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几行青史文字,窥探古人立命安身的处境,这本就是最难的事情。文字是冰冷的,晦涩难读的古言更是如此,“所获非所表”已经是读书常态。我们所读到的历史人物,不过是以时代文化对古人的人设描边罢了,有谁能真的置身其境,以一个穿越者的心态来体会古人的处境和心态。
在经过了较为充足的准备以后,今天,我想试着跟董卓聊一聊。
董卓无疑是一个成功者,至少在整个中国历史当中,能取得这种成就的人是凤毛麟角。老子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成功与失败也存在一个必然的转换过程,所不同的只是转化周期的长短而已。以今人为例,短短数十年间,登顶巅峰又凄惨落幕的人不胜枚举,我们不能因为许家印最后失败了,就否认他曾是一个辉煌的成功者,因为他们都曾经达到了常人不敢想象的高度。
从董卓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草根想要成功,所必须具有的三条特质。
第一,野心。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的时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而项羽则更气盛的说道:“彼可取而代之”。
一个平凡的人想要成就大事,野心是第一要素,如果没有封王拜相的野心,不可能有登顶巅峰的机会。这是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所生存的环境,决定了他将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叫花子羡慕比他混得更好的叫花子,而不会去羡慕有钱的财主,更不会去羡慕皇帝。可有个羡慕财主的叫花子却成功了,他的名字叫作陈寿亭;有一个羡慕皇帝的叫花子也成功了,他的名字叫作朱元璋。
同理,像董卓那样生于边野的平民,因为有“关西出将”的传统,常人能谋一个校尉就算是鸿愿了,可我们观董卓的发家史,从很早的时候他的野心显然就远不止此。
所以,董卓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所取得的成绩是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所谓“意识决定位置”,你能想的多高,你才能爬到多高的位置,这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汉末群雄,如曹操、袁绍、袁术、陶谦、刘焉、刘备、孙坚、吕布等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都是成功者,因为他们“想他人之不敢想”,所以才能“做他人之不敢做”。
第二,资源。
董卓的资源是什么,如果在汉朝盛世,董卓可能很难有什么大作为,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倚靠的资源。但生在汉末乱世,事情就不一样了,他的西凉出身,就成了他的资源。
《后汉书·虞诩传》说:“谚日:‘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汉朝的西凉以西,是羌人和胡人杂处的地方,有很多游牧民族生活在那里,他们经常进入凉州抢夺抄略。凉州百姓因为常年和他们斗争,所以民风剽悍、惯于武斗,拥有很悠久的尚武传统。而董卓更是练就了一身超绝本领,《后汉书·董卓传》说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这就具备了从军担任武职的资格。
而他真正的资源是,他常到羌胡所居住的地区游历,和他们的豪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西凉地区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为他日后从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的部队中除了凉州兵以外,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由羌胡兵组成的,而凉州兵和羌胡兵的战斗力正以强悍著称。
著名女诗人蔡琰有一首诗,其中写董卓部队进洛阳的场景:“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可以说,这是董卓赖以起家最大的资本,日后他凭借这支队伍数次征战,渐渐地打出了一支庞大的西凉军。皇甫嵩的侄子曾经对他说:“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可见这个时候董卓的军事实力之雄。
所以,董卓具备获取资源、利用资源的特质,并且利用资源的“马太效应”,让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迅速放大。
第三,人才。
董卓在担任军司马的时候,有一次讨伐叛乱羌人有功,朝廷赏赐他丝缣九千匹,可董卓却说了一句话:“功劳是我立的,但赏赐应该分给大家”,所以把赏赐全部分给了手下将士。
也正因为如此,他手下才聚集了一班将领,如胡轸、杨定、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李蒙、王方、段煨、董越、徐荣等,都对他忠心耿耿。
任何时候想就一番事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根本,纵观历史,很多成功者在个人能力上都不出众,但是他们有一点必定是异于常人的,那就是御人之术。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项羽和刘邦,刘邦个人能力很拉胯,但是非常会用人,身边也有很多人可用,所以最后成功了。而项羽勇武天下无敌,个人能力很强,所以就刚愎自用,最终败给了他瞧不起的刘邦。
以上三条就是董卓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称之为“天地人”三道。
纵览千古英雄人物,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莫不都具备以上三条特质,而且是缺一不可。有野心才能有目标,有资源才能具备实现目标的可能,有人才方能合理的调度管理资源,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拿刘备来举例子,他有野心有目标,可始终是潦倒无依、寄人篱下,空有创业的大志却无从做起。直到占据了徐州,才算是有了自己的资源,徐州物阜民殷、带甲十万,可他却依然是落荒而逃,状如奔虏,这是因为他所具备的人才无法驾驭现有的资源。直到刘琮投降曹操以后,他从荆州带走了一批人才,后来又有了诸葛亮的加持,最终才得以三分天下。
具备了“天地人”三道,必然就会取得一定的成功,这一点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出反例。但是,能取得多大的成功,成功能维持多久,则取决于运气和领袖的个人能力。
董卓的能力是存在明显的短板的,而且,董卓的成功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运气而得到的东西往往因为能力的短板而快速失掉。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同样大有人在,陈胜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其后则有黄巢、张献忠之流。清朝入主关中,也占了很大的运气成分,可清朝的国祚能延长二百年,是因为开国的前几位皇帝个人素质很高。
