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756026/381ff9b5491b1116.jpg)
《诗贼事》
作者:子湛
“我从秋风锁江南,东风无力花更残。”如此惊艳的诗句,彼时初读,我隐约中看到了一个风雅书生站在长江边上,他的身影有些迷离,迷离中隐隐透出一股萧索,这深秋的风多不是来自他梦中的东边,而是来自西方,干燥而又凄冷,吹残了江南之花,封锁了江南的五彩缤纷,这是冬天来临的信号:这是我读此句时心中那一幅秋风锁江图,此图中江边有一处,那儿有个小小的身影,就是诗人。
彼时只是觉得此句甚为入心,却没有去找找作者相关,是以心中那儒雅中有些忧愁的书生形象恒久,直到前不久,在知乎上又看到了这句,然而这次是带着故事的。
一个特别荒诞的故事,此诗作者的故事。
文中这样描述的:两年偷了50多家人,几十号人楼里楼外包围他,他却轻松逃脱了。偷完东西,他还常常在夜色中作诗……近日,该小偷终于被昆明警方抓获。在指认现场时,小偷念的就是此诗。
他是贼,是“诗人” ?
中国文化里有这样一种理念:求全责备。如果是一个好人,就该好得毫无瑕疵;做一个坏人,也该坏得彻彻底底。就像说起诸葛亮,其忠其信其智其才,都是尤其值得称道的,如此他就成了一个完美的臣子化身,就像庙里的那种彩绘菩萨一般,是要人们去顶礼膜拜,是去以之为榜样心心念念学习的;同样,诸葛亮的对手,周瑜也好,司马懿也好,因为需要突出诸葛亮的完臣形象,他们的形象就自然而然坏得不能再坏了,哪怕其实他们做着和诸葛亮一样的事,只不过各为其主各行其是而已。
“诗人”,提起这两个字眼,我们会想起集江湖气与仙侠气一身的李太白,想起身处穷弱而心忧天下的杜工部,想起深情又向往自由的徐志摩,想起心中开了一朵橡树花儿的舒婷。他们都是这个世间的最美好,是无论过了多久都会在后人心里绽开一朵朵花儿的所在。
而说到贼,就是指以那些非法手段去偷取他人东西的人。谁还没被偷过呢?我们在被偷后,是不吝以最恶毒的心思与言语去恭维小偷和他祖宗十八代的,这些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
可是如果把“诗人”和“贼”放到一个个体上,我心里其实是有些矛盾的,他作为诗人才情洋溢令我敬佩欣喜,可他作为贼技艺精湛得让我对这个世界多了不少忧惧,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这种感觉。
凿壁借光的故事为无数人所津津乐道,可事实上任谁在你家墙壁上打个洞,哪怕是真的为了借光而读书,可是你心里怕也是不乐意的。借光其实不就是偷光吗?如果同样有人以此行偷窥之事,怕会为无数人所厌弃鄙视。当然,这个典故的本意是告诫后人要学习古人那种勤奋刻苦,珍惜当下。
鲁迅讲过一件事:偷书算不得偷。他的思维逻辑大概如此,读书这件事是好事,穷人买不起书,想要读书却买不起,于是去偷来读。因为读书的出发点是好的,过程于是就被一步步淡化掉。我明白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大将,他所谓的“偷书”其实也不简简单单就是偷书,可是大多数其实还是会曲解。
凿壁事与偷书事,这叫一样事情两样看,最终就会明白书中故事所要表达的真意。
而诗人和贼集于一身这件事又该怎样看待?
答曰:一身事,分开来。
其实就是做一定的切割,比如这个诗贼,就可以把他所做的事分割成两部分:其一他是诗人,他以超然的才情与笔力,来描写这个世界的真善诚美,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诚心感受,与他一起共呼吸那种美妙;其二他是贼,他以精湛技艺两年来行窃五十余起,这之间给多少人造成了财物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危害,这是必须要去谴责的,并要被相应司法部门郑重追责的。
你可以叹惜,你也可以谴责,可是且记得不要一棒子彻底打死。不能因为你喜欢他的诗作就忽略了他两年来对那么多人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因为你厌恶他的行事就把他的诗作当成垃圾。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有圣贤教诲与前人智慧,路上亦有泥泞坎坷和明目景致。这其实是建议后来人在少年求学时,多看看,多想想,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最终学会和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
惟愿以此诗贼事,告诫朋友们:看待事情时,不可带着某种情绪而一叶障目,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用眼睛反馈到心间,中间还须多走走大脑回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