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业之路》创业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如何利用企业家精神塑造“未知的自己”?

如何利用企业家精神塑造“未知的自己”?

作者: 好奇动物 | 来源:发表于2017-07-23 16:17 被阅读405次
    如何利用企业家精神塑造“未知的自己”?

    我最近一年都在关注教育领域,主要是对孩子未来有帮助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未来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们教育者该如何设计产品或课程实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当大部分的“已知”都可以在百度上轻松找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让孩子去适应“未知”,这包括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而教育就是培养孩子面对“未知的未知”的能力。

    不单单是孩子,我们自身——职场人士,也要学会面对“未知的未知”的能力。开发个新产品、构思个全新方案、找到新的销售方式等需要这种能力。有个“小世界悖论”:世界越来越小越来越紧密, 但我们接触到的知识和问题却越来越庞大。我们看看你每次百度搜索后页面右边的推荐就知道,往往一个简单搜索会带来好几个我们未曾意识到的问题。

    面对“未知的未知”需要批判性思维可以提出恰当的问题、需要系统性思维构思解决方案、需要开放性智力可以接纳不同反馈、需要合作能力与团队共同完成、之后还要有优秀的观察和沟通能力发现新的问题和机会。。。这一切都是我们曾经的教育系统没有给我的,这就是一种“企业家精神”——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想着如何实现目标,不管自己现在拥有什么,哪怕手上什么都没有。企业家们最重要能力是说服。说服人们相信你所画下的美好蓝图,说服人们自愿跟随你前进。

    这种精神强调的是目的,是未来,而不是资源和现在。在工作中,领导安排的任务往往很宽泛比如提高销售额、增加APP用户量,大企业各项资源和制度都很完善,你可以和领导要预算和资源,但很多小企业往往没什么资源和预算,这时候就要靠你的“企业家精神”了。

    得来不易的工作

    我们公司是由俞敏洪老师投资的在线教育企业,三个创始人都是老师,但对互联网和技术的理解并没有多少,也不清楚移动互联网需要什么的人才?如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创办不足2年的创业企业,却有三个覆盖K12的产品线,但员工却只有12个人。其中7个人都在负责初高中生视频“学渣乐园”的项目,也就是说亲子玩具“一叶长大”和小学教学APP回家学习一共只有5个员工。我负责回家学习的运营工作,我们一个合伙人是产品经理,严格意义上说回家学习的员工只有我一个人,而我的职能就是“增长黑客”——负责APP的用户增长。

    我13年河海大学毕业后辗转多个行业,大四实习的时候在百度推广企业做电销、毕业后去传统门头广告做销售、之后去4A公司华扬联众做汽车客户的开发、之后去新东方做校区市场、最后来到这个移动互联网教育企业,负责APP运营工作。每进入一个新行业我都要学习很多不同的知识,电话销售技巧、传统广告分析、汽车行业知识、教育行业知识、APP运营技能。

    我刚来公司面试的时候,因为没有运营经验被合伙人拒绝了,但是我发信息告诉她“依照经验从事不确定的新产品开发的危险”,并帮她分析了互联网从业者需要的品质和能力之后,她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得到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后,我并未接收到任何培训和任务安排,所有的工作和知识都是我自己去问,去学习的。

    我不仅仅熟悉了公司的三个产品线、并开始搭建APP的媒体矩阵(微信、微博、自媒体),帮助完善网络信息(百科、百度知道、知乎),找渠道谈合作,给APP提出产品方案,偶尔还帮忙编写沪教版数学教材。

    虽然很辛苦,但效果还是有的,一个月就过了实习期,而且2个月薪水就涨了2000。APP的用户数从我刚入职的700多个,到现在3500多个都是在没花一分的市场费用下争取来的。

    这也是一种“企业家精神”,从无到有,没有资源就去创造资源,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恰恰是由于缺乏资源,我现在的能力非常多元,做H5、设计、写文章、编教材、数据分析等。所以从我毕业的第一天到现在,我一直处于不断学习和摸索的状态,过程非常痛苦,被人拒绝、否定,父母也不理解,他们需要的稳定我给不了。

    我的很多大学同学在一个企业稳定工作的比我工资高很多,但我不后悔,这是我选择的路,是我摸索未来的过程!没有这些痛苦,我也不能找到自己的“使命”——通过教育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的能力,我明年会自己出来创业。

    如何利用企业家精神塑造“未知的自己”?

