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随笔

作者: 最浪漫的事ml | 来源:发表于2023-11-06 08:07 被阅读0次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到一定年纪后,才能读懂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一个耄耋老人,回首一家三口的历历往事,类似我们挖出地下古董,越久远越惜贵。一小块碎石,半个残字,一根发丝,吃剩的一粒米……全是生命的记忆,文明的印痕。

    “我们仨”:钟书、钱媛和我,都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经历苦难,品味幸福,从事所爱;有过年少轻狂,也有过被迫无奈,有过挥斥方遒,也有过俯首逶迤。那些点点滴滴“生”的痕迹,如风之摇曳如雨之缠绵如雪之凌乱如梦之迷惘,又如呼吸般真实。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感觉像走在良渚遗址的墓地旁,看到的是残留的尸骸和斑驳的随葬品。更看到三个生命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呼吸、创造的痕迹。孩子很羡慕这一家人,清华北大,何等荣耀的所在,他们竟在那里渡过大半生。她的年龄,还不能从最简质的文字里读出生命“活过一场”的苍凉与悲怆。

    所幸,杨绛先生会写,如在石上刻“史”,她用最粹质的文字记录下他们仨曾经“活过”的痕迹,这位老人已经扔掉了人生一切浮华。我们知道“记录”本身已是“残损”,但只要“记录”了,就意味着“个体文明”有被发现和共鸣的可能,诸如我这类读者的阅读。

    忽然明白,散文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散文的真正意义就是刻印生命,存档等待。它不需要读者,它只需要缘分。等某一天“缘分的地墓”被打开,从“半亩方塘”中认出你的人,必欢呼雀跃,不过,那已经是开墓者的事了。散文对于作者的使命早已结束——“活过的痕迹”已文字存档,仅此而已。

    所以,我给学生说,小说的本质是虚构,眼中心中一定要有读者;散文的本质是真实,一定要真人真事真感情。

    “生命”可贵,“活着”很美。“我们仨”离开了,但我们确实,活……过……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我们仨》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vt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