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2月20日晚上8点,精彩、非凡、卓越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923/8136922390226875.jpg)
在文艺演出环节,伴随着经典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舞蹈演员们化身柳枝,簇簇走进会场,演绎着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中国式”告别,依依惜别。
柳,留也,留恋不舍。送别+柳枝,带上这条柳枝,折柳寄情,带走中国人民的友情,演绎着中国式的浪漫!
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文化底蕴丰厚,“折柳寄情”这一典故亮闪了世界人民的眼,体育与文艺的刚柔相济,一定会让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念念不忘的。
做为一个中国人,我是惊叹不已!
从古至今,“折柳送别”一直是一个古老而富有诗意的话题,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诗经》中便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借用柳与“留”的谐音,来表达出亲人、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到了唐朝,横跨于长安城东灞河上的灞桥,因为是古代东出长安的必经之路,大量相送离别的场景便发生在这里,所以灞桥也成为诗词歌赋中最著名的“送别地”。而生长在灞桥边的柳条,也成了送别的象征物。古代的文人默客们也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和“折柳”有关的诗篇,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比如诗仙李白曾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李商隐吟道:“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因为人流聚集,灞桥甚至还成为了古人眼中“柳色如烟絮如雪”的风景名胜之地,于是“灞柳风雪”作为灞桥一道独特的景致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冬奥会闭幕式导演张艺谋是西安人,熟知灞柳送别的典故,巧妙地用柳枝寄情,书写了离别盛宴,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通过冬奥会闭幕式,也让我对柳树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平凡的树是容易被人们所疏忽。
静心细细想来,我脑海中关于柳树的描述也是一簇簇。
常言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说柳树容易存活,好栽植,所以柳树在村道,埝畔,河边随处可见。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是说柳树是春天的信使,春寒料峭之中,柳树已经发芽,告知人们温暖的春天来了,生长与希望来了。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曾把我们带入早春那美好的意境里。
我每天上班的公路两边是用柳树绿化的,春夏秋最好看,我看着柳叶从翠绿变成深绿,深绿变默绿,默绿变成鹅黄,直至飘落成尘化作泥。
前两年,公路两边的绿化带重新整理规化,桃树,柏树都有栽植,步漫道穿插其中,春天桃花开放,柳枝袅袅婷婷垂挂而下,一片桃红柳绿,好看极了。
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在阳光照射下,每天上班时树荫刚好在右边车道上,下午下班时,树荫也在右边车道上,一天之中不受炎阳的照射,舒服而惬意。
柳树与我,更多的是带给我欢喜,喜欢中国文字的我沉津在柳树带来的喜悦之中较多。
“折柳寄情”让我知道了柳树的寓意深远,中国文化的神奇,更深地了解了柳树的别离之意。
“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离别复离别,攀折更攀折 ……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行人折嫩条,燕子衔轻絮……。”我读着读着会走进柳絮飘飘的意境里,伤感离别也是如此地喜欢。
我更深知自己的知识浅陋,学海无止境,如那依依的杨柳飘飘拂拂,生生不息。
22年年度营第主题文“折柳送别”二十篇1313字,共累积26159字。第12期写作营第二十篇非主题打1313字.共累积26159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