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谁结婚?”
“结了婚不就知道啦!”
这两天我连续看了两个视角的爱情故事,所以分享分享。
当然,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和爱的人结婚。
首先,我要讲一个故事。
汤姆对莎莫一见钟情。
汤姆是一个喜欢蓝调英伦摇滚,相信爱情,相信命运的小伙子。
莎莫是一个漂亮,阳光,有自己主见的姑娘。
女孩莎莫不相信有命运有“真爱”存在,她从来不想成为谁的女朋友。
男孩儿相信真爱,视她为真命天女。他有很多浪漫的幻想。
他们从相识相爱到最后分开正好500天。
这500天,两个人一起牵着手逛CD店,在公园里聊天,一起看电影,做一些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傻事然后相视大笑,在夕阳的余晖中,将自己最爱的建筑画在她的手上,也在浴室里尽情地做爱。他们像每一对普通的恋人一样,享受着恋爱中的浪漫点滴,当然,除了他们并不是恋人这件事以外。
这500天,有甜蜜,有失去,有争吵,有此起彼伏的心事,也有很多单方面各自的幻想。故事的最后,好久不见的她们相遇了,女孩子已经做了别人的妻子。
男孩子问她,你连成为别人的女朋友都不愿意,为什么会选择成为别人的妻子呢?
女孩说:“那天我正在一个熟食店,读《道林·格雷》,正是这个时候一个男人走向我,问我关于书里的问题,后来这个男人成为了我的丈夫。我觉得大概这就是命中注定吧。”
认识莎莫的第500天,男孩子也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遇到了另外一个阳光灿烂的女孩子。
这个故事说的不是一个爱情结果,而是一种相爱的过程。相爱无常,甜蜜纠结时时刻刻都相互伴随。
大概率,爱情的发生,得两个人同时相信这是命中注定。光信还不够,还得相互倾听,相互扶持,相互成就啊。
接下来,我要讲一个爱情现象。
从感性的爱情故事里抽离出来,看一个理性的现实。
假设你是一个能力非常强,名校毕业,有一份高薪收入的工作。现在,你要从两个潜在结婚对象中做出选择。一个是你的高中同学,当初有过纯真的感情,但是现在没在一处工作,收入水平比你低。另外一个是和你同一工作领域的人,收入水平和你相当,甚至有可能是你的同时。
你会选择哪一个?
现实生活中选哪个的可能都有。但是经济学家更希望你选哪一个——经济学家希望你和你的高中同学结婚。
这和感情没有关系,经济学家只是希望人和人的收入差距能缩小一点儿。
去年经济学家泰勒·科文发表了一篇文章,讲了美国社会婚姻和收入的研究。主题是——强力夫妇的婚姻加大了收入不平等。
文中用了大量的数据调查,显示了美国人对婚姻的选择,实实在在的倾向于强强联合。律师找律师,经济学家找经济学家……财富和天赋都在婚姻市场聚集。而强人家庭的结合,会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他们也更加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对社会而言,强人家庭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强强联合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阶层会越来越固化。
不过这个研究的主要变量是个人收入,在我们的文化里,可能更加关注个人的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价值观,人品等等。
收入差距加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真实世界从来不会一概而论,总有各种各样的特例。但我们真的有理由相信,未来大家的选择更多的是强力的人结合在一起,培养出强力的孩子。
嗯,也别太悲观。我感觉我们这一代还有机会靠勤劳致富,不过是辛苦一点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