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对“看穿他人”这件事,抱有极大的好奇和执着,并且乐于把“看人准”当作自己的优势。其实,不光是普通人,科学界对看人这件事也很感兴趣。而且他们远比普通人更专业,利用心理学和大量实验,总结出了科学的看人方法——《看人的艺术》,作者:[美] 山姆·高斯林。
如何真正看穿一个人首先必须要强调一点,这可不是一本鸡汤书,而是严肃的心理学著作。作者高斯林,被称为“观察教父”,是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杰出贡献奖得主。他的研究方向就是人的性格差异和印象管理,并且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了这套看人的方法。平常我们会从内向外向、认真马虎这些角度看人,其实不全面。这本书给出了一套更科学的判断标准——大五人格特征。即把每个人的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比如,宜人性高的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宜人性低的人,常吹毛求疵、冷漠。偏神经质的人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波动大;不神经质的人则情绪稳定,能从容应对压力。你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从这五个维度评价一个人。
看身份标签,即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比如衣服、饰品、口音、名片、车等,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传达出他希望如何被别人看待的信息。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类事物容易伪装,不能作为单一的判断标准。
看纪念类物品,比如纪念照、婚戒、信件等。通过观察对方办公桌上、钱包里是否放了照片、是谁的照片,可以迅速了解一个人的家庭或亲友情况。同时,通过谁出现在了照片里、谁没有出现,谁在照片中占据了更核心的位置,还可以了解到他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排序。
看行为痕迹,指人做事后留下来的痕迹。举个例子,如果一辆车的刹车片磨损很快,说明车主遇到一点状况就忍不住踩刹车,那我们就能知道——他一定是个容易焦虑、害怕的人。尤其要注意的是,靠行为痕迹判断人是非常准的。因为行为痕迹一般需要长时间累积,比如长期翻阅的书籍、手上运动磨出的老茧等,都很难伪造。即使伪造,也要花大量成本,而且又会留下新的痕迹。
看语言风格。统计发现:外向性高的人会更多使用积极词语,外向度低的人则常用消极词语;开放性高的人,较少使用第一人称的词,比如“我”“我的”,开放性低的人则正好相反;而且人在说真话时,用“我”和排除性词语“除了”“没有”的频率更高。
看肢体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肢体动作,它们会在不经意间透露一个人的人格。比如走路时甩手、步态放松、脚明显抬起的人,往往更偏外向性;握手时坚定有力、伴随眼神交流的人,往往对新事物更为开放;面试时应聘者的身体前倾越多,也表明这个人工作的动机越强。
看私人空间。如果有机会去对方家里,一定别错过这个了解他的好机会。从房间物品看一个人的开放性:保守的人一般有较多体现秩序的物品,如日历、计划表;而开放的人更可能有不寻常、非传统的物品。就算有传统物品,也一定多种多样,比如藏书的类别、主题会更丰富。从墙上挂饰看一个人神经质程度:如果墙上贴有很多鼓舞人心的海报,那他可能更偏神经质。这样的人情绪很容易被外物调动,各种情绪的波动也会较大。
看办公环境。喜欢用鲜花和摆设装饰办公室的人,对工作更有满足感、幸福感,外向性也更强,因为这些装饰表明了他愿意长留于此。如果办公室摆放了很多非传统、有特色的东西,那么大概率上,这个人会更开放,创造力、想象力也会比较好。
看社交媒体。小到网名、个人简介,大到朋友圈和各种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在网络上几乎可以被一览无遗。虽然每个人在网上都会或多或少地美化自己,但发什么、怎么发,都是个人的价值观和兴趣偏好决定的,人经常会在无意识时,把带有个性特征的内容发到网上。
小心看人时的陷阱。我们的大脑都是懒惰的,了解他人时,为了省事,很容易简单粗暴地给人贴上特定标签。最典型的就是对血型、星座、属相的迷信,和对某个地域的刻板印象。这往往会误导我们,在看人时一定要避开。
上面所有的方法都只是一些技巧,本质上也只是一种概率。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还要通过真诚交往才能了解到。之所以我们还要学习这些技巧,因为这恰恰是我们了解别人最便捷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