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橙子园精品文集
故见(之二)——阆中南津关古镇

故见(之二)——阆中南津关古镇

作者: 浪迹天涯vive | 来源:发表于2023-04-03 12:31 被阅读0次

      南津关古镇,为阆中嘉陵江南岸古渡口,自古是商贸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背依锦屏山麓,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古街虽短狭,然有古风古貌,古色古香。细细品味,有古韵悠长,别有风情。

      有诗云:“悠然一叶飘峰前,云影涤江轻叩舷。安得飞仙送云台,饱读天下第一山。”说的就是锦屏山下南津关渡口。又有诗云:“孤舟初泊阆州城,水碧山青似有情。”说的还是这儿。

    而今所见是仿古建筑。2010年被拆毁,当时曾引发社会争议。虽非原滋原味,漫步小街,也是充满诗情画意。

    (一)外出游历,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风土人情不可不体会。在这里,感受市井烟火 ,回味古蜀道的故事,体悟惬意生活,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走进街道门口,当先入眼的就是那个悬空茶壶,转圈看了又看,原理很快就搞清楚了。从壶中倒出来的水流中间有一根水管,全靠这根水管的支撑并输送水。这是古老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一种简单奇观。静静看一看,不用坐下来慢慢细细品茗,也能感受到舟马劳顿后,歇息下来的轻松舒服。

    走在小街上,脑海里全是古时候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商旅画面,吆喝着、歇息着、交谈着,夹杂着南来北往的不同口音、方言。在热闹中显示着人气与繁华、安居与乐业。

    不过,在南津关古镇溜达,对我来说,见到最多、感悟最深的,还是那些与35年前老家似曾相识的日常工具用具,那些记忆深处的点滴,隐约有点儿时、少年、青年的生活场景,那种曾经使用过、很熟悉的感觉,使内心里瞬间便有了些悸动。

    看到那些老家里曾经用过的风车、石磨、石碾、蓑衣,还有那些竹椅、竹篓、竹筐等竹编用具,以及那铁匠铺、榨油坊等,日常生活所需齐全,便有了对那些传统工具用具以及对当时生活回味无穷的味道。

    大浪淘沙,不会挽留。历史不舍,未来可期。岁月总是会把不合时宜的东西靠岸留存,带着记忆永远向前不回头。

    李商隐有诗云:“嘉陵江水此东流,望看驿中忆阆州;若看阆水还入海,阆州应有更高楼。”那个时候只能凭想象,而今天空之中的卫星却可以了然。小溪流水入大河,万江归海东流去。阆中吉祥地,集山水之灵韵,得天地之独宠。

    而今,它从历史走来,往日的故事说不尽,历史的情怀永留存。必然,它更会走进新的历史空间,演绎更新更精彩的故事情节。

  (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者生存,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智慧。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品格。紧密依靠大自然,尽快适应大自然,时时与大自然互助共赢、和谐共处,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文明。

    (1)风车,又叫风谷车,也叫扇车。手摇扇风,半大小孩子都能操作。用来除掉稻谷、麦子、包谷粒等农作物实籽中的,那些瘪粒、皮屑等杂质,工艺制作精美而复杂。据说为鲁班发明,北宋时就出现了,可谓源远流长。它是比扬谷更精细化的去粗取精工具法门,很显聪明才智。

    有诗云:“后人仍谓劳,风车机更深。”“朱门正役风车苦,不识山中有此凉。”可见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用具很重要,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发明创造新的更先进的工具中成长进步的。

    这不仅仅是人的头脑、肢体的异化,更是人类社会关系与认知的异化。异化是会连锁反应的,异化才是进步,异化才是成长,异化才是发展。

    (2)石磨,又叫磨子。由岩石加工锻磨而成,圆柱形,上下两个磨盘,下面再加一个圆圈的沟槽,还有木制推臂等附件。用来磨碎粮食作物,加工成粉状便于食用,非常方便实用。20岁以前,只要是不上学或放假在老家里,除了砍柴禾、拔猪草、抬水或挑水,就是这个活干的最多,基本上天天要干,叫推磨子。太小的时候,一个人推不动,就和弟弟两个人把臂推磨,妹妹就站在磨子边上,随着磨盘转动,一下子一下子的,放置待磨的谷物豆类之物。

    在南方基本都是人力推磨,我记得玉米磨得最多,磨成粉,与我们拔回来的猪菜搅拌一起,喂猪食用。待猪长大,杀了吃肉,才是回报吧。一圈又一圈,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童年和青春的记忆就在磨盘的转动中留了下来。在没有通电的日子里,天黑了就点上煤油灯,在昏暗的光线下,我和弟弟妹妹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学习成长,一天天远离磨盘,一天天远离故乡,一天天亮堂起来。

