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姜太公,年届耄耋,而精神矍铄,邻叟羡而求教,太公欣然授其养生之法,并嘱其务必修身养性,否则法无效也。
太公身长七尺,而雅望非常,为一州之表,刺史及百姓皆目为大贤也。
其人雅好读书,犹好昌黎著述,自言若能与昌黎同时,必当登门求教也。同郡华公,太公之挚友也,二人颇为相与,而华公早逝。太公于华公墓前祭奠,悲痛万分,涕泣曰:「微华公,吾其无谈笑风生之友也。」
太公大寿,会宾客,宴饮间,酒酣,大悦,自言能记三生事。
一世为山中之蛤,畅游于小溪之间,以蝇虫为食,以蛇鼠为患。虽为虫豸,犹保有天良,愿竭力修行,以得人身。山中岁月,清苦非常,虽为一蛤,而犹自得其乐,吸取日月之精华,吞吐天地之灵气,凡数十载,其躯已庞然如牛也。某日,蛰伏于林中小憩,有牧童骑牛而过,不以为意也。有顷,牧童狂奔呼救,观之,一蟒尾随而欲噬之也。
此蟒亦山中一霸也,修魔道,欲长生,好食人,蛤善心发动,欲救牧童,与蟒缠斗半日,牧童得以逃脱,而蛤与蟒皆亡也。
无常接引,入冥府,拜见冥王。冥王查其善恶之事,嘉其有好生之德,大笑曰:「汝虽为畜类,然颇有善心,舍己而救牧童之举,天亦动容。汝速速投生去吧,来世可为人也。」蛤拜谢而起,自顾其身已为人也。
过孟婆亭,以衣袖遮盏而泻迷魂汤,伪为尽者。
二世为东海一渔夫,每出海,得翌日集市之所需即返,未尝滥捕伤生也。龙王感其忠厚,有意报偿,故其每出海,必有所获也。其为人清贫乐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于天命,而颇为善事。其幼时家贫,未尝读书,然颇好听他人说书,每当妙处,凡有所悟,则手舞足蹈也。某日,其出海而返,遇暴风,海水暴涨,其势将吞噬临近渔村也。渔夫欲呼喊提醒,奈何相距渺远而声不能至,情急之中,只得燃其所乘之舟,以烟火而警醒村民也。一村之民由此而得救,而渔夫葬身东海也。
再入冥府,冥王拱手曰:「君善人也,此番拯救数百生民之性命,来世当为大富大贵之人也。」
三世为一国之君主,其在位时,平内乱、驱邪教、御外辱、兴教化,而保全境之平安,举国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交口称赞。王崩之日,举国涕泣,跪拜祭奠之人遍布国境。新王与大臣共议之后,谥曰「文」。
三入冥府,冥王下阶而迎曰:「君福禄深厚,来世当证仙道也。」
太公论道,颇有长者之风,门人辑录其言行,编著成册,是为《太公语录》。
其人亦颇有功德,修桥、铺路、助朝廷治水,行不言之教,为一州之楷模。
太公虽在扬州,然其门下之桃李则遍布天下,且颇多贤人君子也。
扬州人慕其德行操守,且敬其教化爱护,故每当寒暄之时,则曰:「愿太公长寿。」
乡民淳朴,为其立生祠而祀之,香火不绝。
太公虽未成仙,却已得百姓之供奉,其白日飞升之期,亦不远也。
异史氏曰:「摄魄钩魂,顷刻变成地狱相;披毛戴角,前生原是宰官身。多行善事,畜类亦可证仙道;只行不义,来世即挂角批毛。故贱者为善,如求花而种其树;贵者为善,如已花而培其本:种者可大,培者可久。不然,则将为畜生,为虫豸,且不得超脱也。天地之间,善心其可泯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