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又被称为叛逆期,自古以来似乎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谈起自家孩子不听话,只要一提到是在青春期,这些大人们仿佛都能读懂对方眼神中的无奈,并且表示谅解,末了还要添上一句: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
似乎在父母眼里,青春期变成了叛逆的原罪,而他们却不曾去问问自己,为什么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叛逆。
青春期是孩子自主人格开始独立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依赖也逐渐减少,然而在这个阶段,最先不适应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正如《亲子关系的重建》中所说:孩子在不断变化,父母却依旧还停留在原地。
在这样的分歧下,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在所难免,其中最大的矛盾,是情绪表达的矛盾。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父母不会表达爱。
60后、70后这一辈的父母是最不擅长表达爱的,他们连夫妻双方都几乎不说爱,对子女也更不会说了。他们习惯于把爱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保障我们的物质生活,这在他们眼里就是最大的爱了。
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堂弟从小就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城市里打工,每年也仅有节假日的时候才会回家,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大约比过节的时间都少。
等到他上高中时,有一天他突然和家里人说不想上学了,想辍学,他父母一个劲地劝他,“能不能懂点事,多体谅体谅父母的不容易。”
他的父母爱他吗?毫无疑问是爱的,但是表达爱的方式却是大错特错。
他们以为物质的满足就是爱,却忽视了孩子对于家人关心的渴望,就连孩子出现不想上学的念头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让孩子多体谅自己,而不是去挖掘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当父母没有找到正确的表达爱的方式时,他们和孩子就会出现步伐不一致的现象,父母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也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
再回到我堂弟的这个例子,刚刚我们从父母的角度来分析,现在我们再从孩子的角度来看。
辍学只是他情绪的一个发泄口,在这个口子之下,还埋藏着汹涌的情绪,它们被压抑着,并没有释放出来。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第二点,就是压抑情绪的负面影响。
在堂弟出现辍学念头的那段时间,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经常因生病请假。
书中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情绪躯体化,也就是指因心理问题长期压抑,得不到解决,而导致出现生理化症状。
情绪躯体化其实也是另一种逃避,借助生理原因让自己短暂逃离心理的压抑,似乎生理的病痛可以让自己心里的情绪好受一些。
然而,这种逃避是不健康的,当发现孩子有情绪压抑的症状时,家长应该尝试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和转化情绪。
后来,当堂弟的父母逐渐了解了他内心对高考的压力和对成绩提升的无奈时,他们不再口头劝诫,而是帮他请了几天假,让他在家里好好休息,缓解情绪,并且他们不再对他的高考提出任何鼓励和期待的话语,而是让他放平常心,等到他做好了准备才再次重返学校。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再是决策人,如果此时父母再以孩子的决策者而自居,只会将双方推得越来越远。
青春期不是叛逆的代表,而是一个分水岭,父母要放下对孩子的掌控感,转变为引导和辅助,从这个阶段开始,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