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是能够依靠耳闻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任性和天道,不能靠耳闻学到啊!”
具体知识是有形的,依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只能靠个人的悟性去把握。
这段说的太好了,这是对孔子的高度概括。
这句话中,讲到了“性与天道”。“性”与“天道”,老子和孟子提及的多,而在《论语》中极少提到。“天道”只出现在这一局中。“性”除了在这里出现,还有一处:“性相近,习相远也”。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意思是孔子的文章谈论的基本都是现实世界,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治国、理政、收税等事情,孔子也愿意谈论这些。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就是说,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讨论,关于宇宙是如何运作的,关于地球到底是平的还是圆的等这样的话题,子贡从来没听孔子说过。
这就是西方人认为孔子不是哲学家哦的原因。作为哲学家,你得像什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那样,经常思考到底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以及宇宙万物到底是如何和谐共处的,自然界是如何运行的,所以国际上认为老子是哲学家,因为老子道德经讲的就是万物运行的逻辑。
我们经常说的出世和入世哲学,孔子是入世哲学,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他对形而上的东西,总有一种“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态度。
有个小故事,子贡有一次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是去哪里了,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孔子说:“我知道,但是我不能说。”
子贡追问:“为啥不能说呢?”,孔子说:“我如果说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油了,哪些不肖子孙就会把父母扔在路边不管了,反正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就没有孝道了。如果我说人死了以后灵魂还在,那更麻烦,哪些有钱人会拿活人殉葬,把葬礼办的要多铺张有多铺张,耗费整个社会的资源去办葬礼。所以,有或者没有,我都不能说。”
子贡接着问:“那你悄悄告诉我呗,我不跟别人讲!”孔子说:“等将来,你经历了死亡,自然就知道了。”
孔子相当有智慧,孔子认为无论人死后是否还有灵魂,对这个社会都会产生动荡,他的言论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让人们作出不当的事情,既然如此,只好“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5344102/cfc37d091e7e43b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