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可查看前文)
为政篇出现的人物比较多,方便我们理解,必须做个简单介绍,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孔子“对人又对事”的”高明“和“智慧”。(今天文中介绍三个)
☞孟懿子:
姓姬,鲁国大贵族,孟孙氏的第九代宗主,本姓仲孙,也称孟孙,名何忌,谥号懿,是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的哥哥,儒家大人物孟子的六世祖。(百度资料)
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比较有远见,看出来孔子是个了不起的伟人,于是在临终之前,把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托付给孔子,拜孔子为师,跟他学礼,那时孔子34岁。这样看孟懿字应该算是孔子早期的学生。只是后来为了“堕三都”的事,孟懿子抗命被逐出师门,后人也不再将它列为孔门弟子。
所谓”堕三都“的事件,发生在鲁定公12年,那时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国君鲁定公只是有其名无实权,权力都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里,处于三桓联合执政的状态。
三桓分别指季孙氏季桓子,叔孙氏武叔懿子,孟孙氏孟懿子。他们都有自己的封地,三封地合称为“三都“。在三都,他们蓄养军队,加固城墙,尺度远远超过了周礼的规定,直接对鲁军形成了威胁。
把鲁定公假空之后,出乎三桓意料的是,三桓又被手下的家臣们架空了,孔子便与鲁定公谋定借用三桓和他们家臣之间的矛盾,堕三都,把他们封地内违章建筑的城墙拆除,实际上是以此消弱三桓的实力。
由于家臣们势大震主,所以开始三桓都没有识别出孔子借刀杀人这一招数。子路,冉求是这一行动的主要负责人。叔孙氏首先响应比较顺利地自毁长城,率军拆毁了自己的城墙,接着是季孙氏,虽然是费了一些周折,在孔子的亲自指挥下,也算是毁掉了。最后再毁孟孙氏的城邑时,却碰上了难题,孟懿子意识到这是孔子的计策之后,便阳奉阴违一拖再拖,直拖到另外两都的首领也醒过神来。三桓又重新抱团,至此,孔子的堕三都计划华丽丽的失败。孔子和鲁定公自然不想看到这个功败垂成的结果,于是鲁定公亲自去围城,但最终因势单力孤,攻而未克,功亏一篑。拜孟懿子所赐,心灰意冷的孔子只好率众弟子黯然离开鲁国,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新月《论语》小讲堂】为政篇2:人物 【新月《论语》小讲堂】为政篇2:人物 【新月《论语》小讲堂】为政篇2:人物☞樊迟
名须,字子迟。孔子72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重农重稼。
从小比较贫穷,但是读书很刻苦,还特别懂种田,在没有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经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了,孔子回到鲁国拜师。他求知欲旺盛,是个勤学好问的人。《论语》中记载的有著名的樊迟三问,反复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但孔子似乎不太欣赏他,也许认为他天资不够吧?或许是因为孔子认为有远大志向的人不应该问“怎么种庄稼“?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平庸之辈“。
☞孟武伯
姓仲孙,名彘,谥号”武“,孟懿子之子,孟子的五世祖。这个名字,小朋友们一定会觉得好玩啊,野猪的意思。
传说中这个“孟野猪”很有个性呀,个性到不听老爸的话,孔子”堕三都“时,孟懿子顶住很大压力,才将成邑保存,因此下令,族内所有人一律不得到成邑圈地养马。可他偏偏不听,常常扰民,成邑人派使者向他情愿,他居然鞭抽使者。孟懿子死后,他竟然拒绝成邑之人奔其父丧,成邑人担心他服丧期满之后会对成邑进行报复,第二年举城投奔了齐国,孟氏元气大伤。
不仅如此,这个“孟野猪”也是一个傲慢无礼的人。哀公十七年,齐鲁两国曾会盟于蒙,孟武伯随行,当时他作为鲁国代表,不了解具体的礼仪程序,竟然擅自做主”执牛耳“,齐鲁两国的国君,对他的无礼行为竟无可奈何。
科普一下,古代诸侯举行盟会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畜的血,主持盟会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涂抹在嘴唇以示诚意,所以用“执牛耳”代指做盟主。
跟“孟野猪”先生有关的成语,“食言而肥”,朋友们可以去查一下出处,很好玩。
在网络上查到,对”孟野猪“先生的评价“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
(零零散散的时间碎片,拼凑着粗略介绍了三个人物,这会儿小女儿午睡要醒了,咱们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