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体化德育思考

一体化德育思考

作者: 晴晴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2-17 06:27 被阅读0次

    赵广忠:中国教科院中国德育杂志社发展中心主任

    本文根据作者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的发言整理而成。

    今天我站在德育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或者教育媒体人的角度,谈两点感受和思考。

    第一个感受,我从下午各个地区的介绍中了解到,我们各地区的德育工作,目标是政治正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个感受,各地区的德育工作体系构建得科学、合理、规范,德育目标明确,德育途径清晰,德育载体丰富,德育形式创新,德育评价多元。例如: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谈到的要树立“整体育人”理念,坚持“四化”(一体化、课程化、活动化、“贤文化”)的工作思路,突出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培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不仅要坚守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发挥课堂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重实践育人,让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积极体验,实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还要注重协同育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共育模式成效显著。可能有人觉得我说的都是一些官话、套话,其实不然,我是结合自身的思考来给大家做一个总结。

    近几年,我去山东地区的时间多一些。2016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专门发布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他们是四位一体,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我跟很多校长交流时问过:“难道把这四个内容全做了就是一体化了?”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专门找来省里的文件,也和当时制定文件的一些专家组成员进行了交流,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应该是有很多内容的。今天的论坛主要是谈“课程育人的系统性与一体化”,课程育人是主渠道,也是主阵地,如果没有系统性的话根本就不可能谈一体化的问题,反之,课程一体化首先要具有系统性。今天我就重点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考。

    谈到德育一体化,应该有几个维度:第一个,学段的一体化,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大中小幼”学段衔接教育一体化;第二个,内容的一体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融合教育一体化;第三个,机制的一体化,我们的家校社共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一体化。第四个,规律的一体化,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成长规律的一体化。第五个,目标的一体化,是指学生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转化的培育养成,希望解决学生真正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问题。

    我具体说说几个一体化的目地。

    一、学段一体化的目地

    学段一体化的目地是要做到大中小幼学段衔接教育一体化。从刚才各地区的介绍中了解到大家在中小幼一体化方面做的都很好了,我想重点提醒的是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命题。随着新高考改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拔对高中教育课程体系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内容一体化的目地

    内容一体化的目地是要做到五育并举,相互融通。比如德育与智育的学科渗透融合教育,再比如德育与体育、德育与美育的,今天我听到很多关于劳动教育的讨论,我们就以劳动教育为例,比如说“以劳养德”“以劳启智” “以劳健体”“以劳为美”就是劳动教育和各个学科的融合。

    三、机制一体化的目地

    协同育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协同机制构建和具体实施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家庭与社会的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我看过很多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的经验介绍,学校有组织机构健全的家委会,家长能够参与学校的常规的事务性管理,也能够进课堂开课程,还能够协调各行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等。但我认为还不够,真正的协同既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比如浙江兰溪市教育局提出的“联村导师制”,最初教育局主动与各社区、企业、和行政村联系建立人员、场地、内容等保障机制,利用社区文化馆、文化大礼堂、祠堂、企业会议室等场地开展一些安全教育、禁毒教育、防溺水教育、传统文化的地方民俗教育、消防演练等,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习德,在生活中体验。目前已经做到以教育行政和学校为主导,引导家庭、和当地的文明办、综治、公安、司法、民政、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四、规律一体化的目地

    规律一体化的目地具体是指德育内容要做到分段分层教育。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来设计我们的课程和活动内容。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我曾经见过很极端的案例,某地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候遴选了一批中小学做试点,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各学校做的内容都差不多,比如说小学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内容,有的初中也在做,有的高中还在做,只是有些方式方法不同。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很不幸的上了这三所学校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五、目标一体化的目地

    目标一体化的目地是认知与行为的一体化。希望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这也就是我们的目标。

    这些话题里有很多内容都是老话题,但是从目前来看,并没有统整起来谈德育一体化,更多是谈其中某一个段的一体化。不管怎样,具体的都要落实到学校中去。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怎么体现?我个人觉得需要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育人目标具体化。现在好多学校提自己的理念,提自己的特色,但是我们看下来效果真的不是很好,还是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比如幸福教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提法,但你去看他实际开展的德育工作,和他的理念、育人目标结合得都不是很紧密。不管学校提关键词式的还是提口号式的育人目标都没问题,关键在于你怎么解读你们学校的育人目标。

    我提供一下解读育人目标的思路,首先要思考我们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那么也可以理解为党和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个人发展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我建议要分解到“品质+能力”这个层面,比如说勇气、责任、担当等这些都算品质,学习力、领导力、合作能力等这些算能力。为什么我建议大家要做到“品质+能力”这个层面呢?政策依据是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都提出要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乐观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友爱宽容、自尊自律、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另外有一些品质和能力是可以进行行为评价的,比如审美、坚韧等可参考积极心理学提出的24个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有个专家团队在做学生学习力的研究,比如说学习力的提升一定和阅读、记忆、专注、总结、提炼等有关系,当然我们还要看学习力本身的属性。刚刚进入学校的大部分孩子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真正达到我们期望的那种热爱学习的阶段是需要过程的。比如,可以把学习分成四个阶段,进入校园后,大多数的孩子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经过我们的引导、培育,他可能会做到学会学习,再到主动学习,最后到热爱学习,培育和养成都需要过程,也要符合规律。只有分解清楚了再去做课程设计、活动设计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家都在谈德育评价难的问题,其实目标不具体,评价内容就很难做。如果德育目标具体化了,那么评价内容也就相对来说会容易一些。

    第二个,德育目标具体化后,我们再思考通过什么途径、什么载体、什么形式来开展工作。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里已经很明确了六大途径,至于什么载体我个人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什么内容。还有就是形式的创新,今天在会上已经看到了很多地区的创新形式,我就不再多说。最后再谈谈德育评价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学校的德育评价一定是要评育人目标的,也就是说,你的育人目标有什么就应该评什么?这个所谓的“评价”更像一种检测,它是为了检验和修正学校的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目标、有途径、有载体、有方法,做了很多的课程,搞了很多的活动,但最终的实效性会怎么样?要有一种手段来判断。

    总之,要想把德育工作做实、做细、做小,一定要从德育目标、实施途径、教育载体、呈现形式、评价手段上下功夫。

    点击视频,查看赵广忠主任现场演讲花絮,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体化德育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bw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