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20 第八讲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语音整理
昨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七章。讲来讲去,我们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儿。因为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做到了相互的交流,相互的学习,相互的碰撞。我们在这个群里边啊,不希望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的固定的答案,只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章呢,和前面一章一样啊,也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一章,很多人呢,都对这一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般都说呢,孔子说,君子呢,如果不持重稳重,那么就不威严。这种情况下,你即使学了知识,也不会巩固。
如果严格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啊,那恐怕这个是和文字是紧紧相扣的。意思上呢,应该也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啊,尤其是从逻辑上来看,嗯,似乎并不完全合理。
如果说一个君子不持重沉稳,那就不威严,这应该是内心的状态。表现在外在的面貌,那这样的话学习的知识就不稳固吗?我觉得在逻辑上呢,是讲不通的。
那反过来看,如果一个君子他持重沉稳,他又威严,那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知识就稳固了嘛。当然我们知道这个学习。是不是学会,是不是掌握它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啊,不是说你威严还是不威严,或者是你稳重不稳重就能够决定的。
按我的理解,这个不重呢,就是说不妄自菲薄,不要认为自己不行,也就是说有自信。这则不威,这个威我觉得如果理解成发奋图强。这样的情况下呢,学得的知识呢,他就比较稳固,这样呢,在逻辑上似乎呢,要比前一种解释更好一点儿。也就是说一个君子,他不妄自菲薄,他又发奋图强,在这种情况下,他学得的知识呢,就比较稳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啊,不知道是不是正确。
那后面两句话呢,实际上争议也是存在的,就是“主忠信无有不如己者”。主忠信,就是说个人的修行,作为一个君子,要以忠和信这两种品德为主,当然有的版本儿呢,就没有这三个字。
无有不如己者,一般呢,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呢,就是不要和那些仁德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这样来解释的话,我觉得在逻辑上他是行不通的,如果每一个人啊,都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那就人人没有朋友了。你只是希望啊,你只是你一味的希望找那些比你仁德好的做朋友,那他们呢,也这样希望找比自己仁德好的做朋友啊,结局人人都没有朋友。这句话我这样理解,“如己者”的“如”就是和什么什么一样,那如己者就是和自己一样,也就是说,我所交的朋友都是和我一样的。什么样的呢?主忠信,就是以忠信两种品德为修身的重点,那这些我和他是志同道合的。所以我们才能够成为朋友。
这两种解释的方法啊,大家可以自己选取一种,当然大家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可以说出来,和我们交流一下。最后一句就没有啥争议了啊,“过则勿惮改”,有了错不要怕去改正啊,我们常说一句话,知错就改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中错啊,没有啥深意,就不多讲了。那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按〕我理解:重,作“自重”解。君子不自重(修行),则不威严。这是给人的感觉。学则不固,这是说他的修行不牢固。《说文》:威,畏也。则不威(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反过来说,为什么别人不尊重你啊,学习(修行)差。为什么学习差,自己不重视。再反过来,君子不会这样的,所以如是说。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是交友之道。同样是修行。抱定忠信二字交友,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又,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过,过错,这里指修行不牢固、交友不忠信。不怕认错,不怕改正。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11145/42e0e95cb13e9d3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11145/d9f9824803de637f.jpg)
李零点评
“重”是老成持重的重,北京话说,端着点。人不端着点,就“不威”,看上去,没有威风凛凛的那么股劲儿。
这和学习有啥关系?我想,孔子说的“学”,不光是读书,更重要的,还是修行习礼学道德。修行习礼学道德,目标之一,就是有君子风度,如果没有君子风度,庄重不足,轻浮有余,当然说明,他没学到家,“学”自然“不固”。
