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读了一篇文章《断崖》,是作家德富芦花的作品。德富芦花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熊本县。之前我鲜少读他的作品,所以对他不甚了解,但是读了他这篇《断崖》,却颇有感悟,它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
从祠堂到渔村之间有一条小路,路旁是一个断崖。其间有一断大约两百丈长的小径,从这边的绝壁穿过,上面是悬崖,下面是大海。倘若行人有一步偏斜,就会从绝壁上坠入大海,然后被海中的礁石撞破脑袋,手脚被长如女鬼头发的海藻紧紧缠住。一旦身体坠入那寒冷的深潭,瞬间就会麻木,慢慢死去,没人发觉。
如果刚开始读第一段你和我一样只单纯的认为此文只是纯粹地描写一处悬崖,写它是怎样险恶,是怎样处于险象横生的绝境让人心生恐怖,所以称谓断崖。那么你和我一样都想错了,它不是描述文,它的真正意义核心在后面。
我和他同年同月生,是同乡,是朋友,是好兄弟,并且比亲兄弟还亲。我们玩同一个秋千,念同一所小学,争同一位少女。然而,在人生的赛场上,他成功了,可我却失败了。他富裕,有父母的疼爱,并且考取了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有地位,有官职,有财富。而我却家里贫穷得一无所有,父母又相继离世,还未满十三岁,我就必须独立生活。
当我的朋友沿着成功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时,我却顺着失败的陡坡不停下滑。
作者在第二段落开始把主题突出,描绘了我和朋友从小在同一起跑线上却产生了不同的命运经历和差距。
磨难接二连三地降临在我身上,当我在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快要毕业时,却突然得了肺病。然后被一位善良的外国人士帮助,并且把我接到了他的国家,不幸的是在我接受这位好心人的帮助下正准备考大学时,这位恩人却又忽然得急症去了。我又恢复了独自漂泊的人生,终断了学业,身上又犯了病,重返故国。
二十年前,我们在小学门前离别,二十年后,再次相逢。朋友成了身份高贵的要人,而我却是无人知晓的翻译。
身份的差距让主人公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让自己背上了心理包袱,总感觉朋友在讥笑现在的他。特别当朋友带着他去参观他的别墅,他有几个乖巧的孩子,并且那个端庄美丽的妻子就是当年他和朋友相争的那位少女。他心底的怒气和不满情绪更加透彻。
作者用半叙半议的写作手法凸显了两人命运的差距和对比,也使主人公的不平情绪在自我评断中认为自己的意识是合情合理,而爆发到极致。把主人公的愤怒和不满心理刻画的淋漓尽透。
某月日,我和朋友一起站在绝壁旁的小路上,朋友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之间只隔两步,而下面就是山崖。
这也正是本文断崖的重点,一个人的正与邪恶就在一念之间。长久以来的压抑让主人公产生愤怒,也对朋友加重了矛盾心理。只要主人公的杂念产生,只稍动一下手指,朋友就在顷刻间化成海底的“鬼”,而上天偏偏给他制造了巧合,朋友就那么巧突然身子滑下了山崖。
断崖主人公在这时体会到了复仇的快乐和悲悯。他的内心也疯狂地斗争着。就像演电影一样,这也是最悬念的时刻,朋友用手扒着悬崖绝望而又求救地看着他,他却努力地在做着思想斗争。只差一念,朋友就成了鬼,他也成了“恶鬼”。最终他还是战胜了邪念,把朋友努力拖上来。
他终于也在转瞬间彻悟,自己没有从人生的断崖上跌落,救了朋友等于也救了他自己。
断崖,断崖,人生的道路中处处是断崖!
想想,我们的人生亦如此,灵魂可能不小心就会站在断崖边缘,不推别人自己也许会随时跳下去。――自救才是走出绝境的明灯。无论你处在什么绝境的断崖边缘,对人产生多大的愤懑和怨恨,千万不能推别人下去或自己跳下去,愤怒与毁灭只会于事无补,结局只能是毁人伤己。
当我们某一天站在断崖时,学会自救吧,拉别人一把或者自己也不要跳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