    但我为什么要做这些?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知识,所以在接下来讲系统思维之前我希望大家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掌握这些思维?为什么别人看电视剧的时候你却要苦逼看书?你的梦想是什么?最能让你心跳的又是什么?只有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运用企业家精神。

    与MBA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家精神”和MBA(工商管理)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很难有一个优秀的创始人同时是个优秀的CEO。前者需要“破局再造”的能力,后者则需要“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借助一个形象的比喻是“MBA是把现有的橘子榨出更多的果汁,企业家则是重新创造一个更大的果汁”。所以创业圈都流行一句话“如果你拥有MBA学位,那么你千万别去创业!”

    多变的时代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已经远远高于MBA了,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机会出现,如果抓不住自己的企业从此可能万劫不复。就拿腾讯而言,它进入移动互联网的船票项目——微信,也是内部创业的产物。而且腾讯内部的部门大部分按功能来分:比如通信部门,游戏部门这样,但微信确实一个独立的部门,可见大企业也格外需要企业家精神。

    即使大企业缺乏这样才能的人也没关系,他们有钱可以去收购这类创新企业,但小企业就只能靠“企业家精神”来破局了,在互联网时代,没人能够摆脱科技的寄生属性,要么选择被科技寄生,要么选择死亡!

    但MBA却又是必须的,因为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往往愿意不断创造新的、更具前景的产品和项目,但原有的基础业务是需要人管理的,这就需要有MBA学历的人来负责。

    如何把自己当做一家企业来经营?

    狄更斯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曾经我无法理解这句话,但现在却能明白它的意思,它用来形容现在的体验经济时代再完美不过:存在非常多的市场机会等着我们去发现,但伴随机会的风险却又足够大。风险一方面是技术被不恰当的人利用,比如个人隐私曝光等;另一方面是失败的风险,这其中包括机会成本。

    但这终究是最好的时代,很难在世界历史长流中找到一个任何人都有机会利用技术去摆脱阶层,去为全世界创造价值的机会。借用KK的一句话“现在没有一件事情是已完成,全都是等待完成!”

    与一般人的认知相反,企业家本质是非常害怕风险的。但不同于别人看到巨大的风险就放弃,他们恰恰会通过系统思维把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处理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这就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英雄也会害怕,只不过他们在害怕的时候依旧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

    那么降低风险有个很好的策略——“杠铃策略”,这才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的书《随机生成的智慧》中有详细的介绍,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空余时间去风险最大但成长性最高的项目,其他时间则照常上班。这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非上班时间做的事情必须具备很好的前景,比如读书、画画、写作、出歌曲、开发产品等等。因为这些项目一旦成功一次就会为你未来的发展打开道路,彻底实现财务自由。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白天做新东方市场经理负责学校市场工作,业务时间则是国家一级摄影师,甚至帮明星拍照。市场和摄影貌似不相关的两个能力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所谓的“斜杠青年”,现在挺火的一个词。我自己以前总结了一个人才类型和“斜杠青年”很像,叫做卅型人才,多个不同的能力由一个核心能力连接——核心能力迁移。

    就拿教育来说,现在的教育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业余的专业知识,比如生态系统的物种竞争的原理,另一部分是诸如合作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复杂多变的时代,前者提供给我们方向,后者提供给我们方法。

    我们也应该这样,以打造优质的“用户体验”为目的,学习所需要的所有能力,但这里有个筛选机制,就只无法强化核心能力的知识做到了解即可,无需深度学习。

    就拿我之前设计的IH5小游戏举例子,页面布局和分享话术设计需要考验我文案能力、H5素材的设计需要考验我设计能力、动物声音的收集整理考验我信息收集的能力、制作H5的过程有考验了我程序思维的能力。

    如何利用企业家精神塑造“未知的自己”?

    不过这一些是在为我的“创造力”服务,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成为最具创造力的人”,我记得李开复老师在给大学生的几封信中有提到过,他回国前给自己的定位是“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人”,所以他演讲、出书、创办孵化器帮助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等等都是强化他的影响力。所以你们需要像企业一样,清楚自身的定位,对于能提高定位的能力去学习和研究,剩下的就是找其他人合作,了解自身定位的过程也是找寻合伙人的过程!