这一章的后三句,也见于《子罕》9.25,“无”作“毋”,“过则”作“过者”。
“主忠信”,就是谋事必忠,说话算话,上面已经谈到。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无友不如己者”,是此篇的大问题。因为从字面理解,原文是说,你千万别跟不如你的人交朋友。鲁迅说,这是势利眼。孔子怎么这么牛?不可能吧?很多人都认为,这有损孔子的形象,所以曲说很多。他们说,这话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完全相反,“无友不如己者”,其实是说,没有哪个朋友不如你,个个都有长处,全值得你学习,不但没有一点骄傲,还透着满肚子的谦虚。比如南怀瑾、李泽厚,他们就这样解释。
后面这种解释,对保护孔子的形象很有利,可惜并不对。刘宝楠、程树德从古书中找到几段话,完全可以证明,孔子的说法,其实很有根据,它原来的意思,就是怕跟不如己者交朋友:
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吕氏春秋·观世》)
故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而植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也,亦无日矣。(《中论·贵验》。《群书治要》卷五六引,“须己而植也”作“须己慎者也”)
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且《诗》不云乎?”(《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有类似的话,“假子”作“南瑕子”)
交朋友,怎么才划算?汉代有一种传说,“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悦)不如己者”(《说苑·杂言》)。子夏爱跟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每天都长进;子贡爱跟不如己者相处,每天都退步。看来子夏才深得老师的真传,最划算;子贡是偏离了老师的教导,最吃亏。
孔子的意思,其实很清楚,用不着拐弯抹角。他老人家说,要向道德高、本事大的人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4.17),这没什么不对。问题只是在于,“友”是一种对等概念,而人的贤与不肖却千差万别,至少有胜己、如己、不如己三大类,如果不如己者不配交朋友,那胜己者也不应该和你交朋友,顺推行,反推不行。
孔子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是古代的聪明人早就想到的,现在的聪明人也一样想得到。咱们设身处地替他考虑一下。他的想法倒也简单,主要是怕吃亏受累。现在的星呀腕呀,都特需要崇拜者,“粉丝”越多越好,港台说法,是人气旺。但每手必握,嘘寒问暖,每信必回,耐心解答,累不累?名人也有名人的苦恼。孔子的时代,倒没这么累,但吃亏是肯定的。和不如己者交朋友,光让人家跟你学,自己什么也学不到,时间长了,肯定退步。这就像职业棋手陪业余棋手下棋,下着下着,自己都业余了。我的经验之谈是,千万别把自己当名人,群众来信,一律不回(回是例外)。
可是这话,我讲可以,孔子讲不行。孔子的错误,是他把这种话都讲出来了。因为你要这么讲,人家就要问了,如果大学校长只跟教育部长交朋友,教育部长也这么想,你不是也交不成朋友吗?比如南怀瑾就是这么打比方。当然,他是绝不相信孔子有这种坏思想,他认为,这是理解歪了。
其实,对孔子的说法,苏东坡正是这样提问题。他说,“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这种问题,挺刁,但有合理性。我在一篇杂文中说,“同‘不如己者’交朋友,坏处多,一是吃亏,朱熹说‘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二是丢面子,古人说,‘礼闻来学,不闻往交’。杨伯峻先生觉得孔子不会这么牛,故将此句译为‘不要〔主动地〕向不及自己的人去交朋友’(《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不交也罢。但只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恐怕也有问题,因为如果那强者也像他一样拿糖和端谱,他的做不成‘友’也是明摆着的事。更何况圣人是‘绝顶聪明’的人,在他上面已经没有人了”。我的玩笑就是来源于苏东坡的疑问。
这里,我提到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他的翻译,见于他的《论语译注》旧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6月第一版)。在这个版本中,他有意调停旧说。他说,“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解释。译文加‘主动地’三字来说明它”。我猜,杨先生的意思是说,古人特自尊,好面子,不如己者如果找上门,还可以交朋友,但决不能主动去交(6页)。可是,后来的本子(1980年12月第二版)改了,译文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6页)。杨先生说,“译文只就字面译出”,“主动地”三字没有了。看来,杨先生也觉得加字不妥。
元陈天祥有一种解释,说“如”乃“似”义,而不是“胜”,“不如己”是说对方和我不对等,人分不如己、如己、胜己三等,胜己者当师之,如己者当友之,不如己者既不是师也不是友,所以无法交朋友(《四书辨疑》)。这也是保护孔老夫子。他说孔子分不清师、友和不可交者,他替孔子分。
这句话很简单,但解释起来,却一套一套,真让我们其乐无穷。(交友也讲经济学)
〔按〕原来我的读解早有人说在前头了,总归是灵光一现,暗契先贤。一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