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歧视,从“出身”就已开始

作者: 阿德邦HRSaaS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18:05 被阅读51次

    前几天,北京故宫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在北京发表主题演讲时,不经意地提到“4万多人报名修故宫,名牌大学硕士以上才能报名。”瞬间引爆了舆论。

    image

    这段话一出,有不少网友质疑:学历高就意味着能力强吗?真心喜欢这份工作、有能力的人有可能被刷。

    image image image

    也有很多网友客观地分析,认为故宫文物修复工作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要求学历我觉得没毛病”。

    image image

    在求职这场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学历高低存在天然的对立竞争,没有对错,只有不同的立场。

    image

    用人单位用学历高低,作为筛选简历时的第一标准,

    在安徽卫视节目《学霸是如何练成的》中,一位前人事经理直言,大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更看重综合能力强、实习经验丰富的名校毕业生;筛选简历的时候,非“985”高校学生的简历很可能直接被丢进垃圾桶,甚至有的企业会“一刀切”地拒绝招聘。

       ![image](https://img.haomeiwen.com/i10986034/8b21cd3600fce2d4?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招聘,都把对学历的要求明晃晃地放在招聘JD中,比如轻飘飘的加上一句:985/211优先。相比于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好像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求职者却认为,如果仅以学历论英雄,未免对低学历高能力的人太不公平,优秀的人明明一肚子的水平,却苦于没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对企业来说,反而会觉得自己很委屈。

    招人是需要成本的,看简历的时间成本,核查信息、联络沟通的人力成本,宣传对接的物料成本,都是招聘中的大头。算下来,招一个人的成本,可能比雇佣一个人的薪水还高。

    用人部门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简历,如果真把这么多简历挨个看遍,显然不现实,那么就只有设立一些硬性条件,初筛掉一批人,从源头处提高效率,节约招聘、培养成本。

       ![image](https://img.haomeiwen.com/i10986034/5cfa7956256410fc?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2018,郑州,一场招聘会吸引了上万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如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劳伦·A·里韦拉在《出身》一书中指出:当劳动力市场选拔性更高时,实际上会增加歧视,而不是减少。

    在众多行业中,金融和咨询行业,因为其多金又高大上的工作,吸引着大批应届生。这一类行业的确占据着更多的金钱资源,因此也更为稀缺。他们对学历的要求,也格外严格。

    而被筛选下来的学历一般的人,就只能从事其他要求不那么高、同时资源也没那么多的工作,反而更少有发展的机会。

    image

    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偏见,以人才为本正在逐渐代替唯学历论。

    不久前美国求职网站Glassdoor列出了15家招聘时不要求有大学文凭的公司,其中就包括苹果、谷歌和IBM等高薪科技公司,另外还有星巴克和Chipotle等服务型企业。

    image

    除了在招聘要求上不再要求文凭以外,很多企业还会借助科技手段,设计一套更为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

    BBC曾经在纪录片中透露,欧莱雅开始决定用手机,取代之前的纸质简历申请。

    求职者不再需要填写自己的学校、专业等信息,而是需要回答三个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在某些具体的情境下你的行动方案。

    根据回答的用词和语言结构,企业可以不带任何感情的预测出学生重要的性格特点。

    “相比于学历,我们更关注求职者的才能,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融入公司氛围、具备所需能力的人。”欧莱雅的招聘负责人这样说道。

    对求职者来说,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这意味着,即便你没有上大学,也有机会进入谷歌、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只要你有能力,就不用担心在网申阶段就被刷下来。

    image

    普通人如何逆袭,是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很多人面对的,不只是学历上的差距,还有眼界和思维上的差距。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跟拍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的7岁拍到56岁。

    可以看到家庭条件生下来就比较优渥的孩子,他们的视野已经远比其他人要丰富。他们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可以学习多门外语,从小开始读《金融时报》。

    家里也有条件让孩子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增长见识。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着较为清晰的目标。

    image

    而家庭条件不那么好的孩子,虽然在童年时看上去一样的活泼,但是隐隐约约已经显得有些自卑了。他们之后做出的选择,比如学校和工作,大多从现实出发,想要快点挣钱。

    就求职而言,很多富人的孩子很早就了解各个行业是怎么运转的,而穷人的孩子,可能从来都不知道咨询行业的存在。更别说要去锻炼和提升相关能力了

    所以普通人很难跳出自己的圈子,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囿于眼界和思维。

    • 一方面他们有着太多的顾虑,承受不了失败的代价,所以不愿意去跳出框架,去尝试;

    • 另一方面,他们缺少足够的信息作出判断,所以更容易迷茫、不知所措。

    而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一定要跳出原来的舒适圈,去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思维,而不是闷头前行。

    在《人生7年》纪录片中,有一个尼克的小孩就跨越了自己的阶层,虽然出身贫寒,但是最后真的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奖学金,到城里读书,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也许你并非名校毕业,也许你受到身边环境的诸多掣肘,但是能力不是一纸文凭,提升自己也并非只有名校一条路。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正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才更要一往无前。

    最后也想说:

    用金钱、权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未免过于狭隘,它们不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唯一的标准。

    所以不必把所谓“阶级跨越”当做人生的目标,因为总有人更有钱,总有人更有权力,总有人更优秀,重要的是你是否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离理想中的自己更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历歧视,从“出身”就已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ns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