观高度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把企业带入一条高速发展的轨道。这就是综合判断力的体现,也是卓越管理者的本领之一。比如史玉柱,在巨人大厦的项目失败后,他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外人一度以为他要退出商界,甚至会被债务逼死。但是史玉柱发现了新的商机,用新的判断让自己的事业和团队起死回生。脑白金的神话不仅是营销的奇迹,更是一个顶级商业领袖非凡预见力的表现。

怎么提高自己的综合判断力?

第一,必须有获取全面信息的意识。不收集相关信息就乐观盲目地作出判断,是管理者的大忌。信息不全,判断便难免失于偏颇,一旦作出错误的决定,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管理者在不断的观察和交流中,对企业内外的信息要做全面的调查,听取不同人的意见,让自己保持一个宽阔的视野,始终用全局观念去做整体计划。

第二,了解最新的市场和管理趋势。高级管理者也需要充电,了解企业管理领域最新的知识,掌握最新的技能,还要通过对企业运作的观察,来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员工需要成功,管理者更需要成功。而成功的前提就是学习,是努力地向上攀登。从员工的角度看,他们也希望老板慢慢变得更加优秀,并且会集体学习老板的成长模式。就像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当他在20世纪90年代四处跑着融资时,表达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观念还是有些稚嫩的,让人敬佩的是他当年的勇气与眼光。可今天的马云已经是各方面都无比成熟的卓越领袖了。永远向未知进发!这是管理者的宿命!

2. 高度:作出大决策的能力

管理者要让自己承担决策的使命,而且尽量把“大决策”作对。

第一,是要作正确的选择。

第二,要正确地去做事。 

管理者一旦思维混乱,迷失方向,那么整个团队的计划能力和行动能力都会变得岌岌可危。所以,管理者要理性、科学并周密地思考,养成严谨的决策思维,力求自己的决策简捷有效。

杰弗逊纪念大厦位于华盛顿广场,是一栋历史悠久的知名建筑物。由于建筑古老,墙面会经常出现裂痕,需要出资修复。花了很多钱,也不见效果,总是隔段时间又开始有了裂纹。这让当地的维护机构烦不胜烦,就请了一些建筑学专家过来,对“怎么彻底修复墙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专家们到建筑的内外反复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然后对墙体外面的腐蚀痕迹做了长时间的研究,到最后才找到了墙面被侵蚀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每天冲洗墙壁的洗液中包含一种清洁剂的作用——它可以酸蚀墙壁,且难以彻底修复。于是,为了对抗这种清洁剂,无数的专家站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高度设计了许多专业但复杂的方案,有的修复计划甚至厚达几十张纸。结果怎么样呢?仍然没能抵挡这种清洁剂的入侵,墙面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脱皮并出现裂痕。

再到后来,终于有一位专家想到了问题所在。他说:“墙壁上因为有太多的鸟粪,才需要每天冲洗。大厦的周围聚集了很多燕子,因为它们都来吃墙体上的蜘蛛。为什么有这么多蜘蛛呢?因为蜘蛛爱吃的飞虫特别多。为什么飞虫都跑到这儿来了呢?因为墙体内部的空间温度适宜,很适合飞虫的繁殖。答案就是,关闭大厦的窗帘,不要让阳光照射到飞虫繁殖的区域,就可以了。”

这个结论一出来,人们大跌眼镜,这是许多专家都预想不到的。这个决策是如此轻易和简单,且十分奏效,还为当地的大厦维护机构节省了数百万美元的费用。这个案例经常被我们用到管理培训中,去启发管理者们作决定时从问题的表象中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答案——决策需要高度,并且需要从宏观层面看待问题,才有可能拨开云雾,找到那一个最简洁的解决工具。 

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具体指什么?

第一,决策的本质是拿主意,定方向。企业主管在经营管理中要针对不同的事项作决断、定出方向。这是体现综合管理绩效的一种能力,因为管理者首先是决策者。决策是计划的前提,同时也是做计划的目的,两者密不可分。其中又包括经营决策、人事决策、战略与战术决策等。 

第二,重大事项自己决策,其余事项授权决策。管理者应该尽量只抓住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以定方向和方案拍板为主,余下的工作都可视情况授权给得力下属去做。管理者决策能力的体现,并非如西蒙(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观点所说:决策是管理的全部。实际上,对多数管理者而言,决策前和决策后的工作往往更加重要。

管理者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上,就可以避免被那些琐碎的日常决策事务占用时间。要知道,很多小事在一开始时总是带着“无关紧要”的面具,但你一旦牵涉进去,或者决策稍有失误,它就会变成一件紧紧捆住你的手脚的大事,让你疲于奔命,焦头烂额,耽误对重大事项的处理。

