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民俗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作者: 兰若_f318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15:37 被阅读42次

在我北方的故乡,记忆中的年味,除了物质上的口腹之欲,更有一场精神的胜会,那就是秧歌,有些地方也叫社火,是春节专有的娱乐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候,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庄户人家的日子过得简单纯粹,粗茶淡饭的春节,也照样热闹喜气。过了正月初三,喜鹊枝头叫,铜锣村头响,不消说,人们都知道是要“起会了”,就是要出秧歌了。姑娘小伙,村妇爷们,欢脱脱的向村南头的一个会首家集中,领衣服、头饰、油彩和高跷,有的为了得到心仪的扮相,得好说歹说跟会首们磨半天嘴皮子。

头天分了角色领了衣服,第二天就该出会了。一大清早的,就听见铜锣从村东头响到西头,又从南头响到北头,那是提醒人们赶快起来,好早点做饭吃饭,扮角们抓紧化妆穿衣服绑高跷,人们想看的秧歌才能早点出场。于是家家户户的烟囱里炊烟袅袅,和着大杨树上的大花喜鹊的叫声,小小的山村,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约么十点钟的光景,前边的大柳树下锣鼓镲齐响,扮角们纷纷登场亮相。爷爷那时是总会首,手里举个三角的小红旗,指挥着角们排队。一般都是两列纵队,排在最前面的总是张三李四,或者是关羽张飞,一个红脸,一个黑脸,油黑发亮的长髯飘于胸前,甚是精神。关羽张飞后面必然排着小生,他们是挑扇子的,要负责唱拜年的贺词,一般都是扮相英俊,嗓门喝亮的小伙或媳妇。通常情况下都是老带新,由会首物色人才,由"老生"带一两个新人,慢慢展露头角,以防青黄不接。再后面排的有七仙女,织女下凡天仙配,杨家将,西游记唐僧后跟着仨徒弟,打鱼沙家铡美案等等,都是戏曲或小说中的一出出扮相。如果会上有钱,还会添置狮子旱船,也是多姿多彩的一景。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那时叔叔姑姑们都还年轻,都是高跷队伍中的一员,我的很多同学也都去了。我也心痒痒,想去,但爸死活不让,理由是我长得太瘦小,蹦达一天根本带不动那副"木腿子"。我只好作罢,跟着村里的孩子婆子爷子们追着秧歌跑着看了一天又一天,也从不觉得厌烦,尽管每天的角们扮相一个样,扭来扭去动作也毫无二致,但在那个没啥娱乐项目的年代,再好看的电视也比不得锣鼓秧歌诱人。

最高兴的莫过于爷爷姑姑叔叔散会归来,他们辛苦一天分得的糖果点心,吊足了我的胃口。再就是绑上叔叔的高跷,溜着墙头和房檐在院子里转几圈,也算美美的过了瘾。

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学的大操场,是全乡最热闹的地方,这里要举行全乡的秧歌大汇演,各个村子,十几支队伍参加。要比拼的是服装动作扮相唱词等等,无论好歹都有奖赏,好让各会上再添置一些衣服头饰等等,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不可小觑。为赶这一胜会,好多人起大早远道而来,早早就占据了有利位置,墙头,树杈,挤满了脑袋趴满了人。我那时甚是羡慕我的那位姓金的女同学,她家就在看台的前面,位置得天独厚,墙边立个梯子,趴在上面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到了晚上,秧歌角们也不停歇,他们要回到自己村里,到各个街道各家各户去洒灯,每人手里提个灯笼,西瓜的,蝴蝶的,鱼的,圆的扁的方的,各式各样。只是不用再踩高跷了,夜里,不安全。筛锣的人钻进各家的屋子,挨个房间敲上三下,角们有人也跟着进屋,在每个房间地中间丟下一个燃起的灯焾子,这套仪式才算做完。老人们说这样祛灾避邪,孩子们不管这一套,仍旧跟队伍着看热闹,直到散场才肯回家睡觉。由此,今年的这场秧歌才算落下帷幕,要看就得等明年喽。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年后跟先生看过他家乡的社火,除了高跷,有一种叫高芯的秧歌表演,更是让我开了眼界。几个人用架子抬着一根几米高的细铁杆子,杆子上左右分别斜生出几根更细的棍子或者锋利的刀片状铁片,像分叉的树枝一样,上面分别站着化了妆穿着戏服的小娃娃,有的设计颇为巧妙,下面看过去,仿佛一个娃娃的肩上或头上又站着一个娃娃。那些娃看上去,大者不过七八岁,小的看着也就三四岁的样子。其惊险程度,着实有些怕人。可站在上面的那些娃们,面上却无半点畏惧之感,有的悠游自在,有的竟然睡着了。这样的表演在我的家乡叫背歌或抬歌,但远不及先生家乡的这种惊险刺激。估计这也不是人人能玩的,没点儿功夫的真把式,是驾驭不了的。可惜的是,这绝活估计现在已经失传了。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高跷秧歌是这样可人,但北方天寒地冻,若赶上积雪不化,高跷是踩不成的,万一滑倒摔跤可不是闹着玩的小事。但无论怎样都难不倒爱热闹喜庆的人们,不踩高跷,穿好衣服化好妆容,脚踩坚实的大地,照样扭的欢畅。不过,这全得靠打鼓人把个鼓槌抡得又快又急,敲出的鼓点才密集有力,扭的人才能平地旋起,连手中的彩扇上下翻飞,堪比春日嗅着杏花起舞的蝴蝶。那欢脱脱的场景和气势,常常让我和作家刘成章笔下的安赛腰鼓融为一体。百姓的艺术,因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渴望,某种程度上也许就是融通的。

工作成家之后,父母亲也移居跟自己在一起,就很少再回故乡过年。但每年的春节,当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饺子的时候,那锣鼓声依然还会在心头响起,铺面而来的,当然还有那热热闹闹花枝招展的秧歌。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相关文章

  • 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在我北方的故乡,记忆中的年味,除了物质上的口腹之欲,更有一场精神的胜会,那就是秧歌,有些地方也叫社火,是春节专有的...

  • 309—初五,看秧歌

  • 喜与不喜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这儿正月会扭秧歌红火红火, 我估计在三四岁时就会扭了吧。记忆中扭秧歌最隆重当属正月十五晚...

  • 《看秧歌》

    千年传承古风雅 九州名扬今佳话 留香精彩人生爱 成真梦想共天下

  • 《看秧歌》

  • 看秧歌

    今天上午,爸爸带我们去看扭秧歌儿。来到北岗台,并没有马上看到扭秧歌。这时候,爸爸准备了一挂鞭,又准备了两个电光炮,...

  • 家乡的秧歌

    有事没事的时候,我总爱随口哼几句小调,哼来哼去,哼得最多的总是家乡的秧歌。我喜欢家乡的秧歌! 我们村小,从记忆中的...

  • 看林县秧歌

    骑驴婆姨赶驴汉 伞头秧歌撵子转 风摆杨柳双舞扇 丑角提篮扭着窜

  • 看秧歌趣事!

    正月十四,喀左秧歌汇演。我领着小侄女,和她妈妈看秧歌。 十点开始,果真人山人海。平时个头不高没感觉,现在,恨不得长...

  • 记忆中的年——看年戏

    祠堂里设有戏台,台前有空地,空地是用来摆放凳子的。一听到有剧团来村里唱戏,邻里之间必定相互告之,并结伴相约去祠堂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给记忆中的年(五)-----看秧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ui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