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也有门道

作者: 江苏青蚨 | 来源:发表于2019-09-26 12:25 被阅读0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与吃相关。 吃是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人一旦茶饭不进,也就没命了。

    吃饭也有门道

    ​ 国人见面打招呼,曾以“吃了吗?”作为见面问候语,这不是想请你吃饭,纯粹就是个招呼,类似于外国人的“葛得猫宁”、“哈喽”,答曰“吃了”,也不必当真,只是个礼节性的回应,似乎吃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问吃也就是问好。这种招呼的来源也无从考证,大概是因为饥饿时候的产物,吃成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对大多数人而言,吃是身体之需,一日三餐,朴素简单,投口的菜就是好菜。家常过日子而已。 其实,吃是最有讲究,也最有学问的。

    吃饭也有门道

    吃首先吃的是味。虽说人各有爱,众口难调,但许多菜都有一个被公共接受的基本点,厨师也就是在找这个基本点。

    我国地域广阔,菜系众多,每个菜系都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反映一方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吃甜吃咸,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口味。有些东西在别人眼里是美食,在有人眼里就难以接受。第一次吃臭豆腐,觉得特别不能接受,别人说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我就尝了一块,别人问怎么样,我如实说出感受:吃起来也臭,不喜欢。 有关美食方面的文章典故已经多不胜数,文人吃饭留下不少雅趣文章,多为寻常巷陌的小吃,求的也就是个味儿。汪曾琪先生是个会吃之人,苏北常见的“枸杞头”、“野荠菜”,他能写得活色生香,有声有色,让人齿颊生津;苏州的小吃也不是就陆文夫先生吃过,但他能写得玲珑剔透。较之于常人,文人不仅会吃,而且会品,不但有嘴上功夫,而且有妙笔生花的手上功夫。 好吃之人都难敌美味,要不然也不会“佛跳墙”的典故,管他去了,“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吃了还希望佛主原谅:不是不守清规,只是美味太诱人。

    吃饭也有门道

    吃也看对象。按理说,能在一个桌上吃饭的,应该不算太生分,但项羽在鸿门设宴请刘邦不一样的,那是想取人性命的,那是设好的一个局,虽然未能得逞,但在国人心里产生的阴影至今未能摸去。现在“饭局”一词很形象了,饭不是随便吃的,那里面是有门子的,先得看是什么人请的,知道是谁请的,还会问“还有谁啊?”,得知道是什么人陪的,因为,深水鱼和浅水鱼是玩不到一块的。现在请吃虽然不会要人性命,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请人吃饭似乎成了请人办事的代名词,真正的意图是在吃饭之外的,吃饭仅仅是个“局”,要知道,确实有许多的交易是在饭桌上完成的。当然,也有纯粹的,三两知己,找个适意的地方,围个“红泥小火炉”,斟上一壶酒,或大快朵颐,一醉方休,或细斟慢饮,谈心叙旧,十分惬意。

    吃饭也有门道

    吃还讲究礼节,乡间摆席,礼节最繁琐,规矩最多,什么人坐席,什么人“朝坐”,什么人坐“上风头”,什么人陪席,长幼尊卑,内亲外戚,以至于桌缝、鱼头的朝向都要分清爽的,弄不好会弄出“意见”来。每逢办事,主家都会请一个懂得乡风民俗的主事。至于现在酒店里圆桌上的那些规矩,都是“泊来品”,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吃还讲究个吃相。古代大家庭里对吃相有规矩的,苏州“补园里走出来的最后一个闺秀”张岫云说“家里规矩多……追求坐有坐相,立有立相,吃有吃相,长辈未动筷,晚辈不能先动,晚辈先吃完要说‘请慢用!',吃饭、喝汤不能出声,更不容许碗中有饭粒”。这不是封建传统,现在依然讲究。现在的公共关系课上就有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吃饭不能用碗喝汤,要用公勺舀到自己碗里用汤匙喝并不能出声,不能连筷,菜要转到自己面前才能吃等等。所谓文化,它表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吃有吃相,这也是文化的表现。看吃相,怕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大概来。

    我很佩服能吃的人,“穿是威风,吃是真功”,我更佩服会吃的人,因为,这里面大有学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饭也有门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gg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