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阴一陽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出自于《易传·系辞传上》
理論上,每一個個体身上,都具备了“阴”,“陽”两種属性(既:氣)。
但孔子明确提到了,叫做:“一阴一陽,之谓道”(出自,同上),而非二阴,一陽,或者三陽,一阴......等。
既:孔子的本意,是:‘均衡’;既:‘平衡’之意。
而并非,有“阴”、“陽”的都叫:“善”。道理是這樣的。只有气质均衡的,“一阴一陽”的,才叫:善。這是天生的。学不來,也极難、极難、极難改變。
道理是這樣的。一個阴,一個陽,一個阴,一個陽......平均,均衡......
那麼,具备了這種‘平均’、‘均衡’(既:阴、陽均衡)特质的人,孔子認為:這就叫:是‘善’的了。道理是這樣的。
气质平均,阴陽均衡叫做:善。但是,這樣還不够好,還不算最好。
善人呢,既:天生具备了阴陽平衡、阴陽均衡特质的人......只是具备了:“容易”(所谓的:“容易”)‘理入’的资格、与條件。這樣的人,既:天生具备阴、陽二氣均衡、平衡特质的人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接触,或者説:选择‘走陽道’、或者説:走‘光明之道’的話,那他的‘进境’會非常快、非常快。潜下心來、心無旁骛,潜心一致的去研究、探究儒家思想,佛理,或者説:道家思想等,具体看自己的興趣......
那麼,如果他够天才的話,大概三十岁就能达到‘理入’的境界。
道理是這樣的。然後就‘成了’。‘理入’,就是:尽人性了。具体,很難‘理性形容’,因為這種感受,既:“見性”的這種感受,和當時的那種‘興奋’......
是很私人的。我説了,你信,或者不信放一边兒,关键是:你如果体會不到,那你根本就不知道我在説些什麼。
道理是這樣的。总之,我只能説:‘見性’、或者叫:‘致知’是一種我自己经過了长期努力、钻研,和研究後经過這一路興奋所达到的:峰值。
簡單説,就是:我彻底明白了什麼是‘人’(既:仁),以及,説是叫:‘人’該有的樣子。道理是這樣的。然後這一步,還不够好,因為到這一步,你只是可以做到某种程度的,控制你体内的‘真氣’而已。
但,這還不够好。還要将‘真氣’,裁成某種形状、或者叫:形态。
或者叫:‘樣子’罢。這,就看你用的什麼“模”了。俗話講:有模有樣。
有“模”,才有‘樣’(既:樣子)。“模”,就是個:工具。你還要有驾驭,和充分利用這種工具进行‘裁切作业’的才能、与禀赋才行。
道理是這樣的。用才能+模具,将你的‘氣’(既:你的‘真氣’)“裁”成某种形状、与形态後,這就叫:是“修道”了。
“修道”,出自《礼記·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同上)《礼記·中庸》説的:“修道”,就是:裁氣。“修”,就是:裁。
“修”(既:“修道”),是為了:“修”、裁成某種‘樣子’。
這個‘樣子’,既:你最终“修”成的‘造型’,就叫做:
你的意識形态,或:你的‘德’了。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儒学的‘内化道德’、既:修内,是這麽一個:比较复杂的過程......但儒学的真義,也即是:譲我們修内。
既:譲我們通過长期、且不懈、坚持的努力钻研、自修,最终譲真實的我們,既:我們的‘灵魂’得以显現,和露出。
既: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既: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我們殁身以後能够得以回归本來位置的必需,与保险了。
道理是這樣的。上天可能在某一段时期,“降下”無数善人......
但,能回去的,不知有多少。要是不好好利用自己的天赋,而错失了時機、和機會,以至于,堂堂的天使,却不得不迷失在這‘自己意識形态的投影’里面,流连、輪转......那在我看來,可就是糟了。
會苦不堪言的。所以,但凡有點天赋、有點才华的人,真别荒废了、别耽搁了。
這(既:开发、深究自己的天赋,与愛好)是我認為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1.
且并没有之一。道理是這樣的。這里,既:《論語·雍也6.18》當中,《論語》的编、撰者們,记述孔子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出自,同上),實際,説的就是:‘气质’問題。也可以説:是“魂”、“魄”問題。
“魄”强于“魂”,则“野”。“魂”强于“魄”,则迂。在我看來,也没有哪個“好”一點,或哪個“差”一點。都是天生的。
天生有人愛文,有人愛武......均衡最好。均衡,而更向着理性,就是所谓:“文质彬彬”(出自《論語·雍也6.18》)的境界。
這是最好的境界了。既:‘均衡偏理性’。但,無論是天生的“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出自,同上),亦或後來“修”成的‘均衡偏理性’,天生都是最重要的。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十月初九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