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这件事很快宣传开了,所有的信主兄弟都相信是主的怜悯,为此,给祖父开了祷告会。
祖父母是虔诚的信徒,不含私心的信徒。祖母从小被封建思想毒害,没有上过学,嫁给祖父以后,祖父教会了她识字,写字,渐渐认识了圣经上的字,功劳可以归到祖父身上。
我小时候是和他们一起生活的,经常和他们一起去信主,在主面前,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
现在,我看来,信徒可以分以下几类:
一,虔诚于宗教,视作生命的信仰。
二,社会的弱者及迫害者,这里是“平等自由的”。
三,身陷绝境,决心抱佛脚。
四,表里不一,思想与实践相背离。
祖父母可以分到第一类,耶稣就是他们的信仰,尽管有些行为在外人眼里看来有些愚昧,但总体来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可能是信仰宗教应有的意义。第二类是最揪心的,往往是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排斥,寻求精神上的平等。第三类一般是面对大伤大病之时,愿意最后相信真主救世,往往很多人渡过难关,心态的自愈效果起到了比治疗效果更好的作用。
第四类,是人性的体现。或许就是部分信徒外部团结内部分裂的生动表现。
小时候,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没有太多的寻知,随着思想的成熟,才发现自己所认为的友善背后的一些丑陋,利用别人的信任去获得不应看中的利益。
家里人回来晚,我会去祖父母那里吃饭。正吃饭的时候,一个伯母来了,我还以为要聚会,匆忙把饭吃了。
“我过来是想让你帮个忙”话是说给祖母的。
“你说”祖母还在吃饭,忙了一天了。
“晌午在嫂子那里买一只老母鸡,没给钱,你帮我给她送过去吧!”伯母亲切和蔼。
我想,这点事,都是姊妹,帮一下没什么。
“你怎么不去啊,刚回来,饭还没吃完。”
“她家有狗,我怕狗。”
祖母放下了碗,“一起去吧,黑,有个照应。”
大概有十分钟,祖母一个人回来了,气喘吁吁的。
“呵,都好骗我”祖母不太高兴。
“她们就会坑你…”旁边的婶插了句话。
“就我傻,爱上当。”
我疑惑地问了一句:“就点小事,咋了,不都是一起信主的。”
“狗咬不怕,就怕到时候因为买鸡子的钱有什么矛盾都撒我头上,帮忙不落好。”
我才知道,帮忙的目的是给自己落一个清白,有事算祖母头上。
“你们信主的不都是挺好的?”
“不管咋,耶稣是好的,聚会还是聚会。”
祖母意思很明确,维护信仰的高尚,而面对信仰和生活的两面性,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和谐在于心,在于行,背后需要的是光明。
这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缩影,我们既然在这个社会生存,就应该去面对,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也不是没有人会这样,教育的素养是对这种思想的治愈,和谐社会是每一个生活实践者共同创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