因此,我总倡导做管理的人要事先给自己准备一个“高度”,抓大放小,去作大决策。至于小决策,第一选择是授权给自己的直接下属,让得力干将负责那些微观决策,承担拟定局部决策、分支计划和监督细节执行的任务。这个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重大决策模式和管理风格,建立完善的决策和计划体系,就能把宏观计划与微观计划两个层面分开对待。这样,既保证了工作的有序开展,也锻炼和提升了下属的能力。 

3. 洞察力:看透事情的本质

许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CEO都有在美国西点军校学习过的经历。这所举世闻名的学校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的军事人才,而且走出了大量的商业领袖。这些优秀的管理者都具备同一个素质,那就是“冷静沉着”。他们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判断力,总能先于别人看到问题的核心,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迅速出击。

美国的宝洁公司不仅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家行事低调、披着一层神秘面纱的日用品企业。它被很多管理学家与营销学者称为“世界级企业营销的典范”。人们对它在日用品市场上当之无愧的垄断地位感到惊讶:每一个产品都能卖到全世界,成为经典畅销品,宝洁是什么做到的?

宝洁公司的一位产品部经理冯·克莱曼告诉我:“秘密就是市场调研和精准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的果断决策。公司的调研部门也许是日用品行业最专业的,不但在中国市场独树一帜,在美国本土和欧洲市场也无人匹敌。当然,我们为了做好市场调研,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别的企业只会在网上收集信息或做调查问卷,而我们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不惜拿出几百万美元,派人去每个农村了解普通消费者的洗发习惯。 

洞察力是什么?就是宝洁公司告诉我们的,通过专业和全面的市场调研,在无数的信息中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海飞丝、飘柔、潘婷和玉兰油等这样的产品每一个都畅销中国呢?这充分说明宝洁的管理层对市场的洞察已经做到了近乎“万无一失”的境界。 

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和管理者在做什么?有的企业推出的产品生命周期很短,不足两年就被消费者遗忘了。还有的企业缺乏自己的判断力,也不去作判断,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用跟风抢占市场,维持发展。他们的管理层不但没有作出大决策的能力,也缺乏对市场的洞察。更多的时候,是冲动决策,然后做出冲动和盲从的计划。如果管理者都如此效仿,又怎么能管好企业呢? 

这同时表明,管理者必须让自己具备发现和把握关键因素的本领——从变幻无穷的市场形势中看到那些重要的条件,从各种机遇与挑战中,找到对企业的发展最有影响的那些因素,然后果敢地作出足以改变企业命运的决定。

——它不容易被你发现,但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未来都有重大的影响。

——它很可能以一种无足轻重的信息出现在面前,却隐藏着对企业来说无穷大的价值。

——它既是千头万绪,又是危机重重,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透过这些现象看到背后的机遇,然后去把握它。

提升我们的洞察力,是为决策做准备。管理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要求自己,并且也要去教授自己的团队,让每个人都拥有这些能力。

在海量信息中找到关键资讯。管理者学会收集有意义的资讯,在海量信息中挑选关键的部分,把它们归纳到一起,进行重点分析。克莱曼说:“什么是关键部分呢?比如有关同行或者比较接近的竞争对手的信息;消费者的售后体验和发言;物流渠道与广告市场的变化……将这些资讯拿过来,与自己过去的认知做一个对比,你就对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发现不少管理者——情况可能很普遍——对新出现的信息不感兴趣,他们沉浸在过去的认识中。即便打算到外面看看,了解些新的东西,可能也不确定自己需要找什么。所以,在开始收集资讯前,管理者应该先评估自己的需求,再去定位自己应该找哪些资料。信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因为过多的信息对管理者只会造成困扰,无益于决策质量的提高。 

对不同目标有所取舍。在面临多过选择的情况下,面对海量、复杂的信息,管理者往往产生多个目标。哪些是必须把握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你要明确问题的限定条件,告诉自己“不可能同时达成所有的目标”,所以对目标设定优先次序、作出取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我在和上海一家公司的老总沟通时,针对他总是选择过多的困惑,给他提了这样一个建议:“分清轻重和缓急,先保住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目标。”特别是当几个目标互相矛盾时,管理者的决策就无可避免地变成了“上帝扔骰子”,决策也变成了一种赌徒行为。另外,如果在计划实行的过程中,条件突然发生了变化——比如市场和工作进展等,管理者也应调整宏观决策,改变工作方向。这时,也面临做出取舍的问题。

你有没有一个淡定的心态?最后要摆正决策心态,因为越是高级管理者,面临的决策情境就越复杂,任何一个决定都关乎企业和部门的生死存亡,必须平心静气地选择最理性的计划。“淡定”二字,讲的既是心境,又是原则和立场。管理者因为要从整体视野考虑问题,就得知道自己的大立场和大原则,对此要坚定不移,不轻易改变。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去科学决策,追求最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结果。在管理实践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领导者心浮气躁,动不动就任性决策,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便是心态不淡定、立场不坚定、视野狭窄的表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优秀管理者具备整体视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si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