    另外,还有一种石碾工具,与石磨有相似功能,也是过去庄稼人用来碾碎谷物、加工粮食的工具。我觉得在北方农村用的多,因其大而重,基本都是用牲口拉动,人力可是费劲。小时候在老家只见过用木头和竹子做的碾子,没见过石碾。

    在民间,磨盘转动体现沧桑岁月痕迹,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之意,表示祈福转运的愿望。石磨和石碾一样,逆时针推动。传统文化里有逆时上升、顺时下降之说。有诗云:“少皞磨成白玉盘,六丁擎出太虚宽。”“用尽自己心,笑破他人口。”“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氇现子变作狗。”只有坚持才有收获,做好自己才有自在。

    时光深处,岁月留痕。磨谷磨豆,磨出人间烟火。碾过日夜,碾过晴雨,碾过春秋。槽痕磨平了再凿上,时时见证岁月流光。逆势而上,契而不舍,转了一圈又一圈。解愁了红尘故事,也解愁了时光盛宴。

    石磨也罢,石碾也罢,走出了岁月,却走不出乡野;走出了历史,却走不到未来;走出了价值,却走不出情怀;走出了烟火,却走不出思念。

  (3)蓑衣。用山野里到处长得都有的棕榈树皮手工编织而成,用来遮雨挡风。那个时候在农村雨天里干农活的必备用具,同时还能暖背暖肩,也挺简单实用。直到化纤产品普遍使用后,才结束其历史使命。

    那时的农村生活,一蓑衣,一锄头,掘出了世间多少酸甜苦辣等人生百味。一蓑衣,一杆浆,划走了世间多少悲苦哀愁等不如意。

    据查,古往今来,与蓑衣有关的诗词很多,可见其实用性与诗意性俱佳,生活性与情谊性皆有。比如有诗云:“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既接地气,又有情怀。既显烟火,又现美景。

    很多时候,蓑衣也是诗画之作不可或缺的点缀。试看试想,烟雨朦胧中,身披蓑衣的勤劳者,或赶牛耕田、或躬身插秧、或垂钓江边、或划着扁舟,或牧牛草坡等等,那会是怎样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

    看得不多,想的不少。本文结尾,引用张之洞在《锦屏山歌》中的精华结尾:“我劝蜀人惜名胜,荒岁勿使山灵羞。”呼应那些乱拆乱毁古建筑的行为。今天读来,还是令人正聋发聩,令人深思。

    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上,都应该有“惜名胜”的思想。传统文明和技艺都需要保护和传承,能用则用,不能用则“供奉”起来。

    毕竟,历史最有价值,记忆最赋情怀,故事最抚人心,梦想最是美好。

相关文章

  • 我只想你

    不想看西岭山 千秋积雪 不想看南津关 百年岁月 我只想看着你 看你眼眸里光影一掠 不想听嘉陵江 滔滔流水 不想听阆...

  • 我只想你

    不想看西岭山 千秋积雪 不想看南津关 百年岁月 我只想看着你 看你眼眸里光影一掠 不想听嘉陵江 滔滔流水 不想听阆...

  • 阆中半马行

    阆州不啻桑梓地 三旬归来复天真 旧游故径全难觅 近乡情怯羞问人 阆山阆水人情烈, 忆人忆貌忆同门。 四十二里奔逐却...

  • 过上津古镇

    岭上桃花分三省,楚江春色半入秦。 东风有意挽新柳,暮色无边归上津。

  • 水晶晶的南浔古镇,四象传奇,水乡风情

    西塘、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和南浔,并称江南六大古镇,每个古镇各有特色,其中南浔古镇我去过两次。 南浔古镇,地处浙...

  • 心恋阆中

    阆山阆水半袖多, 谷涧钟磬无闲休; 方见一程风雪起, 落了白绫阑珊处。

  • 见故

    仿似陌生的旅途,充满荒芜的沙土, 我在古墓上面坐着吸烟,一阵阵陈腐, 天凉了三度, 沙丘缓缓移过眼前一条不存在的路...

  • 长相思.中南路

    中南路,中南路,见时别时同一处。 尽了相思苦。 中南路,中南路,人已别离在旅途。 相思心上浮。

  • 故关秋

    丘枫散入愁,风凋碧楼,谁堪忧、情深何处留? 人生几度秋,故关回首,相思路、铮铮铁骨柔。 (此篇作于两千一十四年秋,...

  • 9.27

    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 唐·元稹 忆君无计写君诗,写尽千行说向谁。 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见(之二)——阆中南津关古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wd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