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治长篇第五·一八(110)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钱穆译】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忠了。”子张说:“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说:“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忠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子张又问道:“崔杼弑齐君,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又到别一国。他又说‘这里的大臣,还是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了。这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清了。”子张说:好算仁人吧?”先生说:“那只这一事堪称为清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
【杨伯峻译】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代,]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可算尽忠于国家了。”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无理地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又到了一国,又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清白得很。”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傅佩荣译】子张请教说:“楚国宰相子文,三次出任宰相,没有得意的神色。三次从宰相去职,也没有不悦的神色。去职时,一定把过去的政务,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尽忠职守。”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呢?”“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全部放弃了,离开齐国。到了一个国家不久,就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再度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久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然后又再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洁身自爱。”再问:“他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呢?”
“三已之”的已作动词用,指停止,现引申为罢免、辞去。“违”,离开。忠和清可以不译,傅教授分别解释为“尽忠尽职”和“洁身自爱”妥贴、合理,让人耳目一新。
本章第一部分是讲子张问孔子,子文三次做令尹,三次被罢免没有高兴和愠怒,而且每次离开时都告诉后继者过去的政务,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能算作忠,但不知道能不能算作仁。第二段差不多情况,讲陈文子因为自己国家的内乱而离开国邦,但他看到其他国家同样有犯上作乱的执政者,几次离开,子张问这样的人怎样。孔子说,这种人算是清,但不知道能不能算作仁。
前面《论语·公治长7》里,孔子分别对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特点做出评价,但他对这三个人都“不知其仁也”,非常明确地告诉别人他不知道。本章又出现了“未知。焉得仁?”孔子仍说他不知道,他只明白子文忠,陈文子清,他们是否行仁他不知道。
前面分析过,仁道之宽大,仁德之高上,无边际,无止境。君子们都是行进在行仁的正途上,说谁已经是个仁者、具有仁德,孔子不这样轻易许诺人,因为行仁是一辈子的事,要经过百折千回的磨练,所以他说不知道。
公治长篇第五·一九(111)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钱穆译】人家称道季文子,说他临事总要三次思考然后行。先生听了说:“思考两次也就够了。”
【杨伯峻译】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傅佩荣译】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虑许多次才去做,孔子听到这种描述,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前601年—前568年执政,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季孙行父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风气;实行初税亩新的田赋制度,促进了鲁国的改革发展。
了解了这样一个人,应能理解孔子为什么说上面这番话了。季文子人过于谨慎,考虑问题总是“三思后行”。我们知道,过多的考虑往往会影响自己的思路,使自己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尤其对一些重大、紧急事情的决策,过多思考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延误处理事情的战机。所以孔子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这样的评价不适合于其他人,它仅仅适合像季文子这样的人。有的时候刚毅果断也是一种好的品质,孔子曾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6》)意思是说仲由能决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难的呀!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行事方式,这些方式对某些人来说是长处,对某些人来说却是短处。因此,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要充分了解自己,扬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还要学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以期自己的人生趋于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