可董卓就不一样了,他出身边境行伍,性格直而粗率,可以说缺乏足够的智谋和御人之术。凉州兵将是大都是以利结,但入主朝堂之后,大汉的世族公卿是不可以单纯以利结的,这就需要他具备相当的帝王权术,可惜董卓没有。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驾驭缺乏准备的权力就如同在钢丝上独舞。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董卓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他最终失败。
透过历史的字缝,我可以清晰的看到,董卓在入主洛阳之后,真的是做了很大的努力。常言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性格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改变。
董卓的创业团队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团队几乎是清一色的武人组成,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心腹谋士。所以,如果不是因为十常侍之乱,他不可能突然入主洛阳,就像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一直碌碌无为一样。
他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短板,更明白自己的处境,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启用像黄琬、荀爽、周毖、伍琼等名士,而且对于他们的建议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因此,也就犯下了第一个致命的错误。
错误一,用人不当。
袁绍公然反对董卓,逃到冀州,董卓本意是行文捉拿,可周毖和伍琼却以一番“为你好”的说辞,说服他封袁绍为渤海太守。后来,二人又说服董卓,任命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人为州郡长官。
而对于自己的部下,董卓没有任何提拔,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手下是群什么人,所以没有让他们担任朝廷职位,只是仍旧在原军中任职。
从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此时的董卓,实在是非常的努力,他在努力的让自己扮演一个合格的“三公”角色,这一切可以说都是他强迫自己作出的改变。
可即便是这样,还是有无数的人反对他、排斥他,而那些表面顺从、脸上写着“为你好”的人,私底下却又在憋着害他,他实在是低估了世族名士对他的敌意。
这一切的原因,除了被人窜弄着废帝之外,更多的是世族名士对董卓窃取政治果实的痛恨。说到底,正是因为没有一个靠谱的心腹谋士,所以董卓在洛阳要独自面临着无数的谎言、欺骗与背叛。
伍孚向来被董卓信任,有一次散朝后,他到董卓的内阁求见,两个人说了一会儿话后,董卓亲自把他送到阁外。前一秒两个人还有说有笑,后一秒伍琼从朝服里亮出了匕首,举刀就刺,幸亏董卓力气大且反应敏捷,这才躲过了一劫。刺杀不成,伍孚破口大骂,董卓不得不杀之。
周毖是名士,也是董卓的同乡,而且是老战友豫州刺史周慎的儿子,当初他和周慎曾经一起在西凉讨伐韩遂、边章,有着不俗的交情。正因为如此,董卓对周毖十分重视,任命他为礼部尚书,负责官吏的发掘和任命。
结果,他所举荐的袁绍、张邈、韩馥、刘岱、孔伷等人,在到各州郡后不久就反水了,成立了所谓的“讨董联军”。讨董联军可以说是董卓失败的直接外因,而联军的组成者,竟然一大半都是周毖举荐的,其中包括最关键的人物袁绍和张邈。
可以说,如果不是周毖,或者说,如果董卓没有对名士们言听计从,所谓的“讨董联军”就不会存在,虽然他最终免不了会失败,但至少会延迟一些时日。
讨董联军成立之后,董卓对名士的信任可以说是差到了极点,他知道这些人是靠不住的,所以他不再压制自己的性格,完全释放自己边郡莽人的天性,大肆的罢黜、屠杀大臣,而且把董氏的亲族都任命为高官显位。
如果是这样,凭借着自己强悍的军事实力,强行架空群臣和天子,也不是不可行,可他却又犯了第二个致命的错误。
错误二,并凉矛盾。
在进入洛阳之后,董卓陆续的吞并了多股军事实力,军队总数不下十万,可以说是全国最强悍的一股力量。其中,除了他原本的凉州军队以外,数量占比最大的就是并州军队。
并州军队在丁原死后,掌握在以吕布、张杨、张辽为首的并州将领手中,编制保持着相对的独立。
可从两股势利合并以来,不管是将领还是普通士兵,都存在着很深的矛盾。凉州军本身有很强的排外性,凉州军的将领绝大多数的都是凉州人,辽东人徐荣在凉州服役多年,都受到了很深的排挤,就更不要说并州军了。据史料记载,凉州人对并州人充满敌意,他们甚至在凉州军内部的清除并州人,导致很多并州人被杀。
将领之间的斗争同样也是如此,双方经常的相互敌视,相互掣肘。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董卓派胡轸和吕布攻打孙坚,结果两个人相互敌视,最后导致军中大乱,被孙坚打败。而唐太子李贤的注解引《九州春秋》说的更详细: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胡轸性格暴躁,在临出发前誓师说:“这一次出兵,一定要斩一员青绶将军”。吕布为首的并州军听到都很生气,于是在战前相互叫嚷着“贼兵来了”,结果引发军中混乱,从而被孙坚打败。
汉朝官制,食俸比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使用银印青绶。而吕布当时为中郎将,俸禄正是比两千石,所以胡轸说的“斩一青绶”,其实说的就是吕布。由此可见,双方矛盾积攒的有多么深,以至于弃大局于不顾也要相互倾轧。
可见,董卓并不善于发现和调和这种矛盾,结果变成了一加一小于二的现象。
而董卓自身和吕布也有矛盾,《三国志·吕布传》主要记载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董卓脾气暴躁,曾经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向吕布掷戟,另一件就是吕布和董卓的丫鬟私通。所以,后来王允巧施“美人计”,致使吕布和董卓“父子相戕”,这虽然是小说之言,但历史上吕布杀董卓也正是受王允蛊惑。
所以,吕布反水刺杀董卓,表面上看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内因却是凉州军对并州军的长期倾轧。
而刺杀事件本身,正是综合了董卓所犯的两个致命错误的结果。纵然对世族名士已经很防备,可还是被王允给阴了,而作为一直受“凉州系”倾轧的爆发点,吕布选择拿董卓来祭了戟。
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董卓,他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一个人,一个风光一时的枭雄人物。
他为自己的理想和野心,也曾经付出过无数的努力和尝试,奈何因为他的性格使然,最终持名器而亡。操恃名器者不详,所以古人认为,担任自己不能担任的职位是危险的,可惜董卓见识不到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