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自幼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最终却甘于平淡;有的人本来万事来之顺其自然,最终却被命运推上时代的巅峰!时也,势也!刘亭长作为一名秦朝基层公务员(派出所所长)以四十八岁高龄投身革命,反抗暴秦。之后,在革命的道路上鬼挡杀鬼,魔挡斩魔。那也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什么豁不出去的。暴秦被推翻后,又经历彭城之战、荥阳之战、鸿沟对峙、垓下之战等战役,最终于公元前202年彻底战胜革命世家兼战神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政治这盘棋只有迎来送往,从来没有棋罢收场。刘亭长端坐在王朝的龙椅上畅想着天下山川尽归汉图。正得意间,忽然心中一凛发现战争并没有结束,只是对手换了而已!
刘亭长君临天下时冒顿已先他一步完成了草原一统,并开始了对这个新生政权进行试探性攻击。而刘亭长除了要应付这个不安分的草原邻居以外还有个棘手的问题亟待他去解决——汉初七大异姓王!
当年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搞定战神项羽,刘亭长一口气封了七个异姓王。即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最终也有赖于这七个盟友的鼎力相助才彻底打败项羽。如今大局已定,七个盟友也跟着裂土封王。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刘亭长从容的笑脸下潜伏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俗话说共患难易,同享福难。在围攻霸王项羽时刘亭长亲眼目睹了这几个盟友的手段与实力。如今自己的天下被他们分了一多半,在刘亭长心里这无异于在自己头顶上悬了七把利剑。这七把利剑任意一把掉下来都能给自己造成灭顶之灾。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刘亭长对七个异姓王的猜忌之心越来越重。
就在刘亭长称帝后第二年,宿敌项羽的部将钟离眛逃亡楚地投靠楚王韩信。韩信与其有故交,于是便收留了他。如此一来,楚王韩信窝藏反贼,意图谋反的传言很快就传到刘亭长耳中。这一次刘亭长慌了。韩信兵法卓绝,人称“兵仙”。当年垓下之战击败项羽,韩信起到了决定作用。如果别人谋反,还可以依靠韩信去搞定他们。但若是韩信谋反,那在战场上又有谁能搞定得了韩信呢?!于是在长期猜忌之后刘亭长果断出击,以游览云梦泽召诸王前来开会的名义诱捕了韩信,并收其王爵改封为淮阴侯,囚困于洛阳。用这种政治手段解除那些封疆大吏的军政大权在封建社会屡见不鲜。
搞定韩信之后,刘亭长把目光投向了占据战略要地的韩王信。此时冒顿也 在北边频频越过长城侵扰汉土,给汉王朝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刘亭长决定采取一石二鸟之计,以拱卫边疆为名调韩王信到晋阳防御匈奴。一来可以试试冒顿的实力,二来可以以此消耗韩王信的实力,甚至可以解除来自韩王信的潜在威胁。
韩王信治理封地、带兵打仗的能力一般,但吹牛表决心的能力能甩其他诸王一条街。当接到自己被调往晋阳防御匈奴的诏书时,韩王信立马给刘亭长回了一道奏折:“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看到没,人家嫌晋阳离战场太远,请求一步到位,陛下您干脆直接把我调到离火线最近的马邑去,到那里我才能更好地守卫边疆!刘亭长看了韩王信的上书感动不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爱卿一路保重!韩王信于当年上半年就带着一帮文武手下到了马邑,准备与冒顿一决雌雄。
天赐良机,韩王信到马邑那年秋天冒顿就带着兵杀来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据《史记》记载:“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韩王信士气满满地到了边塞重镇马邑准备建不朽功业,结果几战下来功业没建成,反被冒顿打的头冒金星,连连求饶。
紧接着据《史记》记载:“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韩王信没能等到援军的到来就献出马邑,投靠匈奴,而且反过来攻打汉朝。
韩王信由信誓旦旦守边抗敌到兵败投降,倒戈相向。这件事司马迁给出的解释是韩王信因派使者向匈奴求和而受到猜忌,又因害怕被朝廷诛杀而转投匈奴。表面上看这两件事顺理成章,但根本原因应该还是刘亭长容不得异姓王的存在,这一点韩王信也必定心知肚明。试想一下,如果刘亭长真的怀疑韩王信勾结匈奴,恐怕就不会派人责让他了,而是趁其不备,突然出手。这一点可以参考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收服韩信等事例而推测出。反过来,韩王信反叛的更多原因也是已经料到刘亭长不会容忍有异姓王的存在。否则何以在还未被定罪的情况下就担心到会被诛的地步!因此可以认定韩王信的叛变与其说是因军事事件引起的,倒不如说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原因。
韩王信北上防御匈奴事件的始末是汉王朝与匈奴正式交手的开始,也成了汉初第一乌龙事件。从韩王信叛逃匈奴这一事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东亚已经形成了汉、匈两大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
接下来冒顿以韩王信为先头部队率匈奴大军向南发起进攻,不日就抵达太原近郊。刘亭长见对方势头之猛直逼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情急之下亲自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上抗胡。汉、匈之间第一次大决战随之爆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