    我之前写过一些关于自身定位的文章,我这里只简单总结下,想法、资源和技术。想法主要是以创造性的想法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实现想法;资源指的是充分发掘并利用现有资源(人脉、渠道、产品);技术指的是编程、设计等硬性技术。

    不过你也许会抱怨自己做了那么多,还是没获得足够的认可,尤其是物质上的认可,那是因为你无法衡量自己的价值。

    财富取决于你所创造的可衡量价值大小,比如歌手的歌曲,一首歌流行了我们都知道是谁唱的,所以他配得上很多钱。所以最好进入一个新创企业或者大企业的新项目中去上班,这样才能做到你的价值可衡量,因为人少,假设10个人创造了1000万的价值,那每个人平均100万价值。销售的提成也是这个原理,毕竟又可衡量的价值,销售额。

    另外毕竟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企业家,你需要把自己的优秀“作品”整理出来,就像设计师一样,会把自己设计过的所有图片、文案或网站存在一个文件夹里。国外这方面比较完善, 硅谷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个人官网陈列自己的所有参与项目和智能,同时国外很多APP都有制作人员介绍,点开名字就会跳转到改员工的个人官网上面。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节前的地方。

    如何利用系统思维来经营自己?

    我所知道的思维是三种,机械思维、物理思维和系统思维(复杂思维)。思维的往往伴随着科学技术而演变,在牛顿力学体系支配的科学下,人们往往根据运动三定律就可以根据事物的初始状态得到它之后所在的位置和状态,因此人们会认为未来是可以预判的,基于现实条件再加上一些原理就可以得到未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机械思维方式,是一种线性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

    标志机械思维崩溃的一个关键事件是——海森堡不确定原理,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整个理论当时引发了经典物理领域巨大的震撼,原来世界是不可知的,存在着我们永远无法预测的事物。科学刚就像人类妄图征服世界甚至宇宙的工具,但一旦工具失效了,那么人类只能承认宇宙的伟大的自身的渺小。尤其是之后的量子力学发展,彻底让机械思维观销声匿迹。

    这之后催生出了另外两种思维,物理思维和系统思维。物理性思维也称第一性思维,来源于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他们往往会把事物抽离出来分解到原子电子甚至夸克的级别在研究它们的运动和性质。现在的理解更多的特斯拉创始人马克思提到的“忘记经验,从问题发生的地方开始研究问题解决办法。”

    比如MP3之父勃兰登堡在研究如何让音频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大小的问题上的时候,就利用物理学思维“从源头开始”——人的耳朵研究,他筛选了人耳能够识别的频率并去除无法识别的,最终形成了音频的MP3格式。

    随着混沌系统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整理可以分解为部分,但是部分永远无法反推整体”,因此系统思维(复杂思维)应运而生,即使我知道了初始条件的所有细节(实际上不可能),事情发生中的任何一个极其微小的变化都可以引发整体的巨大变化,就像“蝴蝶效应”。

    系统思维指的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不同于物理思维,系统思维要求的是把物体放到具体环境当中,去观察它与周围事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种动态的思维。

    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新项目、新产品都需要物理思维和系统思维,就拿APP增长任务来说,我首先要考察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我们学习APP在所有学习类软件中的优势和不足;

    之后从系统和要素这个角度考虑——我会先从源头去考察用户行为数据,做好数据采集分析工作。之后我找用户聊天,组织线下活动了解用户真实使用我们产品的感受,同时了解用户行为习惯,常去地点等给用户画像,这样我们未来的一系列动作都可以针对性更强的直达目标用户;最后从要素和要素联系的角度——我要考虑要不要增加用户彼此之间的互动渠道,如何互动?等等。

    这个过程需要让自己变成一个“社会学家”: 观察、提问、执行、测试、反馈这样循环。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去用心观察生活常见的事情已发现被忽略的问题,之后带着这个问题找答案,如果没有答案,恭喜你也许发现了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你需要利用《精益创业》的精神迅速开发个MVP(核心功能产品)来检验核心假设有没有需求?然后根据测试获取的反馈来选择调整方向还是完善产品?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而演变成新的机会,所以在互联网创业圈存在着一个机会带来无数个机会这个说法。

    最后的,我们必须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很多“未知的未知”,所以开放心智格外重要,就像乔布斯说的“keep foolish,keep hungry”,观察并提出恰到的问题需要以开放的心智为基础,能接受不同甚至和你观点相悖的想法,在利用系统思维系统的思考,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但一切才刚刚开始,你需要具备持续的学习和观察能力,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你需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培养“业务的专业”能力,因为它会给你提供视野带来方向;同时对于你核心能力有何帮助的技能你需要沉浸下来认真学习。

    知识和书本并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需要去具体项目中学习,去实践,去分享,去表达。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每个时代都会有很多创造未来的人出现,但那个人为什么不是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利用企业家精神塑造“未知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sm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