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不群的刘德

作者: Ysgd2006 | 来源:发表于2019-04-13 00:30 被阅读18次

    《资治通鉴》编辑了大量的人和事,基本上带有明确的价值导向,烙有强烈的“核心价值观”色彩。有些是反面典型,有些是正面典型。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聊得一个人:河间王刘德,就是一个正面典型。

    刘德,汉景帝刘启的二儿子,汉武帝的兄弟。16岁被封为河间王。河间大约在今天河北献县这个位置。汉代的“王”很多,既不是完全意义上诸侯的概念,也不同于地方官员的概念。论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干部。

    对汉代历史稍有了解的,都会发现一个特点,汉代的很多“王”都会或多或少地卷入外戚、宦官、朝政之争,很少有善终的。最典型的就是七国之乱。但是刘德同志不一样,很有个性和特点,最后终老封地,后世评价很高。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刘德不仅热爱学习,而且还重金收购古书。“以金帛招求四方善书”。要知道,在印刷术发明并大量普及之前,古人要想看书(竹简)的代价是很大的,很多先秦时期的“书”都散落在各地。当时还没有国家图书馆之类的机构予以搜集和保存。刘德就做了个有心人,收集了大约500余册的先秦古“书”。这对于保存先秦诸子文化,功德无量。当然,“好古”的结果就是“山东诸儒多从之游”,也就是拥有大量的“乳(儒)粉”。

    实事求是。母校的校训,每次上课都会经过那块刻字的石头。显然,这不是我党先贤的原创,而是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务得其实,每求真是也”。“冬,十月,河间王来朝,……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馀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答案再明显不过了。刘德面见大哥,不亚于一场考试,而且是现场提问,现场作答。用现在的话讲,涉及社会治理、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如若没有平日的“实事求是”,怎会有朝堂上“得事之中,文约指明”。不仅说得有理,而且言简意赅,切中肯綮。“若人以手指物也”。

    卓尔不群的刘德

    可惜,天妒英才。公元前130年,刘德42岁离世,结束了短暂而富有才华的一生。时任皇家卫戍部队的司令(中尉)常丽听说后,说了21个字。“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朝廷赐予其谥号为“献王”,而献的意思就是“聪明睿知(通智)”。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谥曰献王。”这个评价应该是很高的。

    如果仅仅理解到刘德同志具有很高的个人修为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史学家班固在谈到刘德时,并未局限于刘德个人的修为。因为他深知,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对个体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够跳出环境,有自知之明的,恰恰是那些非凡优秀、卓尔不群者。

    卓尔不群的刘德

    “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鲁哀公和汉代诸侯王的例子一再证明,是人都不能免俗,不可避免于周遭环境、成长经历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德就显得尤为可敬、可贵。他不同于鲁哀公,不同于同时期的诸侯王。虽是皇子身份、皇家勋爵,然而没有“骄淫失道”、“沈溺放恣”,何也?“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刘德,为你点个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卓尔不群的刘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uk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