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电影资源获取方法;本文有部分剧透。
“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片尾一首《绒花》浓缩了电影里所有的情感,就像是在影院里放了催泪弹,一直忍在眼眶的泪水如洪水猛兽般奔流而出。这就是芳华……”
刚在3月闭幕的亚洲电影节上,芳华以良好的口碑一举获得最佳电影奖。一直擅长于单线叙述的冯小刚导演,本次也是以萧穗子的旁白叙述来讲诉文工团活雷锋-刘峰和扫把星-何小萍的故事。专门讲述军队文工团故事题材的电影,并不多见。冯导选择讲诉文工团的故事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故事源于2013年冯小刚和严歌苓的一个约定——因为两人都曾在文工团服役,成长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约好创造一个贴近亲身经历的文工团故事。2016年4月严歌苓写完了初稿,当时这本书还叫《你触摸了我》,5月份冯小刚导演就已经决定按照小说来挑选演员。在电影名字上,严歌苓提供了几个名称《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等,最终冯小刚选中了《芳华》,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
影片在拍摄准备前期与选角色的过程也是非常走心,尤其是选择女演员的时候,冯导要求来面试的一千多名新人演员全部素颜,衣着朴素,1年内不得安排任何其他的工作,如果达不到要求就直接取消资格。从16年8月开始,全组人员进入集训状态,从站军姿、打背包、站队列、打枪等军事项目,到声乐、乐器、舞蹈等艺术项目,一一都全部进行培训。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拍摄、剪辑,最后走入我们的视线的是,每个演员精湛的演技,完完全全带我们走进了7080年代。
属于几代人共同的回忆
军绿色或藏蓝色的衣裳、大头胶鞋、毛主席徽章、两个小辫子、标语牌、黑白老照片、搪瓷杯、铁饭盒、二八大杠自行车,到后来的紧身白衬衫、喇叭裤、墨镜、邓丽君录音带等。冯导将这些时代的元素放进芳华里,唤起了几代人的青春共鸣,随着他的脚步走过7080年代。
时代的安眠曲
冯导在影片的色调上采用了偏暗黄的颜色来诠释,就如同以前的黑白老电影,不用多说,年代感清晰可见。在那个年代作为“安魂曲”的文工团,各种慰问演出给了前方战士极大的安慰。冯导并没有走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模式,为数不多的歌舞场景使用的恰到好处,烘托出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与时代背景。《草原女战士》和《沂蒙山》,用一个长镜头诠释了动荡不堪、战争不断的时代里,文工团就像世外桃源,承载着文工团青年的平和美好的生活与战后心底留有的最后一丝温暖;文工团女兵的《绣金匾》唱出了人民缅怀毛主席的沉痛心情与迎来新时代的喜悦感;直到最后的一首《送战友》,融合了文工团青年的青春岁月与时代的变迁。从一首曲子到最后文工团的解散,讲诉的不只是文工团的故事更是这个时代的故事。我们从战争年代走进和平年代,虽然伤痛依然存在,但是作为时代“安魂曲”的文工团早已被会唱靡靡之音的邓丽君代替,最终成为曾经。就如同文工团门口的石碑上原本的“要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变成了“请喝可口可乐”,历史的车轮早已扬长而去……
同是天涯沦落人
在我3刷电影后发现,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特定标签。也许这是冯导又一个巧心安排?毕竟那时候是个唯成分论,讲出身的年代。这部电影算是讲历史题材里为数不多的大胆影片,涉及这个年代的许多敏感话题,也都讲的相对比较清晰。它让我想起了去年在韩国上映的《1987》(一部讲述光州学生运动的电影),虽然两部作品都在讨论过去的政治错误,但一个隐忍,一个激烈。就在那个敏感的年代,活雷锋刘峰作为大家心目中的好榜样,因为爱慕虚荣的林丁丁被赶出了文工团。他后来在越南反击战中失去了胳膊成为残疾人,改革开放后光荣的战斗英雄沦落为街头小贩被城管欺负。而扫把星何小萍在刘峰被赶走后,伤透了心被下放到野战医院,最后患上战后精神创伤,直到一首《沂蒙山》将她唤醒……直到最后我才发现其实好人未必就会有好报,青春也并不只有单纯美好,芳华并不是一个关于善良的青春故事。
冯导的《芳华》是一部与现在娱乐至上的潮流背道而驰的作品,他带着我们一起直视当时那个年代。他告诉我们,比起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但却人情冷漠的社会,他更怀念当时那段精神丰富,且能感受到世间冷暖的年代。那是年轻的青春潇洒,也是暮年的回首惆怅。
主笔:小火苗
主编:来来Lar
排版:小美女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之后
回复“芳华”就可以得到影片资源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